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936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模块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及其生产工艺。装配式建筑模块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主体另一侧一体成型有卡块,所述卡槽和卡块的外侧均一体成型有多个凸棱。工艺包括:S1:对铸模装置进行预处理,之后向铸模装置内部一次填入混凝土;S2:在一次混凝土上方放置配件;S3:向铸模装置内部二次填入混凝土;S4:振捣铸模装置内部物料,之后抹平混凝土表面;S5:抹平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之后风干混凝土制成半成品建筑模块;S6:将半成品建筑模块与铸模装置分离,制得成品建筑模块。铸模装置包括底板,以及底板上侧的模板Ⅰ和模板Ⅱ,其有益效果为防止装配式建筑模块连接时错位。止装配式建筑模块连接时错位。止装配式建筑模块连接时错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及其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模块
,更具体的说是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装配式建筑是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在工厂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如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在现场装配安装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现代木结构建筑等。
[0003]混凝土结构的装配式建筑模块在安装时,需要向两个模块相接处添加干硬性混凝土进行塞缝,之后将两个模块连接为一个整体,但是目前的建筑模块连接时需进行校准,校准出现误差会导致两个模块错位,造成墙体开裂、倒塌等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及其生产工艺,其有益效果为防止装配式建筑模块连接时错位。
[0005]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06]S1:对铸模装置进行预处理,之后向铸模装置内部一次填入混凝土;
[0007]S2:在一次混凝土上方放置配件;
[0008]S3:向铸模装置内部二次填入混凝土;
[0009]S4:振捣铸模装置内部物料,之后抹平混凝土表面;
[0010]S5:抹平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之后风干混凝土制成半成品建筑模块;
[0011]S6:将半成品建筑模块与铸模装置分离,制得成品建筑模块。
[0012]所述步骤S1中预处理包括:调整铸模装置尺寸、将填块塞入铸模装置底板、将模板Ⅰ与模板Ⅱ固定在铸模装置两侧、向模板Ⅰ与模板Ⅱ内侧涂抹脱模剂。
[0013]所述步骤S2中配件包括预埋件、网片和桁架。
[0014]所述步骤S4中振捣持续到表面出浆且无气泡溢出为止。
[0015]所述步骤S5中养护环境温度为15℃

25℃,相对湿度为80%

95%。
[0016]所述铸模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侧可拆卸固接有两个对称的侧板,所述底板上侧可拆卸固接有两个对称的挡板,左侧的所述侧板内侧可拆卸固接有模板Ⅰ,所述模板Ⅰ内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模板Ⅰ内侧均开设有多个棱槽Ⅰ,右侧的所述侧板内侧可拆卸固接有模板Ⅱ,所述模板Ⅱ内侧一体成型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模板Ⅱ内侧均开设有多个棱槽Ⅱ。
[0017]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所述装配式建筑模块包括主体,所述主体一侧开设有卡槽,所述主体另一侧一体成型有卡块,所述卡槽和卡块的外侧均一体成型有多个凸棱。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的工艺流程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装配式建筑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铸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铸模装置的剖视图;
[0023]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模板Ⅰ和模板Ⅱ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模板Ⅰ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模板Ⅱ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底板的局部剖视图;
[0028]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底板的局部剖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填块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中:主体101;卡槽102;凸棱103;卡块104;模板Ⅰ105;凹槽106;棱槽Ⅰ107;模板Ⅱ108;凸台109;棱槽Ⅱ110;
[0031]底板201;圆槽202;滑块203;侧板204;挡板205;固定块Ⅰ206;固定块Ⅱ207;把手Ⅰ208;把手Ⅱ209;
[0032]填块301;垂直槽302;环槽303。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34]S1:对铸模装置进行预处理,之后向铸模装置内部一次填入混凝土;
[0035]S2:在一次混凝土上方放置配件;
[0036]S3:向铸模装置内部二次填入混凝土;
[0037]S4:振捣铸模装置内部物料,之后抹平混凝土表面;
[0038]S5:抹平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之后风干混凝土制成半成品建筑模块;
[0039]S6:将半成品建筑模块与铸模装置分离,制得成品建筑模块。
[0040]所述步骤S1中预处理包括:调整铸模装置尺寸、将填块301塞入铸模装置底板201、将模板Ⅰ105与模板Ⅱ108固定在铸模装置两侧、向模板Ⅰ105与模板Ⅱ108内侧涂抹脱模剂。
[0041]所述步骤S2中配件包括预埋件、网片和桁架。
[0042]所述步骤S4中振捣持续到表面出浆且无气泡溢出为止。
[0043]所述步骤S5中养护环境温度为25℃,相对湿度为80%。
[0044]如图1

