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1190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微流控芯片,涉及微流控微反应器技术,包括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紧密贴合,所述第一板面和/或第二板面相互贴合的一面开设有微流控通道,所述第一板面和/或第二板面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微流控通道连通,且所述进液口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之间设置有连接装置,用于紧固连接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且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之间还设置有定位装置。通过螺丝钉将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紧固连接,并通过定位销实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相对定位,使微流控芯片能够反复拆卸,有助于提高微流控芯片的结果重现性,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方便。安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芯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微反应器技术,具体地,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是指在5

500微米微管中控制流体流动的技术。这是一个集物理、微电子、材料、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型跨学科研究领域。它可以在单个微小芯片上进行样品混合、反应、分离、检测等其他基本操作。利用微通道内流体独有的尺度效应,能够将样品处理和反应效率提高到原先的百倍以上,精准快速地获取样品中的大量信息,从而达到样品损耗少、检测速度快、高通量输出以及可在线自动化操作的目的。
[0003]微流体系统主要包括泵、注射器、芯片、软件。其中芯片的好坏对整个系统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基于PDMS的微流控芯片被广泛应用,但本身的应用,特别是在药物生产领域的应用有着许多限制。例如,对很多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等不耐受,限定了应用场景;不能热压灭菌和化学处理消毒,不符合GMP生产要求;高压力下容易变形,生产速度有限;不能拆卸,易于堵塞,难以满足长期使用的需要。
[0004]现有公开号为CN107649207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以聚二甲基硅氧烷作为基片材质的微流控芯片装置,该微流控芯片的结构包括相互贴合装设在一起的基片和盖片,该微流控芯片其试样液流进样端与该试样液流流动的终端相互远离,该进样端与该终端之间的距离介于3厘米与10厘米之间,该微流控芯片其试样液流进样端开设有进样端液池,该试样液流流动的终端开设有终端液池,芯片内的管道其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样端液池及所述终端液池连通,其特征在于,该基片其材质是聚二甲基硅氧烷材质,该基片其表面是原生形态的表面,该原生形态的表面其意思指的是没有经过任何表面化学修饰或任何表面化学改性的该材质的原生形态的表面,该装置的结构还包括合页式夹具,该合页式夹具其外形轮廓形似合页,该合页式夹具由相互铰接在一起的两个页片以及贯穿该两个页片的一个紧固螺丝以及一个与该紧固螺丝匹配并与该紧固螺丝套接在一起的用于手动紧固及手动松脱的螺帽构成,该合页式夹具的两个页片各以其末梢相互靠拢并夹持该微流控芯片。
[0005]专利技术人认为现有技术中的微流控芯片对有机溶剂耐受性差,不能热压灭菌和化学处理消毒,高压力下容易变形,易于堵塞,难以满足长期使用的需要,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紧密贴合,所述第一板面和/或第二板面相互贴合的一面开设有微流控通道,所述第一板面和/或第二板面上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与微流控通道连通,且所述进液口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之间设置有连接装置,用于紧固连接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且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之间还设置有定位装置。
[0008]优选地,所述微流控通道包括支流道和主流道,所述支流道位于主流道的上游,所
述支流道与进液口连通,所述主流道的下游与出液口连通;且多个所述支流道(31)内的液体合流进入主流道,所述主流道内的液体经过多次分流、合流后流出。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材料均包括不锈钢、铝、镍、黄铜、银、钛合金以及聚四氟乙烯。
[0010]优选地,所述微流控通道在第一板面和/或第二板面相互靠近的一侧呈凹陷设置,且所述微流控通道的深度为微米级。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相互贴合的侧壁上嵌入安装有密封胶圈,所述密封胶圈包围微流控通道。
[0012]优选地,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螺丝钉,所述螺丝钉螺纹连接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且所述螺丝钉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之间对称安装有多个。
