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7767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生态修复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包括取水泵、供氧系统和自控装置,取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一与加压泵的输入端连通,加压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二与纳米复氧装置的输入端连通,纳米复氧装置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磁化出水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抽取蓝藻水通过加压泵加压至0.5~0.7MPa,从而破坏蓝藻气囊并输送到纳米复氧装置溶氧,形成超饱和纳米气泡富氧水并通过出水磁化装置进一步的破坏蓝藻细胞,纳米气泡富氧水进入湖泊后,破坏细胞和气囊的蓝藻沉入水底,纳米气泡富氧水快速给缺氧的水体复氧提湖泊高溶解氧,氧利用率大于百分之九十,有效的解决水体缺氧并持续改善水体水质。有效的解决水体缺氧并持续改善水体水质。有效的解决水体缺氧并持续改善水体水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水生态修复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出现的蓝藻迸发主要原因是人为富营养化造成的,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乡村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置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它还会刺激致病菌的滋生,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还会抑制水体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繁殖以及其他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更能带来丝状藻类和浮游藻类的大面积死亡。降低水体复氧能力,造成水体缺氧、恶化,破坏水生态系统。
[0003]增氧是湖泊水质提升的治理手段,为水生动植物提供充足的溶解氧,为好氧微生物提供好氧环境,有利于降解水体污染物降解和完善生态系统,该技术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
[0004]但传统常用的水体增氧技术面临着充氧速度慢、氧气利用率低、安装复杂等难题。目前,水体藻类控制主要依靠物理打捞和化学除藻、收集,面临着效率低、易反弹、对生态系统危害大等风险。
[0005]为了解决以上所述的蓝藻水华现象,亟需设计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7]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8]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包括取水泵、供氧系统和自控装置,所述取水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一与加压泵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加压泵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二与纳米复氧装置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纳米复氧装置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磁化出水装置,所述磁化出水装置通过管道三伸入待治理水域内,所述供氧系统接入纳米复氧装置;
[0009]所述供氧系统包括制氧机,所述制氧机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增压机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增压机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缓冲罐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缓冲罐输出端通过管路与氧气质量流量控制装置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氧气质量流量控制装置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接入所述纳米复氧装置。
[0010]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取水泵的输入端处设置有格栅过滤器,所述管道一靠近输出端处设置有篮式过滤器。
[0011]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管道二从左至右依次设置有电磁流量计、压
力变送器、复合排气阀和安全阀,所述复合排气阀安装于所述管道二的最高位置处。
[0012]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自控装置为PLC控制器,所述取水泵、所述加压泵、所述纳米复氧装置和所述供氧系统通过导线与所述PLC控制器电性连接。
[0013]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自控装置与溶解氧及叶绿素浮漂监测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溶解氧及叶绿素浮漂监测装置放置在所述管道三出水口处直径二十至三十米范围内。
[0014]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压泵增压的压力范围为:0.5

0.7MPa。
[0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本技术利用抽取蓝藻水通过加压泵加压至0.5~0.7MPa,从而破坏蓝藻气囊并输送到纳米复氧装置溶氧,形成超饱和纳米气泡富氧水并通过出水磁化装置进一步的破坏蓝藻细胞,纳米气泡富氧水进入湖泊后,破坏细胞和气囊的蓝藻沉入水底,纳米气泡富氧水快速给缺氧的水体复氧提湖泊高溶解氧,且能同时对水体快速复氧,氧利用率大于百分之九十,有效的解决水体缺氧并持续改善水体水质,有效的控制蓝藻水华提高水体溶解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18]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1、格栅过滤器;2、取水泵;3、篮式过滤器;4、加压泵;5、纳米复氧装置;6、电磁流量计;7、压力变送器;8、安全阀;9、复合排气阀;10、磁化出水装置;11、制氧机;12、增压机;13、缓冲罐;14、氧气质量流量控制装置;15、自控装置;16、溶解氧及叶绿素浮漂监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5]实施例
[0026]参照附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包括取水泵2、供氧系统和自控装置15,取水泵2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一与加压泵4的输入端连通,加压泵4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二与纳米复氧装置5的输入端连通,纳米复氧装置5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磁化出水装置10,磁化出水装置10通过管道三伸入待治理水域内,供氧系统接入纳米复氧装置5;
[0027]供氧系统包括制氧机11,制氧机11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增压机12的输入端连通,增压机12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缓冲罐13的输入端连通,缓冲罐13输出端通过管路与氧气质量流量控制装置14的输入端连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水泵(2)、供氧系统和自控装置(15),所述取水泵(2)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一与加压泵(4)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加压泵(4)的输出端通过管道二与纳米复氧装置(5)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纳米复氧装置(5)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磁化出水装置(10),所述磁化出水装置(10)通过管道三伸入待治理水域内,所述供氧系统接入纳米复氧装置(5);所述供氧系统包括制氧机(11),所述制氧机(11)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增压机(12)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增压机(12)的输出端通过管路与缓冲罐(13)的输入端连通,所述缓冲罐(13)输出端通过管路与氧气质量流量控制装置(14)的输入端连通,所述氧气质量流量控制装置(14)的输出端通过管路接入所述纳米复氧装置(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气泡复氧型控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泵(2)的输入端处设置有格栅过滤器(1),所述管道一靠近输出端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隆闵志成周梅谢宇辉杨壹新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祺润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