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5507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1
本申请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相邻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板式换热器还具有第一孔道;第一板片包括第一环向壁,第二板片包括第二环向壁;板式换热器还具有第一板间通道;板式换热器还具有分配槽道和槽壁部;第一环向壁包括第一配合壁和第一槽壁,第一槽壁自第一配合壁凹陷,第一配合壁与第一板片远离第二板片的最远处的板结构之间的最大间距小于该两张板片之间的最大间距;第二环向壁包括第二配合壁和第二槽壁,第二槽壁与第二配合壁相连接且二者平齐设置;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均为槽壁部的一部分,第一配合壁和第二配合壁至少部分区域密封连接;分配槽道连通第一孔道和第一板间通道。本申请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本申请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本申请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1]板式换热器通常包括多张层叠在一起的板片,相邻的两张板片之间形成供流体流动的板间通道,制冷剂和载冷剂可以分别在板片正反两侧流动以通过板片实现间壁换热。随着对板式换热器使用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可在板片靠近流体入口一侧增加分配通道以提高流体的分配性能,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但分配通道也会同时对板片以及板式换热器整体强度带来一定的影响。
[0002]一些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其在相邻两张板片角孔附近局部位置处分别形成一个小的凹陷,然后将两个凹陷结构对应拼合而形成分配槽道,这样两张板片由于各自凹陷了一小处,从而相应的可以较少对板式换热器强度的损失。但由于这种分配槽道依赖于两张板片各自的凹陷结构进行拼合,从而这种分配结构对两张板片对应的加工模具以及换热器组装过程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在实际中很容易出现例如凹陷结构错位等问题,从而容易使分配槽道变成两个流通截面较小的槽道结构,焊料或者粘度较高的制冷剂会使得分配槽道存在被堵塞的风险,进而影响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有利于降低分配槽道的堵塞风险,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张板片,所述多张板片包括相邻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具有沿板片层叠方向贯穿该两张板片的第一孔道;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环向壁,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二环向壁,该两个环向壁均位于所述第一孔道外围;
[0005]所述板片还具有主换热区,所述第一板片的主换热区位于所述第一环向壁远离所述第一孔道的一侧;所述第二板片的主换热区位于所述第二环向壁远离所述第一孔道的一侧;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具有第一板间通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片的主换热区与所述第二板片的主换热区之间;
[0006]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具有分配槽道,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具有形成所述分配槽道的槽壁部;所述第一环向壁包括第一配合壁和与所述第一配合壁相连的第一槽壁,所述第一槽壁自所述第一配合壁向远离所述第二板片的方向凹陷,且在所述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一配合壁与第一板片远离第二板片的最远处的板结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配合壁与第二板片远离第一板片的最远处的板结构之间均具有间距;所述第二环向壁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配合壁和第二槽壁,所述第二槽壁面向所述第一槽壁的壁面与所述第二配合壁面向所述第一配合壁的壁面相平齐设置;
[0007]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均为所述槽壁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配合壁和所述第二配合壁至少部分区域密封连接;所述分配槽道连通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一板间通道。
[0008]在本申请中,第一槽壁自第一配合壁凹陷,第二槽壁面向第一槽壁的壁面与第二配合壁面向第一配合壁的壁面相平齐,第一配合壁和第二配合部至少部分区域密封连接,
这样,分配槽道的流通截面主要受到第一槽壁凹陷范围的影响,从而形成分配槽道的各部分槽壁结构不容易因错位而使得分配槽道的流通截面形态变化,分配槽道不容易堵塞,从而有利于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图1中板式换热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图1中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剖切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部分板片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7为本申请图5所示的第一板片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6]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两张板片在分配槽道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17]图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中组装后的板片在角孔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18]图10为本申请图9所示的组装后的板片的另一角度剖切结构示意图;
[0019]图11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组装后的板片在角孔处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0020]图12为本申请图11中的两张板片在分配槽道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22]参考图1至图12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100,其包括若干外接管10、第一边板20、由多张板片组成的换热芯体30、以及第二边板40。第一边板20和第二边板40分别设置在换热芯体30厚度方向上的不同侧,换热芯体30对应的多张板片以层叠的方式固定在一起。
