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技术

技术编号:3870692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涉及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其中,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包括衬底,依次层叠于衬底上的缓冲层、非掺杂AlGaN层、N型AlGaN层、多量子阱层、电子阻挡层、P型AlGaN层和P型接触层;P型接触层包括C、Mg共掺杂的InGaN层,其中,Mg取代Ⅲ族元素,C取代V族元素。实施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提升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可提升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可提升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光电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发光二极管。

技术介绍

[0002]AlGaN基发光二极管外延片中,由于Al的引入,增大了P型层中掺杂元素Mg的激活能,使得其激活效率较低。在后续制备P电极后,P电极与P型层欧姆接触差,导致AlGaN基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低。
[0003]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在P型层上形成重掺杂的P型AlGaN层,但其掺杂浓度仍然较低,难以有效改善欧姆接触,因此还需要加大其厚度,但加大厚度会加大光的吸收,降低发光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及其制备方法,其可提升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
[0005]本专利技术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发光效率高。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包括衬底,依次层叠于衬底上的缓冲层、非掺杂AlGaN层、N型AlGaN层、多量子阱层、电子阻挡层、P型AlGaN层和P型接触层;所述P型接触层包括C、Mg共掺杂的InGaN层,其中,Mg取代Ⅲ族元素,C取代V族元素。
[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中Mg的掺杂浓度为2
×
10
19
cm
‑3‑5×
10
22
cm
‑3,C的掺杂浓度为1
×
10
19
cm
‑3‑2×
10
22
cm
‑3;
[0008]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中In组分占比为0.01

0.2,其厚度为2nm

10nm。
[000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生长完成后采用NH3处理,以形成N极性接触面。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P型接触层还包括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其中,Mg取代Ⅲ族元素,C取代V族元素;
[0011]所述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设于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上。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中Mg的掺杂浓度为2
×
10
19
cm
‑3‑5×
10
22
cm
‑3,C的掺杂浓度为2
×
10
19
cm
‑3‑2×
10
22
cm
‑3;
[0013]所述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中Al组分占比为0

0.2,In组分占比为0.01

0.2,其厚度为0.5nm

2nm。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生长完成后采用H2处理,以形成粗化面。
[0015]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包括:
[0016]提供衬底,在所述衬底上依次形成缓冲层、非掺杂AlGaN层、N型AlGaN层、多量子阱
层、电子阻挡层、P型AlGaN层和P型接触层;
[0017]所述P型接触层包括C、Mg共掺杂的InGaN层,其中,Mg取代Ⅲ族元素,C取代V族元素。
[00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的生长温度为700℃

900℃,生长压力为10torr

200torr,V/Ⅲ比为1500

2500。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P型接触层还包括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其生长温度为600℃

900℃,生长压力为10torr

200torr,V/Ⅲ比为2000

4000。
[0020]相应的,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其包括如上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
[0021]实施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2]1.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中,P型接触层包括C、Mg共掺杂的InGaN层,其中,Mg取代Ⅲ族元素,C取代V族元素,即两者均取代形成P型半导体,即复合P型材料,其可有效改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欧姆接触特性,提升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
[0023]2.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中,C、Mg共掺杂的InGaN层在生长结束后采用NH3进行处理,以形成N极性面,这为后续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提供良好的基础,优化两者之间的结合,降低P型接触层整体的厚度,减少对光的吸收,提升外量子效率,提升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
[0024]3.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中,P型接触层还包括了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其设于C、Mg共掺杂的InGaN层上。一者,由于其也采用了复合掺杂,提升了欧姆接触。二者,由于其引入了Al,禁带宽度提高,减少了欧姆接触层材料的吸光损耗,提升了光提取效率。三者,采用N极性,使得该层表面呈微粗化结构,也提升了光提取效率。三者综合,有效提升了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
[0025]4.本专利技术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中,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生长结束后采用H2进行刻蚀处理,一者,H2刻蚀可使得该层表面更加粗糙化,提升光提取效率。二者,H2刻蚀主要对In原子产生刻蚀,即使得In原子减少,这进一步提升了该层的禁带宽度,减少了吸光,提升了出光效率。二者综合,有效提升了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发光效率。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P型接触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中P型接触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发光二极管外延片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31]参考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包括衬底1,依次层叠于衬底1上的缓冲层2、非掺杂AlGaN层3、N型AlGaN层4、多量子阱层5、电子阻挡层6、P型AlGaN层7和P型接触层8。其中,P型接触层8包括C、Mg共掺杂的InGaN层81,其中,Mg取代Ⅲ族元素,C取代V族元素。具体的,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之中,P型接触层8为C、Mg共掺杂的InGaN层
81。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之中,P型接触层8为多个C、Mg共掺杂的InGaN层81所形成的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包括衬底,依次层叠于衬底上的缓冲层、非掺杂AlGaN层、N型AlGaN层、多量子阱层、电子阻挡层、P型AlGaN层和P型接触层;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接触层包括C、Mg共掺杂的InGaN层,其中,Mg取代Ⅲ族元素,C取代V族元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中Mg的掺杂浓度为2
×
10
19
cm
‑3‑5×
10
22
cm
‑3,C的掺杂浓度为1
×
10
19
cm
‑3‑2×
10
22
cm
‑3;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中In组分占比为0.01

0.2,其厚度为2nm

10n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生长完成后采用NH3处理,以形成N极性接触面。4.如权利要求1

3任一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接触层还包括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其中,Mg取代Ⅲ族元素,C取代V族元素;所述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设于所述C、Mg共掺杂的InGaN层上。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N极性C、Mg共掺杂的AlInGaN层中Mg的掺杂浓度为2
×
10
19
cm
‑3‑5×
10
22
cm
‑3,C的掺杂浓度为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舒俊程龙高虹郑文杰印从飞张彩霞刘春杨胡加辉金从龙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