2所示,这个例子可以实现防止装配式建筑模块连接时错位的效果。
[0045]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制备的装配式建筑模块,所述装配式建筑模块包括主体101,所述主体101一侧开设有卡槽102,所述主体101另一侧一体成型有卡块104,所述卡槽102和卡块104的外侧均一体成型有多个凸棱103;当两个建筑模块连接时,一个模块的卡块104与另一个模块的卡槽102嵌合,进而在塞缝的过程中,两个模块相对静止,进而防止两个相连的模块发生错位,同时两个主体101的凸棱103相互咬合,进而进一步增加两个主体10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进一步防止错位的情况发生,进而实现防止装配式建筑模块连接
时错位的效果。
[0046]如图1

8所示,这个例子可以实现加工建筑模块主体101的效果。
[0047]由于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中所述铸模装置包括底板201,所述底板201上侧可拆卸固接有两个对称的侧板204,所述底板201上侧可拆卸固接有两个对称的挡板205;两个侧板204将两个挡板205围住,进而两个侧板204和两个挡板205与底板201组合形成一个空腔,在空腔内部浇筑混凝土,进而混凝土凝固后能够在空腔内部形成建筑模块的主体101,进而实现加工建筑模块主体101的效果。
[0048]如图1

8所示,这个例子可以实现加工建筑模块卡槽102和卡块104的效果。
[0049]由于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中左侧的所述侧板204内侧可拆卸固接有模板Ⅰ105,所述模板Ⅰ105内侧开设有凹槽106,右侧的所述侧板204内侧可拆卸固接有模板Ⅱ108,所述模板Ⅱ108内侧一体成型有凸台109;浇筑时混凝土流入模板Ⅰ105上的凹槽106,进而在脱模后主体101左侧成型卡块104,同时模板Ⅱ108上的凸台109将混凝土挤开,进而在脱模后主体101右侧成型卡槽102,进而实现加工建筑模块卡槽102和卡块10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对铸模装置进行预处理,之后向铸模装置内部一次填入混凝土;S2:在一次混凝土上方放置配件;S3:向铸模装置内部二次填入混凝土;S4:振捣铸模装置内部物料,之后抹平混凝土表面;S5:抹平后对混凝土进行养护,之后风干混凝土制成半成品建筑模块;S6:将半成品建筑模块与铸模装置分离,制得成品建筑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预处理包括:调整铸模装置尺寸、将填块(301)塞入铸模装置底板(201)、将模板Ⅰ(105)与模板Ⅱ(108)固定在铸模装置两侧、向模板Ⅰ(105)与模板Ⅱ(108)内侧涂抹脱模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配件包括预埋件、网片和桁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振捣持续到表面出浆且无气泡溢出为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养护环境温度为15℃

25℃,相对湿度为80%

9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建筑模块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铸模装置包括底板(201),所述底板(201)上侧可拆卸固接有两个对称的侧板(204),所述底板(201)上侧可拆卸固接有两个对称的挡板(205),左侧的所述侧板(204)内侧可拆卸固接有模板Ⅰ(105),所述模板Ⅰ(105)内侧开设有凹槽(10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静程荷娟薛强李金伟何鹏李丽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菲尔浦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