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6471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具备防止从路面上被卷起的异物进入扰流板和后保险杠的内部以外,也具备提升美观的结构设计。所述车辆后部结构包括:扰流板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后保险杠;所述扰流板装置包括:可动部,设置成在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存放位置和从所述后保险杠朝向车辆的后方突出的展开位置之间可移动;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具有用于驱动所述可动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构件;且在所述可动部和所述后保险杠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可动部的后侧部的上表面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形成为朝向车辆的上方突出的突出形状,以使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存放位置时遮蔽所述间隙。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存放位置时遮蔽所述间隙。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存放位置时遮蔽所述间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著车辆排气法规和二氧化碳/燃油效率法规的限制,需要同时实现发动机排气的干净化和提高燃料消耗的效率。在所有国家加强建设安全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以加强所有国家的包容和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可持续的人类住区规划和管理能力。因此,在所有国家需要加强向所有人提供安全、负担得起的、易于利用、可持续的交通运输系统,改善道路安全,特别是扩大公共交通,减少城市的人均负面环境影响,包括特别关注空气质量,以及城市废物管理等。在交通领域,在车辆的制造业方面,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应对环境问题,以开发能够提高全球能源效率的改善率的技术。
[0003]车辆在行驶时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轮胎在地面上的接触力减少,因此在行驶中的稳定性变差并且在车辆的加速方面也存在了一些限制。为了预防这样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车辆的后保险杠上设置的扰流板装置(亦称为空气扰流板),用于改变空气的流动。扰流板装置通常有分为安装在车辆的前面的鼻部扰流板,安装在车顶的车顶扰流板以及安装在车辆的后端部的尾部扰流板。例如,所述的尾部扰流板通常是通过螺栓安装在后保险杠表面下方,且是属于固定在后保险杠的后扰流板的构造。
[0004]除上述的固定式的扰流板装置以外,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制造业中,也存在可移动的移动式的扰流板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中,有提出一种用于设置在车辆的后保险杠的扰流板装置,扰流板装置可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主动地改变扰流板装置的突出物的量。专利文献1的扰流板装置中,在车辆行驶时,通过使扰流板装置的扰流板杆朝向车辆的后方移动的方式,在车辆的停止或低速行驶状态时将其作为后保险杠的功能来使用,在车辆的高速行驶状态时将其作为发挥扰流板装置的功能来使用。如此,专利文献1中,根据车辆的行驶速度将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改进到最佳水平。
[0005][现有技术文献][0006][专利文献][0007][专利文献1]:美国公开US 2015/0166130 A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0009]然而,如专利文献1的扰流板装置的技术中,在车辆的高速行驶状态时,扰流板装置的扰流板杆被驱动而使扰流板装置朝向车辆的后方移动时,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之间互相分离而产生了完全暴露在外的间隙,导致不是很美观,并且当泥巴或碎石等异物从路面上被卷起时,可能会通过所暴露在外的间隙进入后保险杠和扰流板装置的内部,从而影响各部件的功能。因此,需要一种能够防止从路面上被卷起的异物进入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的内部且提升美观的能够兼顾功能和外观的设计的车辆后部结构。
[001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具备防止从路面上被卷起的异物进入扰流板和后保险杠的内部以外,也具备提升美观的结构设计。
[0011][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0012]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包括:扰流板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后保险杠;所述扰流板装置包括:可动部,设置成在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存放位置和从所述后保险杠朝向车辆的后方突出的展开位置之间可移动;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具有用于驱动所述可动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构件;且在所述可动部和所述后保险杠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可动部的后侧部的上表面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形成为朝向车辆的上方突出的突出形状,以使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存放位置时遮蔽所述间隙。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车辆后部结构除了能够防止从路面上被卷起的异物进入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的内部以外也能够提升美观,兼顾功能和优美的外观的设计。
[0014]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可动部具有:本体部,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设置,所述本体部的长度比车辆的左右一对的侧架之间的距离长;以及覆盖部,至少覆盖所述本体部的上表面;且所述突出部形成在所述覆盖部。
[0015]根据所述结构,即使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之间互相分离而产生间隙,通过可动部的覆盖部,能够阻挡被卷起的泥巴或碎石等异物进入后保险杠和扰流板装置的内部,从而有保护功能。
[0016]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覆盖部由覆盖所述本体部的所述上表面的上覆盖部和覆盖所述本体部的下表面的下覆盖部构成,且所述突出部形成在所述上覆盖部和所述下覆盖部的连接部。
[0017]根据所述结构,即使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之间互相分离而产生间隙,通过可动部的上覆盖部和突出部的设计,能够阻挡被卷起的泥巴或碎石等异物进入后保险杠和扰流板装置的内部,从而有保护功能,且也能够提升美观,兼顾功能和优美的外观的设计。
[0018]并且,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后保险杠设置有延设部,所述延设部设置成沿着所述可动部的上表面且朝向车辆的前方延伸,所述间隙位在所述延设部和所述可动部的所述上表面之间。
[0019]根据所述结构,即使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之间互相分离而产生间隙,能够阻挡被卷起的泥巴或碎石等异物进入后保险杠的内部,提升保护功能。
[0020][专利技术的效果][0021]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从外部观察时,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形成连续的表面的外观,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之间的界线部位完美地被隐藏。这样的设计能获得在视觉上不容易察觉到结构设计上的分界线的效果。因此,车辆后部结构除了能够防止从路面上被卷起的异物进入扰流板装置和后保险杠的内部以外也能够提升美观,兼顾功能和优美的外观的设计。
[0022]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用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设置有扰流板装置的一例
的概要示意图,图1中的(A)示出扰流板装置的可动部在存放位置的状态,图1中的(B)示出扰流板装置的可动部在展开位置的状态。
[0024]图2是示意性的示出图1的扰流板装置的概要示意图,图2中的(A)示出扰流板装置的可动部在存放位置的状态,图2中的(B)示出扰流板装置的可动部在展开位置的状态。
[0025]图3是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图2的扰流板装置的一部分的概要示意图,图3中的(A)示出扰流板装置的可动部在存放位置的状态,图3中的(B)示出扰流板装置的可动部在展开位置的状态。
[0026]图4是用来说明冲击载荷将从车辆的后方作用在后保险杠的概要示意图。
[0027]图5是从另一个视角示出图4的概要示意图。
[0028]图6是示意性的示出从另一个视角观察图1中的(A)的E部分的示意图。
[0029][符号的说明][0030]10:车辆后部结构
[0031]100:扰流板装置
[0032]110:可动部
[0033]110B:本体部
[0034]110C:覆盖部
[0035]110C1:上覆盖部
[0036]110C2:下覆盖部
[0037]112:突起部
[0038]114:导引凹槽
[0039]120:固定部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扰流板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后保险杠;所述扰流板装置包括:可动部,设置成在与所述后保险杠连接的存放位置和从所述后保险杠朝向车辆的后方突出的展开位置之间可移动;以及至少一个固定部,具有用于驱动所述可动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移动的驱动构件;且在所述可动部和所述后保险杠之间存在间隙,所述可动部的后侧部的上表面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形成为朝向车辆的上方突出的突出形状,以使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存放位置时遮蔽所述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部具有:本体部,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勇贵安保慧安藤谦一宫内康成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