[0023]参考图1,板式换热器100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以及高度方向H,多张板片的层叠方向P与板式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H共向。每张板片的两侧通常流动不同类的换热介质,其中一种为制冷剂,另一种为载冷剂。板式换热器100具有若干孔道和若干板间通道,孔道通常沿着板片的层叠方向P延伸,而板间通道通常位于相邻的两张板片之间,由两种板片之间的间隙形成。在板式换热器100内,孔道和板间通道都是制冷剂流道50或载冷剂流道60的一部分。但制冷剂流道50和载冷剂流道60不连通,这样,两种换热介质能够通过间隔开的板结构实现间壁换热。
[0024]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换热芯体30的多张板片包括至少一组相邻的第一板片11和第二板片12,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片11和第二板片12的数量均可以为多张。在图4中,定义板片朝向外侧的一面,亦即所能看到的一面为第一换热面1,朝向内侧的一面亦即所不能看到的一面为第二换热面2。每张板片具有主换热区70和位于主换热区70外围的若干角孔。多张板片的角孔在沿板片层叠方向上排布以形成若干孔道的至少一部分。
[0025]对于多张板片,其可以通过单副模具成型,即每张板片均为形状和结构完全相同的板片,多张板片装配时,与一张板片相邻的另一张板片可以旋转180度后进行装配,当然,
多张板片也可以通过两副甚至更多副模具成型,即多张板片可以为不同形状或结构,例如,一张板片其主换热区70为平板结构,另一张板片其主换热区70设置点波型凸起结构,这两种板片也可以装配在一起并且交替层叠设置,只要板片满足本申请所描述的板片结构以及板片装配的对应关系即可。一些实施方式中,相邻的板片之间还可以加入翅片板以增加流体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性能。
[0026]多张板片沿图4中的P方向叠装形成换热芯体30,第一板片11的第一换热面1与第二板片12的第二换热面2相对,在第一板片11和第二板片12的数量均为多张时,第一板片11的第二换热面2可以与另一张第二板片12的第一换热面1相对。每张板片还包括翻边71,当多个板片装配后,多个板片的翻边71能够以焊接如钎焊的方式密封,从而有利于将流体保持在板片之间构成的流道内。每张板片通常设置有若干角孔,多张板片对应位置的角孔在板式换热器100的高度方向H上同轴或偏心设置以形成孔道的至少一部分。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以每张板片为四个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多张板片,所述多张板片包括相邻的第一板片(11)和第二板片(12);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具有沿板片层叠方向贯穿该两张板片的第一孔道(21);所述第一板片(11)包括第一环向壁(31),所述第二板片(12)包括第二环向壁(32),该两个环向壁均位于所述第一孔道(21)的外围;所述板片还具有主换热区(70),所述第一板片(11)的主换热区(70)位于所述第一环向壁(31)远离所述第一孔道(21)的一侧;所述第二板片(12)的主换热区(70)位于所述第二环向壁(32)远离所述第一孔道(21)的一侧;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具有第一板间通道(51),所述第一板间通道(51)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板片(11)的主换热区(70)与所述第二板片(12)的主换热区(70)之间;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具有分配槽道(52),所述板式换热器还具有形成所述分配槽道(52)的槽壁部(520);所述第一环向壁(31)包括第一配合壁(311)和与所述第一配合壁(311)相连的第一槽壁(312),所述第一槽壁(312)自所述第一配合壁(311)向远离所述第二板片(12)的方向凹陷;在所述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一配合壁(311)与第一板片(11)远离第二板片(12)的最远处的板结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配合壁(311)与第二板片(12)远离第一板片(11)的最远处的板结构之间均具有间距;所述第二环向壁(32)包括相连接的第二配合壁(321)和第二槽壁(322),所述第二槽壁(322)面向所述第一槽壁(312)的壁面与所述第二配合壁(321)面向所述第一配合壁(311)的壁面相平齐设置;所述第一槽壁(312)和所述第二槽壁(322)均为所述槽壁部(520)的一部分,所述第一配合壁(311)和所述第二配合壁(321)至少部分区域密封连接;所述分配槽道(52)连通所述第一孔道(21)和所述第一板间通道(5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向壁(31)还包括第一侧壁(313)和第一连接凸缘(314),所述第一侧壁(313)自所述第一配合壁(311)靠近所述第一孔道(21)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二板片(12)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连接凸缘(314)自所述第一侧壁(313)远离所述第一配合壁(311)的一端在垂直于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环向壁(32)还包括第二侧壁(323)和第二连接凸缘(324),所述第二侧壁(323)自所述第二配合壁(321)靠近所述第一孔道(21)的一侧向远离所述第一板片(11)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连接凸缘(324)自所述第二侧壁(323)远离所述第二配合壁(321)的一端在垂直于所述层叠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一连接凸缘(314)与所述第一板片(11)远离所述第二板片(12)一侧的一张板片密封焊接,所述第二连接凸缘(324)与所述第二板片(12)远离所述第一板片(11)一侧的一张板片密封焊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接凸缘(314)具有与所述第一侧壁(313)相连接的第一连接边沿(315)以及远离所述第一侧壁(313)的第一末端边沿(316),所述第一连接边沿(315)与所述第一末端边沿(316)之间的最大间距为L1,且2mm≤L1≤10mm;在垂直于所述层叠方向上,所述第二连接凸缘(324)具有与所述第二侧壁(323)相连接的第二连接边沿(325)以及远离所述第二侧壁(323)的第二末端边沿(326),所述第二连接边沿(325)与所述第二末端边沿(326)之间的最大间距为L2,且2mm≤L2≤10mm;所述第一配合壁(311)与所述第一连接凸缘(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