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0428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8 14: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及车辆。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包括仪表板本体、转向支撑本体和双联屏本体,所述仪表板本体上设有与所述转向支撑本体装配固定的第一安装点,所述双联屏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点相对应的第二安装点,以实现所述仪表板本体、转向支撑本体和双联屏本体的共点安装,所述双联屏本体上设有第三安装点,所述第三安装点用于与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存在装配维修不便、成本高和不能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的问题,以及双联屏结构无法贴合仪表板,影响整体内饰品质感的问题。品质感的问题。品质感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子技术的进步,将传统的汽车液晶仪表屏和娱乐中控屏合二为一的双联屏成为越来越多的新车型的选择。针对双联屏的安装方式,目前主要为通过专用的双联屏安装支架将双联屏安装到仪表板上。此种方法需要专门的安装支架,成本较高,而且由于安装支架还要与仪表板本身相连,对布置空间要求较高,双联屏也无法与仪表板贴合,无法实现造型设计的薄屏化意图,对造型设计的制约也较大。
[0003]CN209719266U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其包括双联屏主体,双联屏安装支架,仪表板本体和仪表板横梁。其中仪表板本体上设有双联屏安装支架,双联屏屏主体安装在双联屏安装支架上。双联屏主体底部与仪表板本体卡接;双联屏主体后部与仪表板本体螺栓连接;五个螺栓位于双联屏主体不同高度处。仪表板本体与仪表板横梁通过螺栓连接。三个螺栓位于仪表板本体的不同位置及方向上。上述安装方式虽然可以有效固定双联屏,但是需要专门的双联屏安装支架,成本较高;其次,由于与双联屏安装支架的安装点在双联屏后部,维修拆卸时在车身长度方向操作空间小,从而需要盲操,存在维修不便的问题。并且由于需要预留拆卸空间,使得双联屏无法紧贴仪表板本体,从而增大了双联屏视觉上的厚度,影响了整体内饰的品质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及车辆,以解决现有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存在装配维修不便、成本高和不能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的问题,以及双联屏结构无法贴合仪表板,影响整体内饰品质感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包括仪表板本体、转向支撑本体和双联屏本体,所述仪表板本体上设有与所述转向支撑本体装配固定的第一安装点,所述双联屏本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点相对应的第二安装点,以实现所述仪表板本体、转向支撑本体和双联屏本体的共点安装,所述双联屏本体上设有第三安装点,所述第三安装点用于与所述仪表板本体相连。
[0006]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巧妙的在双联屏本体上设置与仪表板本体和转向支撑本体共点安装的第二安装点,并同时在双联屏本体上设置直接与仪表板本体相连的第三安装点,从而在取消双联屏专用安装支架的前提下,仍有效保证了双联屏本体装配的稳固性,简化了双联屏的安装结构,满足了汽车轻量化的要求,且双联屏本体直接与仪表板本体装配固定,使得两者可紧密贴合,降低了双联屏视觉上的厚度,提高了整体内饰品质感,同时还解决了现有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因双联屏专用安装支架的安装点在双联屏的背面而存在装配维修不便的问题,以及因双联屏专用安装支架的存在导致其他内饰件存在空间布置困难
的问题。
[0007]优选的,所述双联屏本体的背面靠近中部的位置设有第四安装点,所述转向支撑本体上在与所述第四安装点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五安装点,以实现双联屏本体与转向支撑本体的装配。
[0008]优选的,所述双联屏本体的背面设有卡扣,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在对应的部位设有卡孔,通过卡扣与卡孔的卡接配合,实现仪表板本体和双联屏本体的装配固定。
[0009]通过在双联屏本体的背面设置卡扣,并在仪表板本体上设置与卡扣卡接配合的卡孔,进一步提高了双联屏本体与仪表板本体装配的稳固性。
[0010]优选的,所述双联屏本体上在靠近左右两端、以及靠近中间的部位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在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定位销,通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销的配合,实现仪表板本体和双联屏本体的预定位。
[0011]通过在双联屏本体上靠近两端、以及靠近中间的部位设置第一定位孔,并在仪表板本体上对应的部位设置第一定位销,通过第一定位孔和第一定位销的定位配合,实现了仪表板本体和双联屏本体的预定位,从而提高了装配效率。
[0012]优选的,所述转向支撑本体上在靠近中部的位置设有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设有所述第五安装点。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上设有凸焊螺栓,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在对应的部位设有第六安装点,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在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七安装点,以实现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支架和仪表板本体的共点安装。
[0014]通过在第一安装支架上设置凸焊螺栓,从而巧妙的通过螺栓以一穿三的形式连接第一安装支架、第二安装支架和仪表板本体,有效简化了安装结构,降低了对布置空间的要求。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上设有第二定位孔和第八安装点,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在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二定位销和第九安装点,以实现第二安装支架与仪表板本体的定位和安装。
[0016]优选的,所述仪表板本体上间隔设有三个所述第一安装点,所述转向支撑本体的第三安装支架上设有三个与所述第一安装点相对应的第十安装点,所述双联屏本体上设有三个与所述第一安装点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安装点,三个所述第二安装点的连线呈三角形。
[0017]优选的,所述双联屏本体的下端间隔设有多个所述第三安装点,所述仪表板本体上在与所述第三安装点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十一安装点,以实现双联屏本体与仪表板本体的装配。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通过巧妙的在双联屏本体上设置与仪表板本体和转向支撑本体共点安装的第二安装点,并同时在双联屏本体上设置直接与仪表板本体相连的第三安装点,从而在取消双联屏专用安装支架的前提下,仍有效保证了双联屏本体装配的稳固性,简化了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和装配工艺,满足了汽车轻量化的要求,降低了零部件的综合成本,且双联屏本体直接与仪表板本体装配固定,使得两者可紧密贴合,降低了双联屏视觉上的厚度,提高了整体内饰品质感,同时还解决了现有双联
屏的安装结构因双联屏专用安装支架的安装点在双联屏的背面而存在装配维修不便的问题,以及因双联屏专用安装支架的存在导致其他内饰件存在空间布置困难的问题,且具有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和成本低的优点,在汽车零部件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仪表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仪表板本体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仪表板本体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仪表板本体的局部视图;图6为转向支撑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转向支撑本体的局部视图;图8为双联屏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双联屏本体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

