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包括吸附部和再生部。吸附部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多级吸附单元的吸附模块,吸附单元构成为设置有吸附剂的固定吸附床,当含有吸附质和基础成分的吸附气体穿过吸附模块时,吸附质被吸附单元内的吸附剂吸附。再生部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多级吸附单元的脱附模块,当高温脱附气体通过脱附模块时,吸附单元内的吸附质被脱附并由脱附气体携带流出。吸附单元通过吸附单元移动装置在吸附部和再生部之间传递,并在吸附和脱附过程中循环流转。上述装置能解决大流量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在吸附作业时的高风阻和脱附作业时的低效率问题。低效率问题。低效率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吸附浓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体吸附浓集装置,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吸附法浓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棋盘式气体吸附浓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空速”在技术上是借用化学领域催化剂在催化反应效率上的一个技术指标,是指规定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催化剂处理的气体量,环保领域把催化剂换成了吸附剂,单位通常为m3/(m3催化剂
·
h),可简化为h
‑1。
[0003]在大流量固定床气体吸附浓集装置中,吸附床的风阻是一个显著影响整个系统能耗的影响因素。在保持一定空速的前提下减小吸附床的厚度、降低气流速度可以显著减小吸附床的风阻,而去除效率仍能得到保障。
[0004]在同样由本专利技术的申请人提交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文件CN110013736A公开的一种吸附分离装置中,包括分别由多个吸附单元组成的吸附序列、脱附序列和热再生序列三个功能处理模块。该吸附分离装置可以实现污染物变温吸附法处理过程中极高的去除效率、极高的污染物浓缩比例和最大限度的热利用效率。
[000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吸附序列、脱附序列和热再生序列在吸附单元的有序流动中采用单一串联方式。在具体应用中,由于吸附过程的吸附质通常浓度很低,吸附气体流量和脱附气体流量的比值通常为几十到几百,甚至高达几千,这也正是该装置高浓缩比例的技术优势所在。
[0006]然而,为了实现高浓缩比和吸附单元在各吸附功能模块之间的流动平衡,脱附序列和热再生序列只能以极小的流量低效工作。吸附功能模块风量大风速高,高风阻问题于是更加突出。分配在吸附序列、脱附序列和热再生序列中的吸附单元数量相差无几,设备的资源在脱附序列和热再生序列处于极低效率利用状态。
[0007]为此,业内亟需设计一种气体吸附浓集装置,该装置能解决大流量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在吸附作业时的高风阻和脱附作业时的低效率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吸附作业时的高风阻和脱附作业时的低效率问题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包括吸附部和再生部,吸附部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多级吸附单元的吸附模块,吸附单元构成为设置有吸附剂的固定吸附床,当含有吸附质和基础成分的吸附气体穿过吸附模块时,吸附质被吸附单元内的吸附剂吸附,再生部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多级吸附单元的脱附模块,当高温脱附气体通过脱附模块时,吸附单元内的吸附质被脱附并由脱附气体携带流出。该气体吸附浓集装置的特征在于,吸附单元通过吸附单元移动装置在吸附部和再生部之间传递,并在吸附和脱附过程中循环流转。
[0010]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当吸附部包括多个吸附模块时,吸附模块可以以并联的关
系布置。
[0011]在又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气体吸附浓集装置还可以包括设有活动接口的连接管路,连接管路实现吸附部的各吸附模块内的吸附单元的串联连接以及各吸附模块之间的并联连接。
[0012]或者,连接管路还可以实现再生部的各脱附模块内的吸附单元的串联连接以及各脱附模块之间的并联连接。
[0013]在再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吸附单元移动装置可以具有棋盘式传输装置的型式,棋盘式传输装置由固定在地面的多个呈棋盘式分布的动力托轮动盘和固定在吸附单元上且与动力托轮动盘匹配的移动轨道底座组成,承载吸附单元的移动轨道底座在动力托轮动盘之间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移动,由此实现吸附单元在吸附部与再生部之间的传递,以及吸附单元在吸附模块与脱附模块内部的传递。
[0014]较佳的是,动力托轮动盘的托轮可以设置有液压升降油缸,液压升降油缸通过控制托轮的升降来实现吸附单元接口与其下方的连接管路3的活动接口3之间的对接和脱离。
[0015]在又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脱附模块可以为变温变压脱附装置。在该实施例中,脱附模块由使用热风脱附并利用热氧化焚烧装置摧毁有机污染物的变温脱附装置替换为使用负压及升温负压脱附利用冷凝回收有机污染物的变温变压脱附装置。
