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及其成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7093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包括动态段和静态段,动态段的一端与静态段相连,动态段与静态段之间设有转换段,脐带缆包括多根钢管,钢管上固定连接一个套环,套环靠近动态段的一侧设有钢绞线;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的成型方法,用于成型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基步骤如下:准备脐带缆的多种芯线,选取静态段与动态段的过渡区域成型转换段;焊接套环,沿着钢管对钢绞线进行绞合,动态段定型,转换段定型,静态段定型,完成铠装层的成型,完成外护套的成型。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保证脐带缆的整体性,同时还能分段式形成动态段与静态段的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及其成型方法。态段的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及其成型方法。态段的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及其成型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及其成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脐带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及其成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脐带缆根据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动态载荷和周期性疲劳载荷的影响,对脐带缆各个区域的强度和疲劳强度进行计算,可以将一根完整的脐带缆分为动态段与静态段,其中动态段的强度要求较高,而静态段的强度要求较低。但在进行脐带缆的工程应用中,为保证脐带缆的使用安全,通常是将整根脐带缆均按动态段的强度需求进行设计,从而造成静态段的强度偏高,造成了生产成本的浪费。
[0003]而在专利CN210720828U、CN211351680U中,为解决生产成本浪费的问题,会将动态段与静态段进行分离设计,而后通过连接盒将动态段与静态段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对静态段生产成本的降低,但该方案会造成连接盒区域的脐带缆整体性差,连接强度偏低,并且受外界的干扰因素明显增加,同时其中动态段中为了增加动态段强度的钢绞线因为端部连接缺失,使得钢绞线的力传递效果下降,止停在动态段区域,不会向静态段扩散,让静态段分担部分动态载荷,从而造成动态段的需求强度需要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保证脐带缆的整体性,同时还能分段式形成动态段与静态段的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及其成型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包括动态段和静态段,所述动态段的一端与静态段相连,所述动态段的另一端与浮动平台相连,所述动态段与静态段之间设有转换段,所述脐带缆包括多根设于内护套内的芯线,所述芯线包括钢管,所述钢管上固定连接一个套环,所述套环靠近动态段的一侧设有钢绞线,所述套环靠近静态段的一侧设有填充材料。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钢管强度高贯通整根脐带缆的特点,将在钢管上增加钢绞线结构的区域作为动态段,而钢管上未增加钢绞线的结构作为静态段,只需要在脐带缆的芯线进行整合收束时,从静态段向动态段转换时,将钢管从未绞合钢绞线的结构转换成绞合钢绞线的结构即可,或者从动态段向静态段转换时,将钢管从绞合钢绞线的结构转换成未绞合钢绞线的结构即可,从而实现脐带缆的整体性,并且保证了静态段的低成本与动态段的高强度,同时在完成静态段向动态段转换的情况下,在转换段的上增加套环的结构,用套环连接钢绞线,在动态缆进行移动或者弯曲时,钢绞线会将动态缆变形作用力传递套环上,根据变形区域与套环之间的间距,从变形区域向套环方向变形作用力逐渐减少,最终从套环传递到静态缆上,从而实现了载荷传递的连续性;同时若没有套环的设计,则钢绞线的端部处于连接缺失状态,在出现弯曲的情况下,钢绞线还容易与钢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不仅钢绞线降低了自身的抵抗作用,还会出现与钢管之间发生摩擦,钢绞线之间的相互摩擦,不利于长时间的使用。
[0007]作为改进,所述套环焊接固定连接在钢管上,通过所述改进,套环与钢管之间的固定连接不需要额外增加连接结构,同时可以保证套环与钢管之间联系的稳定性,从而保证套环将力传递到静态段的稳定性。
[0008]作为改进,所述套环的周向上设有多个连接孔,每一个所述连接孔均焊接固定一根钢绞线的端部,多根所述钢绞线沿着钢管的轴向进行盘旋,通过所述改进,保证多根钢绞线传递到套环上的作用力的均匀性,均匀套环受力不均,影响作用力传递的稳定性。
[0009]作为改进,所述脐带缆上设有多根钢管,多根所述钢管分布在脐带缆的周向上,通过所述改进,保证多根钢管增加脐带缆强度的均匀性。
