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2338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留置针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包括活塞筒,所述活塞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筒的内壁设置有针头,所述活塞筒上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框体、转杆、第一旋钮、螺纹杆、移动块、固定块、定位螺栓、定位孔。通过转动第一旋钮带动转杆转动,从而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会带动移动块水平移动,从而带动活塞筒移动,调节针头的位置,提高准确性,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将定位螺栓穿过定位孔并与固定块螺纹连接,将第一旋钮进行固定,从而使针头更加稳定,活塞杆移动时会通过连接杆带动活动套移动,通过活动套上的观察口观察退针的距离,更加准确。更加准确。更加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


[0001]本技术涉及留置针
,具体为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已在临床中各科室被广泛使用。在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留置针穿刺操作时,为了能更好的一次性穿刺并留置成功,有这样的一个操作规范,依次为:扎止血带、去除护针帽、左右松动穿刺针、针尖斜面朝上以15到30度直刺静脉、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到5到10度、继续进针2毫米、后撤穿刺针2到3毫米、持针座将导管和穿刺针一起全部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调速器、将穿刺针完全撤出、固定留置针,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的步骤“后撤穿刺针2到3毫米”,这一步骤是为了将针尖退入导管内且不能过多,有利于后面将导管和穿刺针全部送入血管内而不损伤血管。
[0003]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5653077U,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包括活塞筒,所述活塞筒的内壁密封滑动连接有橡胶活塞,且橡胶活塞的一侧外壁固定安装有T型活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筒的一侧设有注射筒,且注射筒内设有注射管,所述注射管的一端连通有注射针头,所述活塞筒的顶部和底部外壁均焊接有安装条,且位于上方的安装条上螺纹安装有水平螺杆,所述水平螺杆的一端通过轴承连接有退针杆,且退针杆的底端外壁焊接在注射管的外壁,两个所述安装条的一侧外壁均焊接有连接条,且位于上方的连接条的正面外壁固定安装有毫米刻度尺,所述退针杆的顶端外壁焊接有指针,两个所述连接条上均螺纹安装有竖直螺杆,且两个竖直螺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均通过轴承连接有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均焊接有C型橡胶夹持爪。
[0004]在实际使用时:通过两个C型橡胶夹持爪相互靠近,能够对患者胳膊进行固定,但是固定后不方便调节注射针头的位置,容易出现注射位置偏差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
[0007](二)技术方案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包括活塞筒,所述活塞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杆,所述活塞筒的内壁设置有针头,所述活塞筒上设置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框体、转杆、第一旋钮、螺纹杆、移动块、固定块、定位螺栓、定位孔,所述框体设置在活塞筒的后面,所述转杆通过轴承贯穿框体的外壁,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连接在转杆的一端,所述螺纹杆一端与转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螺纹杆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框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移动块设置在螺纹杆上并与螺纹杆螺纹连接,且移动块与活塞筒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在框体的顶部,所述定位孔开设在第一旋钮的一侧,所述定位螺栓贯穿定位孔和固定块并与固定块螺纹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框体上设置有夹持机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杆、螺柱、第二旋钮、夹块,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在框体的底部,所述螺柱贯穿固定杆并与固定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连接在螺柱的一端,所述夹块通过轴承与螺柱的另一端转动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框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刻度条,所述活塞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套,且活动套的内壁与刻度条的外壁滑动连接,所述活动套上开设有观察口。
[0011]优选的,所述活塞筒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针头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器限位块与限位槽打的内壁滑动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夹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夹块对称设置在框体的两端,两个所述夹块的相对面弧形设置。
[0013]优选的,两个所述夹块的弧形面上设置有弹性垫。
[0014](三)有益效果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6](一)、该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通过转动第一旋钮带动转杆转动,从而带动螺纹杆转动,螺纹杆转动会带动移动块水平移动,从而带动活塞筒移动,调节针头的位置,提高准确性,便于医护人员操作,将定位螺栓穿过定位孔并与固定块螺纹连接,将第一旋钮进行固定,从而使针头更加稳定,活塞杆移动时会通过连接杆带动活动套移动,通过活动套上的观察口观察退针的距离,更加准确。
[0017](二)、该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通过转动第二旋钮带动螺柱转动,从而带动夹块向内侧移动,将装置固定在患者的胳膊处,从而使针头进行注射时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0018]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本技术正面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正面剖视图;
[0021]图3为本技术A处放大图。
[0022]图中:1、活塞筒;2、活塞杆;3、针头;4、调节机构;401、框体;402、转杆;403、第一旋钮;404、螺纹杆;405、移动块;406、固定块;407、定位螺栓;408、定位孔;5、夹持机构;501、固定杆;502、螺柱;503、第二旋钮;504、夹块;6、刻度条;7、连接杆;8、活动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4]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包括活塞筒1,活塞筒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杆2,活塞筒1的内壁设置有针头3,活塞筒1上设置有调节机构4,调节机构4包括框体401、转杆402、第一旋钮403、螺纹杆404、移动块405、固定块406、定位螺栓407、定位孔408,框体401设置在活塞筒1的后面,转杆402通过轴承贯穿框体401的外壁,第一旋钮403固定连接在转杆402的一端,螺纹杆404一端与转杆4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螺纹杆404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框体401的内壁转动连接,移动块405设置在螺纹杆404上并与螺纹杆404螺纹连接,且移动块405与活塞筒1的背面固定连接,固定块406固定连接在框体401的顶部,定位孔408开设在第一旋钮403的一侧,定位螺栓407贯穿定位孔408和固定块406并与固定块406螺纹连接,框体4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刻度条6,活塞杆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连接杆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活动套8,且活动套8的内壁与刻度条6的外壁滑动连接,活动套8上开设有观察口,框体401上设置有夹持机构5,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包括活塞筒(1),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筒(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活塞杆(2),所述活塞筒(1)的内壁设置有针头(3),所述活塞筒(1)上设置有调节机构(4),所述调节机构(4)包括框体(401)、转杆(402)、第一旋钮(403)、螺纹杆(404)、移动块(405)、固定块(406)、定位螺栓(407)、定位孔(408),所述框体(401)设置在活塞筒(1)的后面,所述转杆(402)通过轴承贯穿框体(401)的外壁,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连接在转杆(402)的一端,所述螺纹杆(404)一端与转杆(40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且螺纹杆(404)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框体(401)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移动块(405)设置在螺纹杆(404)上并与螺纹杆(404)螺纹连接,且移动块(405)与活塞筒(1)的背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406)固定连接在框体(401)的顶部,所述定位孔(408)开设在第一旋钮(403)的一侧,所述定位螺栓(407)贯穿定位孔(408)和固定块(406)并与固定块(406)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观察退针距离的防针刺留置针,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401)上设置有夹持机构(5),所述夹持机构(5)包括固定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忠卫顾先明孔建军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健诺医疗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