[0016]在再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气体吸附浓集装置还设置有分列于吸附部和再生部两侧的吸附单元存储部,吸附单元存储部将完成饱和吸附的饱和吸附单元脱离吸附部和/或将完成脱附再生的空白吸附单元脱离再生部的连接管路并根据需要重新加入连接管路。
[001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i)有效地解决了大流量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吸附作业时的高风阻和脱附作业时的低效率问题。
[0019](ii)能够根据吸附气体的流量设置链节的数量,无需改变设备的主要零部件规格即可实现设备流量负载的大幅度变化。
[0020](iii)能够针对与不同吸附气体的处理工艺,按浓缩比优化配置脱附模块的再生处理能力和吸附模块的吸附处理能力。
[0021](iv)对于确定配置的吸附浓集装置,能够通过调整吸附部的吸附模块的循环周期与脱附模块的脱附风量来适应吸附气体风量、浓度的大幅度变化;对于设置有多个脱附模块的装置,还能够选择通过开启不同数量的脱附模块来适应吸附气体风量、浓度更大幅度的变化。
[0022](v)同时继承了诸如专利文件CN110013736A公开的吸附分离装置在脱附再生过程中高效节能的技术优点。
[0023](vi)通过设计吸附单元存储部,允许吸附浓集装置的吸附功能和脱附功能在时间上能够分离。这样,高浓度、大风量且断续作业的排放源的脱附与摧毁流程能够连续工作,而无需进入开关机时的高能耗和不稳定状态,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0024]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25]图1a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0026]图1b是图1a装置中的吸附单元移动装置的动力托轮动盘的俯视示意图;
[0027]图2是吸附单元移动装置的动力托轮动盘、移动轨道底座、吸附单元的管路对接装置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0028]图3a示出了设置有两个吸附模块和一个脱附模块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
[0029]图3b是图3a装置中的吸附单元移动装置的动力托轮动盘的俯视示意图;
[0030]图4示出了设置有四个吸附模块和一个脱附模块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
[0031]图5示出了设置有变压变温脱附模块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
[0032]图6示出了设置有六个吸附模块和两个脱附模块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
[0033]图7示出了设置有吸附单元存储部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
[0034]附图标记说明
[0035]S1
ꢀꢀꢀꢀꢀꢀꢀꢀ
吸附部
[0036]S01
ꢀꢀꢀꢀꢀꢀꢀ
吸附单元
[0037]S011
ꢀꢀꢀꢀꢀꢀ
移动轨道底座
[0038]S012
ꢀꢀꢀꢀꢀꢀ
吸附单元接口
[0039]S02
ꢀꢀꢀꢀꢀꢀꢀ
动力托轮动盘
[00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包括吸附部(S1)和再生部(S2),所述吸附部(S1)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多级吸附单元(S01)的吸附模块(S11),所述吸附单元(S01)构成为设置有吸附剂的固定吸附床,当含有吸附质和基础成分的吸附气体穿过所述吸附模块(S11)时,所述吸附质被所述吸附单元(S01)内的所述吸附剂吸附,所述再生部(S2)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有多级吸附单元(S01)的脱附模块(S21),当高温脱附气体通过所述脱附模块(S21)时,所述吸附单元(S01)内的所述吸附质被脱附并由脱附气体携带流出,其中,所述吸附单元(S01)通过吸附单元移动装置在所述吸附部(S1)和所述再生部(S2)之间传递,并在吸附和脱附过程中循环流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吸附部(S1)包括多个吸附模块(S11)时,所述吸附模块(S11)以并联的关系布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吸附浓集装置还包括设有活动接口(S031)的连接管路(S03),所述连接管路(S03)实现所述吸附部(S1)的各吸附模块(S11)内的所述吸附单元(S01)的串联连接以及各吸附模块(S11)之间的并联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吸附浓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吸附浓集装置还包括设有活动接口(S031)的连接管路(S03),所述连接管路(S03)实现所述再生部(S2)的各脱附模块(S21)内的所述吸附单元(S01)的串联连接以及各脱附模块(S21)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东进,张传忠,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深城环保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