仪表板本体,11

第一安装点,12

卡孔,13

第一定位销,14

第七安装点,15

第二定位销,16

第九安装点,17

第十一安装点,18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包括仪表板本体(1)、转向支撑本体(2)和双联屏本体(3),所述仪表板本体(1)上设有与所述转向支撑本体(2)装配固定的第一安装点(11),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屏本体(3)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点(11)相对应的第二安装点(31),以实现所述仪表板本体(1)、转向支撑本体(2)和双联屏本体(3)的共点安装,所述双联屏本体(3)上设有第三安装点(32),所述第三安装点(32)用于与所述仪表板本体(1)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屏本体(3)的背面靠近中部的位置设有第四安装点(33),所述转向支撑本体(2)上在与所述第四安装点(33)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五安装点(21),以实现双联屏本体(3)与转向支撑本体(2)的装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屏本体(3)的背面设有卡扣(34),所述仪表板本体(1)上在对应的部位设有卡孔(12),通过卡扣(34)与卡孔(12)的卡接配合,实现仪表板本体(1)和双联屏本体(3)的装配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联屏本体(3)上在靠近左右两端、以及靠近中间的部位设有第一定位孔(35),所述仪表板本体(1)上在与所述第一定位孔(35)相对应的部位设有第一定位销(13),通过第一定位孔(35)和第一定位销(13)的配合,实现仪表板本体(1)和双联屏本体(3)的预定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双联屏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支撑本体(2)上在靠近中部的位置设有第一安装支架(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伟孙迎春廖逢辉廖学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