[0013]优选地,所述定位装置包括定位销,所述定位销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上呈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上均开设有与定位销相对应的定位孔。
[0014]优选地,任一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均安装有连接配件,所述连接配件包括中空连通管以及螺纹部,所述螺纹部位于中空连通管的下侧,且所述螺纹部与对应的进液口或出液口的内壁螺纹配合。
[0015]优选地,所述微流控芯片用于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
[0016]优选地,所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材质符合GMP标准。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8]1、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微流控流道设置在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之间,通过螺丝钉将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紧固连接,并通过定位销实现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的相对定位,使微流控芯片能够反复拆卸,有助于提高微流控芯片的结果重现性,且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0019]2、本专利技术通过密封胶圈包围微流控流道,并借助螺丝钉紧固连接第一板面和第二板面,从而压紧微流控流道,有助于提高密封的可靠性,进而有助于防止高流速、高压力的制备过程中溶液的泄露;
[0020]3、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在主流道上的环形流道,使主流道内的液体通过环形流道时,先分流,再合流,有助于提高液体的可操作性、混合加工的便捷性以及混合加工的效果;
[0021]4、本专利技术通过使用金属材料制作微流控芯片,有助于提高微流控芯片的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耐热性、稳定性、耐腐蚀性,且随温度变化性质变化小,不易老化;机械强度高,能够耐受更高的流速,不易损坏和变形,可实现高通量生产;能够拆卸和清洗,可以长时间反复使用;可以耐受热压灭菌和化学处理消毒,不会向体系中带入有害物质,能够符合GMP生产要求。
附图说明
[0022]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实施例1中微流控芯片整体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实施例2和实施例4中第二板面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实施例2和实施例3中微流控流道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实施例2和实施例4中第一板面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实施例2中连接配件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主要体现实施例4中定位销在第二板面上安装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0029]图中所示:
[0030]第一板面1
ꢀꢀꢀꢀꢀꢀꢀꢀꢀꢀꢀꢀꢀꢀꢀꢀꢀꢀꢀꢀꢀꢀꢀ
中空连通管61
[0031]第二板面2
ꢀꢀꢀꢀꢀꢀꢀꢀꢀꢀꢀꢀꢀꢀꢀꢀꢀꢀꢀꢀꢀꢀꢀ
螺纹部62
[0032]微流控通道3
ꢀꢀꢀꢀꢀꢀꢀꢀꢀꢀꢀꢀꢀꢀꢀꢀꢀꢀꢀꢀꢀ
密封胶圈7
[0033]支流道31
ꢀꢀꢀꢀꢀꢀꢀꢀꢀꢀꢀꢀꢀꢀꢀꢀꢀꢀꢀꢀꢀꢀꢀꢀ
螺丝钉8
[0034]主流道32
ꢀꢀꢀꢀꢀꢀꢀꢀꢀꢀꢀꢀꢀꢀꢀꢀꢀꢀꢀꢀꢀꢀꢀꢀ
螺纹孔81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板面(1)和第二板面(2),所述第一板面(1)和第二板面(2)紧密贴合,所述第一板面(1)和/或第二板面(2)相互贴合的一面开设有微流控通道(3),所述第一板面(1)和/或第二板面(2)上开设有进液口(4)和出液口(5),所述进液口(4)和出液口(5)分别与微流控通道(3)连通,且所述进液口(4)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板面(1)和第二板面(2)之间设置有连接装置,用于紧固连接第一板面(1)和第二板面(2),且所述第一板面(1)和第二板面(2)之间还设置有定位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通道(3)包括支流道(31)和主流道(32),所述支流道(31)位于主流道(32)的上游,所述支流道(31)与进液口(4)连通,所述主流道(32)的下游与出液口(5)连通;且多个所述支流道(31)内的液体合流进入主流道(32),所述主流道(32)内的液体经过多次分流、合流后流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面(1)和第二板面(2)的材料均包括不锈钢、铝、镍、黄铜、银、钛合金以及聚四氟乙烯。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流控通道(3)在第一板面(1)和/或第二板面(2)相互靠近的一侧呈凹陷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剑张莉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