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极片、电芯和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70323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复合极片、电芯和电池,其中复合极片包括有机基材层、热敏涂层和导电镀层,有机基材层具有相背的两个涂覆侧面,两个涂覆侧面上均设置有热敏涂层,两个热敏涂层远离有机基材层的一侧面均设置有导电镀层。当钢针插入电池时,会造成电池内短路,使得电池内部温度急剧上升,此时热敏涂层在高温下膨胀或熔化,包裹钢针和电池正负极片之间的短路点,并阻隔二者间的接触,使得内短路点被断开或减少内短路点钢针和正负极片导电镀层的接触面积,缓解或断开内短路反应,提高针刺通过率。通过率。通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极片、电芯和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极片、电芯和电池。

技术介绍

[0002]为了使钴系、锰系、三元材料电池通过针刺实验,针对极片的加工,目前业界普遍使用的方法为在正极铝箔与正极活性物质层之间涂一层安全涂层,安全涂层由高分子基体、导电材料和无机填料组成。
[0003]然而,安全涂层处于集流体和电化学活性物质层的中间,不提供或只提供极少的活性锂离子,会增加极片厚度,降低电池体积和质量能量密度;同时,为了提高针刺通过率将安全涂层加厚时,会增加电池内阻,降低电池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极片,其能够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提高其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
[0005]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和电池,其安全系数高,能量密度高。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极片,包括有机基材层、热敏涂层和导电镀层,所述有机基材层具有相背的两个涂覆侧面,两个所述涂覆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热敏涂层,两个所述热敏涂层远离所述有机基材层的一侧面均设置有所述导电镀层。
[0008]作为复合极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敏涂层的熔点为T,110℃≤T≤200℃。
[0009]作为复合极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热敏涂层包含石蜡、聚乙二醇、硬脂酸、软脂酸、PVDF、羧酸改性的PVDF、丙烯酸改性的PVDF、PVDC、羧酸改性的PVDC、丙烯酸改性的PVDC、PVDF共聚物、PVDC共聚物、PMMA或SBR。
[0010]作为复合极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有机基材层为高塑性聚合物基材层。
[0011]作为复合极片的一种优选方案,两层所述热敏涂层的总厚度≥1微米。
[0012]作为复合极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每层所述导电镀层的厚度≥1微米;和/或,所述有机基材层的厚度≤8微米。
[0013]作为复合极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有机基材层的厚度≥3微米;和/或,每层所述导电镀层的厚度≤2微米。
[0014]作为复合极片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电镀层为铜层或铝层。
[0015]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型,包括上述的复合极片。
[0016]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上述的电芯。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当钢针插入电池时,会造成电池内短路,使得电池内部温度急剧上升,此时热敏涂层在高温下膨胀或熔化,包裹钢针和电池正负极片之间的短路点,并阻隔二者间的接触,使得内短路点被断开或减少内短路点钢针和正负极片导电镀层
的接触面积,缓解或断开内短路反应,提高针刺通过率;通过在有机基材层和导电镀层间设置热敏涂层,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不增加复合极片的厚度,提升电池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0018]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复合极片示意图。
[0020]图中:
[0021]1、有机基材层;2、热敏涂层;3、导电镀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复合极片,包括有机基材层1、热敏涂层2和导电镀层3,有机基材层1具有相背的两个涂覆侧面,两个涂覆侧面上均设置有热敏涂层2,两个热敏涂层2远离有机基材层1的一侧面均设置有导电镀层3。当钢针插入电池时,会造成电池内短路,使得电池内部温度急剧上升,此时热敏涂层2在高温下膨胀或熔化,包裹钢针和电池正负极片之间的短路点,并阻隔二者间的接触,使得内短路点被断开或减少内短路点钢针和正负极片导电镀层3的接触面积,缓解或断开内短路反应,提高针刺通过率;通过在有机基材层1和导电镀层3之间设置热敏涂层2,可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的同时不增加复合极片的厚度,提升电池的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
[0025]进一步地,热敏涂层2的熔点为T,110℃≤T≤200℃。通过设置110℃≤T≤200℃,可以使得热敏涂层2的熔点温度更贴近电池热失控的温度,从而能够保证电池在针刺实现下热失控时热敏涂层2能够熔化变形包裹钢针,也能够保证电池正常作业时热敏涂层2不会熔化。
[0026]可选地,热敏涂层2可以选用石蜡、聚乙二醇、硬脂酸、软脂酸、PVDF(polyvinylidene difluoride,聚偏二氟乙烯)、羧酸改性的PVDF、丙烯酸改性的PVDF、PVDC(Polyvinylidene chloride,聚偏二氯乙烯)、羧酸改性的PVDC、丙烯酸改性的PVDC、PVDF共聚物、PVDC共聚物、PMMA(polymethyl methacrylat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SBR(Polymerized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丁苯橡胶),上述材料的熔点均处于110℃

200℃温度范围,保证热敏涂层2在热失控下能够熔化。
[0027]进一步地,有机基材层1为高塑性聚合物基材层。在本实施例中,有机基材层1可以选择PET(polyethylene glycol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polyproPY23DX06168FNUM

CNlene,聚丙烯)等高塑性聚合物,这样能够减少复合极片在热失控环境下针刺产生的形变,降低电池的短路风险,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
[0028]优选地,两层热敏涂层2的总厚度≥1微米,通过设置热敏涂层2的厚度不小于1微米,在针刺试验下,可以提升热敏涂层2受热熔化之后对钢针的包裹效果,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一可选的实施例中,两层热敏涂层2的总厚度≥4微米。通过设置热敏涂层2的厚度不小于4微米,在针刺试验下,当热敏涂层2熔化之后,由于热敏涂层2的厚度较大,热敏涂层2的流动范围会变大,进一步提升热敏涂层2受热熔化之后对钢针的包裹效果,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例如,热敏涂层2的厚度可以是1微米、2微米、3微米、4微米、5微米、6微米、7微米、8微米、9微米、10微米等等。
[0029]进一步地,热敏涂层2包含5%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基材层、热敏涂层和导电镀层,所述有机基材层具有相背的两个涂覆侧面,两个所述涂覆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热敏涂层,两个所述热敏涂层远离所述有机基材层的一侧面均设置有所述导电镀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涂层的熔点为T,110℃≤T≤20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涂层包含石蜡、聚乙二醇、硬脂酸、软脂酸、PVDF、羧酸改性的PVDF、丙烯酸改性的PVDF、PVDC、羧酸改性的PVDC、丙烯酸改性的PVDC、PVDF共聚物、PVDC共聚物、PMMA或SBR。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基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驭一刘云黄彬彬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