[0010]作为改进,不同钢管上的套环沿着脐带缆的轴向方向错位设置,通过所述改进,若套环沿着同一个截面进行固定连接,则会大幅度增加该截面的截面面积,不仅容易造成脐带缆在该截面更容易受到破坏,还容易造成芯线外侧的内护套、铠装层、外护套结构不易成型的问题。
[0011]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的成型方法,用于成型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基步骤如下:
[0012]S1:准备脐带缆的多种芯线,所述芯线包括多根钢管,多根钢管沿着芯线的外侧周向均匀分布;
[0013]S2:根据脐带缆的使用环境,分别计算出动态段和静态段的长度,选取静态段与动态段的过渡区域成型转换段;
[0014]S3:选取转换段区域的钢管,依据与静态段之间不同的间距焊接套环;
[0015]S4:沿着套环的周向焊接多根钢绞线,并利用绞线机沿着钢管对钢绞线进行绞合,直到钢绞线绞合到动态段与浮动平台的连接处;
[0016]S5:动态段的芯线通过内护套挤出设备开始压缩集合,在芯线的间隙之间进行填充材料的填充,并挤出设于芯线外侧的内护套,对芯线进行动态段区域的定型;
[0017]S6:根据套环的扩径尺寸,调节内护套挤出设备的定型外径,在芯线的间隙之间进行填充材料的填充,挤出转换段区域的内护套,对芯线进行转换段区域的定型;
[0018]S7:静态段的芯线通过内护套挤出设备开始压缩集合,在芯线的间隙之间进行填充材料的填充,并挤出设于芯线外侧的内护套,对芯线进行静态段区域的定型;
[0019]S8:脐带缆按照静态段、转换段、静态段的顺序依次穿过铠装层纲丝编织设备,完成脐带缆的铠装层的成型;
[0020]S9:脐带缆按照静态段、转换段、动态段的顺序依次穿过外护套挤出设备,完成脐带缆的外护套的成型;
[0021]S10:完成脐带缆的成型。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钢管强度高贯通整根脐带缆的特点,将在钢管上增加钢绞线结构的区域作为动态段,而钢管上未增加钢绞线的结构作为静态段,只需要在脐带缆的芯线进行整合收束时,从静态段向动态段转换时,将钢管从未绞合钢绞线的结构转换成绞合钢绞线的结构即可,或者从动态段向静态段转换时,将钢管从绞合钢绞线的结构转换成未绞合钢绞线的结构即可,从而实现脐带缆的整体性,并且保证了静态段的低成本与动态段的高强度,同时在完成静态段向动态段转换的情况下,在转换段的上增加套环的结构,用套环连接钢绞线,在动态缆进行移动或者弯曲时,钢绞线会将动态缆变
形作用力传递套环上,根据变形区域与套环之间的间距,从变形区域向套环方向变形作用力逐渐减少,最终从套环传递到静态缆上,从而实现了载荷传递的连续性;同时若没有套环的设计,则钢绞线的端部处于连接缺失状态,在出现弯曲的情况下,钢绞线还容易与钢管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不仅钢绞线降低了自身的抵抗作用,还会出现与钢管之间发生摩擦,钢绞线之间的相互摩擦,不利于长时间的使用。通过步骤S3的设计,可以使转换段的因为套环的结构设计增加外径平均到不同截面上,从而使得转换段的外径增加幅度减少,更有利于脐带缆的使用,以及芯线外侧内护套、铠装层、外护套的成型。
[0023]作为改进,钢绞线在钢管上的绞合动作与步骤S5同时进行,直至钢绞线(4.1.1)绞合到套环处,通过所述改进,可以快速完成芯线的成型,减少钢绞线绞合到钢管上后的收纳工作,减少半成品物料的存储工作。
[0024]作为改进,在步骤S4中,进行钢绞线的绞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态段(1)和静态段(2),所述动态段(1)的一端与静态段(2)相连,所述动态段(1)的另一端与浮动平台相连,所述动态段(1)与静态段(2)之间设有转换段(3),所述脐带缆包括多根设于内护套(5)内的芯线(4),所述芯线(4)包括钢管(4.1),所述钢管(4.1)上固定连接一个套环(4.1.2),所述套环(4.1.2)靠近动态段(1)的一侧设有钢绞线(4.1.1),所述套环(4.1.2)靠近静态段(2)的一侧设有填充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4.1.2)焊接固定连接在钢管(4.1)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4.1.2)的周向上设有多个连接孔(4.1.3),每一个所述连接孔(4.1.3)均焊接固定一根钢绞线(4.1.1)的端部,多根所述钢绞线(4.1.1)沿着钢管(4.1)的轴向进行盘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其特征在于:所述脐带缆上设有多根钢管(4.1),多根所述钢管(4.1)分布在脐带缆的周向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其特征在于:不同钢管(4.1)上的套环(4.1.2)沿着脐带缆的轴向方向错位设置。6.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成型任一权利要求1

5所述的一种动静态转换脐带缆,基步骤如下:S1:准备脐带缆的多种芯线(4),所述芯线(4)包括多根钢管(4.1),多根钢管(4.1)沿着芯线(4)的外侧周向均匀分布;S2:根据脐带缆的使用环境,分别计算出动态段(1)和静态段(2)的长度,选取静态段(2)与动态段(1)的过渡区域成型转换段(3);S3:选取转换段(3)区域的钢管(4.1),依据与静态段(2)之间不同的间距焊接套环(4.1.2);S4:沿着套环(4.1.2)的周向焊接多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艳艳潘矗直张大裕胡一鸣周莹胡振迪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