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浪涌保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6909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浪涌保护器,壳体、底座以及若干个可插入的插拔模块,底座的输入端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子以及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上设有接地铜排,接地铜排包括连接部、连接桥以及接地部,连接部通过连接桥与接地部连接,连接部伸入至接地端子内,接地部固定于底座输出端,连接桥呈弧形设置且与壳体内壁相抵;第一端子上设有连接铜排,连接铜排一端伸入至第一端子内,另一端朝向接地部且与接地部配合;底座的输出端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端子,相邻第二端子之间设有输出铜排,输出铜排一端分别伸入至对应的第二端子内,另一端朝向接地端子且与连接铜排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省去了软线,接地铜排结构更加简单,安装更为方便等特点。便等特点。便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浪涌保护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浪涌保护器。

技术介绍

[0002]浪涌保护器是用于在元器件坐在的线路中的电压或者电流突变时,自动分闸断开以保护元器件的作用。
[0003]现有的浪涌保护器的型号有很多种,例如1P、2P、3P、3P+N、4P等,这些浪涌保护器根据结构的不同分为模块式浪涌保护器以及一体式浪涌保护器。现以3P+N的模块式浪涌保护器为例,其包括壳体、底座以及四个相同且可插拔的保护模块,底座上设有接地端子以及接地铜排,接地端子与接地铜排分别固定于浪涌保护器的输入端以及输出端,接地端子上设有连接铜排,连接铜排通过软线与接地铜排连接,进而保护模块通过接地铜排以及接地端子实现与地线的连接效果。
[0004]但是,现有的连接铜排与接地铜排之间采用软线连接,需要通过焊接固定,使得装配工序较为麻烦,且当浪涌保护器产生的瞬时过压多大时,软线容易被熔断,从而导致影响浪涌保护器的正常使用,降低了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浪涌保护器。
[0006]本技术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浪涌保护器,其中,壳体、底座以及若干个可插入的插拔模块,底座的输入端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子以及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上设有接地铜排,接地铜排包括连接部、连接桥以及接地部,连接部通过连接桥与接地部连接,连接部伸入至接地端子内,接地部固定于底座输出端,连接桥呈弧形设置且与壳体内壁相抵;第一端子上设有连接铜排,连接铜排一端伸入至第一端子内,另一端朝向接地部且与接地部配合;底座的输出端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端子,相邻第二端子之间设有输出铜排,输出铜排一端分别伸入至对应的第二端子内,另一端朝向接地端子且与连接铜排配合。
[0007]采用连接部、连接桥以及接地部设置,使得接地铜排整体结构更加简单,且通过连接桥的的设置,省去了软线,无需通过焊接软线来固定连接铜排与接地部,使得装配工序更加便捷;进而通过连接铜排与接地部的配合,以及输出铜排与连接铜排的配合,使得插拔模块插入后与地线连接的效果更好,更方便。
[0008]其中,接地铜排整体为一体式结构设置。
[0009]采用一体式结构设置,使得接地铜排整体结构强度更好,加工更加方便,整体更加便于安装。
[0010]其中,连接部包括第一接线部、第一折弯部以及第一固定部,第一接线部通过第一折弯部与第一固定部连接,且第一接线部与第一固定部呈相对平行设置。
[0011]采用第一接线部、第一折弯部以及第一固定部设置,使得接线铜排整体固定更为
方便,牢固,与接线端子连接更加方便。
[0012]其中,第一固定部上设有与插拔模块配合的第一插孔,第一插孔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孔,底座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孔配合的第一限位柱。
[0013]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一插孔,实现了插拔模块插入后与接地端子的联动效果,而通过第一限位孔与第一限位柱的配合,起到了限位固定效果,使得接地铜排固定更加牢固。
[0014]其中,接地部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插孔,相邻第二插孔之间设有第二限位孔,底座上设有与第二限位孔配合的第二限位柱。
[0015]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二插孔设置,实现了与插拔模块插入后的联动效果,实现了插拔模块与地线的连接效果,而通过第二限位孔以及第二限位柱的设置,起到了限位固定效果,进一步增强了接地铜排整体的固定效果,使得固定更为牢固。
[0016]其中,连接铜排包括第二接线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二固定部,第二接线部通过第二折弯部与第二固定部连接。
[0017]采用第二接线部、第二折弯部以及第二固定部设置,使得连接铜排整体固定更为方便、牢固,且与第一端子的连接效果更好。
[0018]其中,第二固定部上设有与插拔模块配合的第三插孔,第二插孔一侧设有第三限位孔,底座上设有与第三限位孔配合的第三限位柱。
[0019]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三插孔设置,实现了插拔模块插入后与第一端子的联动效果,而通过第三限位孔与第三限位柱的配合,起到了限位固定效果,使得连接铜排固定更加牢固。
[0020]其中,输出铜排包括对称的设置第三接线部、第三折弯部以及第三固定部,相邻第三接线部通过第三折弯部与第三固定部连接,且相邻第三接线部分别伸入至对应的第二端子内,第三固定部朝向接地端子且与连接铜排相配合。
[0021]采用第三接线部、第三折弯部以及第三固定部的设置,使得输出铜排整体固定更为方便、牢固,而通过第三接线部呈对称设置,使得输出铜排能够与两个第二端子连接,进而提高了浪涌保护器整体的输出效果。
[0022]其中,第三固定部上设有与插拔模块配合的第四插孔。
[0023]采用第四插孔设置,实现了与插拔模块插孔后的联动效果。
[0024]其中,底座上还设有线路板、若干个报警模块以及遥信端子,报警模块焊接与线路板上,遥信端子一端通过线路板与报警模块联动,另一端伸入至底座外。
[0025]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线路板、报警模块以及遥信端子的配合,实现了报警功能,当浪涌保护器受损时能够及时报警,及时维修,提高了使用安全性;而通过遥信端子的设置,实现了与外部设备的联动效果,从而起到了监控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底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接地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连接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输出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方式实施例1:
[0032]参照附图1

