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及雾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72328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23:17
一种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它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技术领域。它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能够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口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单条导流通道,所述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导流通道之中,所述进气口在所述发热组件上的投影靠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双向汇聚的对冲气流改为单股气流,避免了形成真空带导致的散热不均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及雾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侧向进气雾化器件。

技术介绍

[0002]雾化器主要用于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传统的雾化器通常将发热组件设置在中央,进气口也设置在中央,气流进入雾化器内部后,会在发热组件与进气通道的交汇处形成分流,气流在分流口与气溶胶对冲会形成真空带导致部分气溶胶和热量不能随气流带走,这样有可能导致发热组件温度聚积和散热不均,容易更多地形成冷凝液,甚至造成发热组件损坏。而且,气流在流过发热组件的两侧后,还会在发热组件背侧汇聚并形成对冲,这会造成气溶胶的损耗,从而导致口感减弱,影响了雾化器的寿命和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将双向汇聚的对冲气流改为单股气流,解决了散热不均匀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能够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口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单条导流通道,所述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导流通道之中,所述进气口在所述发热组件上的投影靠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壁。
[0005]其中,所述导流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出气口,相邻的两个通道延伸方向呈夹角,所述发热组件的出雾面、侧面和背面分别暴露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
[0006]其中,所述发热组件的横截面呈现矩形形状,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之间的夹角为90度。
[0007]其中,所述发热组件包括从顶部向底部依次设置的导油体,发热体以及支撑体,所述导油体用于将气溶胶基质导流至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所述发热体用于将导流过来的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并从底部释出,所述支撑体用于使所述发热组件整体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撑体开有供气溶胶穿过的释放孔。
[0008]其中,所述导油体开设有若干孔径大小在20至200μm范围内,孔间距在20至200μm范围内的毛细微孔。
[0009]其中,所述发热体包括设于所述导油体底面的发热部和设于所述发热部两侧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与设于所述壳体底部的电极导电连接。
[0010]其中,所述壳体包括开有出气口的上壳和开有进气口的底座,所述上壳内设有与所述发热组件的导油面导通的油仓,所述发热组件的顶部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与所述导流通道连通的出气管道,所述出气口向所述上壳的内部延伸并连通所述出气管道。
[0011]其中,所述上壳和所述底座之间还设有第一密封硅胶。
[0012]其中,所述出气管道与所述上壳之间还设有第二密封硅胶。
[001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主机和如上述的侧向进气雾化器件,所述主机与所述侧向进气雾化器件连接,所述主机设有与所述发热组件连接的主板和与所述主板连接的电源,所述主板能够控制所述发热组件发热,以将气溶胶基质雾化成气溶胶。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有益效果为通过将进气口偏置设置以及对气道结构进行改进,将直吹发热组件然后分流的进气模式改为单股气流横向平吹发热组件雾化面,避免了形成真空带导致的散热不均,冷凝液更难形成,使发热组件的寿命更长,同时将双向对冲的汇聚气流改成单股气流出气,减小了气溶胶的损耗,降低口感损失。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另一个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现有技术的气道结构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上壳;111、油仓;112、支架;113、出气管道;12、底座;121、电极;110、出气口;120、进气口;130、导流通道;131、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3、第三通道;2、发热组件;21、导油体;22、发热体;23、支撑体;3、第一密封硅胶;4、第二密封硅胶。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0025]本实施例涉及一种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如图1和图2所示,其结构主要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发热组件2,发热组件2能够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壳体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出气口110和进气口120,进气口120与出气口110连通并在壳体1的内部形成单条导流通道130,发热组件2设置在这个导流通道130之中。发热组件2的出雾面完整暴露在导流通道130中,进气口120偏置,进气口120在所述发热组件2上的投影靠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壁,进气口120的投影不与发热组件2重合,以使气流进入壳体1内后横向通过整个出雾面。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组件2是连接着导流通道130的一侧壁,进气口120在发热组件2上的投影靠近发热组件2与导流通道130的侧壁的连接处。气流在导流通道130中通过出雾面时,能够尽可能地带走热量和气溶胶,避免热量和气溶胶在发热组件2表面积
聚,而单条导流通道130也能够避免合流造成气溶胶损耗的问题,使气溶胶更充分地释放。
[0026]雾化器传统的气道结构如图6所示,通常会将进气口120设置在壳体1底面两条对称轴的中央,这样气流进入内部后,会正面吹向发热组件2的出雾面再往两侧形成分流,分流口会形成真空带,导致部分气溶胶和热量不能随着气流带走。气流在发热组件2背侧合流汇聚,形成对冲,会造成气溶胶的损耗,导致出气后口感减弱。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2所示,通过偏置进气口120,让气流横向平吹发热组件2雾化面,并通过单条导流通道130出气。即进气口120偏离发热组件2所在的轴线上,将进气口120偏置设置,能避免在发热组件2的出雾面形成真空带导致散热不均,使冷凝液更难形成,发热组件2的寿命更加悠长。同时避免了双向合流形成对冲的问题,减小了气溶胶的损耗,降低了口感的损失,优化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0027]如图2和图3所示,导流通道130具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能够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所述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出气口和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口并在所述壳体的内部形成单条导流通道,所述发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导流通道之中,所述进气口在所述发热组件上的投影靠近所述导流通道的一侧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出气口,相邻的两个通道延伸方向呈夹角,所述发热组件的出雾面、侧面和背面分别暴露于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三通道之间的夹角为90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向进气雾化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包括从顶部向底部依次设置的导油体,发热体以及支撑体,所述导油体用于将气溶胶基质导流至靠近所述发热体的一侧,所述发热体用于将导流过来的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并从底部释出,所述支撑体用于使所述发热组件整体固定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支撑体开有供气溶胶穿过的释放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鹏展赵贯云赵波洋陈跃勇陈杰孟繁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吉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