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9155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7 15:30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摄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多个遮光元件,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至第八透镜,其中,第八透镜为一侧是平面的复合透镜;多个遮光元件包括依次设置于第一至第七透镜中的各相邻透镜间的第一遮光元件至第六遮光元件,且各遮光元件分别与其物侧相邻的透镜相接触;并且,镜筒沿光轴方向的最大长度L、第七透镜的像侧面至第八透镜的物侧面沿光轴的距离T78和第八透镜在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满足条件式2<L/(T78+CT8)<6。(T78+CT8)<6。(T78+CT8)<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摄像镜头


[0001]本申请涉及光学元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摄像镜头。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和发展,人们对于电子产品的拍摄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行业对于摄像镜头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众所周知,更大的传感器因其能够有效提升感光性能并降低画面噪点、以及在高动态范围内可以清晰呈现出图像高光和暗部区域的细节等特点,而更有利于获得优质的成像结果。所以为了获得更佳的成像质量,手机厂商们也在不断提高“底”的大小,即提高作为成像介质的感光芯片的大小。然而,大尺寸传感器的应用同时会带来镜头体积及重量增加等问题。
[0003]以八片式架构的镜头为例,为了容纳更大尺寸的传感器,镜头的体积会成倍增长,难以满足小型化、轻薄化的设计要求,并且,镜头模组端所包含的第八透镜往往存在工艺成型性差、良率无法保证等问题,同时还存在第七透镜、第八透镜与镜筒配合的组立稳定性差等情况,从而导致镜头的成像品质以及良率提升困难。
[0004]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第八透镜工艺性和良率,并且可以缩短镜头尺寸、实现小型化,同时还能够提升模组端的稳定性,进而有效地提升镜头品质和良率,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镜头,该摄像镜头可包括镜筒、透镜组和多个遮光元件,所述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其中,所述第八透镜为一侧为平面的复合透镜;所述多个遮光元件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一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二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三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四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五遮光元件、以及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六遮光元件。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长度L、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T78以及所述第八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8可满足:2<L/(T78+CT8)<6。
[000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五遮光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遮光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56以及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6可满足:0<CT6/EP56
×
N6<3。
[000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与所述第一遮光元件至所述第六遮光元件中各遮光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
的厚度的总和∑CP可满足:5<∑CT/∑CP<40。
[000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至所述第一遮光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遮光元件至所述第六遮光元件中各相邻两遮光元件沿所述光轴的间距的总和∑EP、所述第一遮光元件至所述第六遮光元件中各遮光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的总和∑CP以及所述摄像镜头的光圈值fno可满足:0<∑EP/∑CP/fno<20。
[000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以及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可满足:

10<R8/d4s+R9/d4m<5。
[001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以及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可满足:

20<f5/(D4m

d4m)<10。
[001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1、所述第一遮光元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1s、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2以及所述第二遮光元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2s可满足:0<f1/d1s

f2/d2s<10。
[001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最大外径D0s以及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的最小内径d0s可满足:0<f/(D0s

d0s)<10。
[00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TTL以及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长度L可满足:2<f/(TTL

L)<8。
[001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遮光元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5m、所述第六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所述第五遮光元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5s以及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0可满足:

2<d5m/R11+d5s/R10<5。
[0015]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遮光元件还可包括位于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四辅助遮光元件。
[001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遮光元件还可包括位于所述第五遮光元件的像侧且与所述第五遮光元件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五辅助遮光元件。
[00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遮光元件还可包括位于所述第六遮光元件的像侧且与所述第六遮光元件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的第六辅助遮光元件。
[001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透镜包含具有红外截止滤波功能的材质,以使所述第八透镜具有红外截止滤波的功能。
[0019]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透镜的像侧面具有红外截止层,以使所述第八透镜具有红外截止滤波的功能。
[0020]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透镜是包括非球面透镜部、和玻璃材质的基板部的复合透镜。
[0021]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非球面透镜部的材料为受力可形变材料。
[002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非球面透镜部的材料为塑料或胶水。
[002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非球面透镜部的形状是通过将所述非球面透镜部的材料粘贴到所述玻璃材质的基板部上后再压印而形成的。
[0024]本申请提供的摄像镜头包括镜筒、八片式成像透镜组和多个遮光元件,第一至第
八透镜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其中,第八透镜为一侧是平面的复合透镜;多个遮光元件包括依次设置于第一至第七透镜中的各相邻透镜间的第一至第六遮光元件,各遮光元件分别与其物侧相邻的透镜相接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摄像镜头,包括镜筒、透镜组和多个遮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组包括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和第八透镜,其中,所述第八透镜为一侧是平面的复合透镜;所述多个遮光元件包括:第一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第二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二透镜与所述第三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第三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三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三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第四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四透镜与所述第五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第五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五透镜与所述第六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五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以及第六遮光元件,位于所述第六透镜与所述第七透镜之间,且与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部分接触;所述摄像镜头满足:2<L/(T78+CT8)<6,其中,L为所述镜筒沿所述光轴方向的最大长度,T78为所述第七透镜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八透镜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CT8为所述第八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透镜在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CT6、所述第五遮光元件的像侧面至所述第六遮光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EP56以及所述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6满足:0<CT6/EP56
×
N6<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八透镜中各透镜于所述光轴上的中心厚度的总和∑CT与所述第一遮光元件至所述第六遮光元件中各遮光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的总和∑CP满足:5<∑CT/∑CP<4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筒的物侧端面至所述第一遮光元件的物侧面沿所述光轴的距离与所述第一遮光元件至所述第六遮光元件中各相邻两遮光元件沿所述光轴的间距的总和∑EP、所述第一遮光元件至所述第六遮光元件中各遮光元件沿所述光轴方向的厚度的总和∑CP以及所述摄像镜头的光圈值fno满足:0<∑EP/∑CP/fno<2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8、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物侧面的最小内径d4s、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9以及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满足:

10<R8/d4s+R9/d4m<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5、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像侧面的最大外径D4m以及所述第四遮光元件的像侧面的最小内径d4m满足:

20<f5/(D4m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浩鹏程一夫姚泽杰方荣波闻人建科戴付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