6所示,一种浪涌保护器,包括插拔模块1、壳体2以及底座3。由于浪涌保护器的类型包括1P、2P、3P、3P+N、4P等,而本实施例中以3P+N结构为例。
[0033]插拔模块1固定于壳体2中央,此处,插拔模块1采用插拔的连接方式固定于壳体2与固定座上。插拔模块1底部两端设有连接弹片,连接弹片穿过壳体2伸入至底座3内并分别插入接地铜排4、连接铜排5以及输出铜排6内,从而实现了插拔模块1与接地端子34、第一端子35以及第二端子的连接效果。同时,由于插拔模块1的整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赘述。在本实施例中,插拔模块1数量为四个,且一个插拔模块1上具有两个连接弹片。
[0034]壳体2整体呈凹型结构设置,壳体2与底座3之间呈可拆卸设置,具体的,底座3嵌入至壳体2内,壳体2侧面设有卡槽21,卡槽21与底座3上的卡扣凸起31适配,进而实现了卡接固定,从而实现了壳体2对底座3的保护以及对底座3内上的部件的固定效果。同时,壳体2中央设有凹腔22,凹腔22与插拔模块1适配,凹腔22两侧设有阵列排布且对称的过孔23,过孔23分别与第一插孔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壳体、底座以及若干个可插入的插拔模块,底座的输入端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端子以及接地端子,接地端子上设有接地铜排,接地铜排包括连接部、连接桥以及接地部,连接部通过连接桥与接地部连接,连接部伸入至接地端子内,接地部固定于底座输出端,连接桥呈弧形设置且与壳体内壁相抵;第一端子上设有连接铜排,连接铜排一端伸入至第一端子内,另一端朝向接地部且与接地部配合;底座的输出端上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二端子,相邻第二端子之间设有输出铜排,输出铜排一端分别伸入至对应的第二端子内,另一端朝向接地端子且与连接铜排配合。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接地铜排整体为一体式结构设置。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连接部包括第一接线部、第一折弯部以及第一固定部,第一接线部通过第一折弯部与第一固定部连接,且第一接线部与第一固定部呈相对平行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浪涌保护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部上设有与插拔模块配合的第一插孔,第一插孔一侧设有第一限位孔,底座上设有与第一限位孔配合的第一限位柱。5.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龙彭旭强赵川旺
申请(专利权)人:多格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