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连六方体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9190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七连六方体鱼礁,属于鱼礁技术领域,该七连六方体鱼礁包括鱼礁单体,鱼礁单体由一个中心鱼礁组件和六个周向鱼礁组件组成,中心鱼礁组件、周向鱼礁组件均为六棱台框架结构,六个周向鱼礁组件等距环绕于中心鱼礁组件的四周,中心鱼礁组件与周向鱼礁组件之间、相邻的两个周向鱼礁组件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旋转调节机构,用于调节连接件的连接角度;中心鱼礁组件、周向鱼礁组件的底壁及四周分别设置有笼体,笼体内设置有填充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利于解决鱼礁投放在不平整地面时具有倾倒风险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七连六方体鱼礁


[0001]本技术属于鱼礁
,具体而言,涉及七连六方体鱼礁。

技术介绍

[0002]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
[0003]公开号为CN201640196U的中国技术专利(申请号:CN201020162036.7)提出了一种组合式梯台状人工鱼礁,包括鱼礁盖和鱼礁底座,所述鱼礁盖为梯台形状的壳体,其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和顶面上都开有窗口;所述鱼礁底座的中部设有凹面,凹面上设有鱼类栖庇结构及鱼礁自净结构,且鱼礁底座的下部设有支撑柱;所述鱼礁盖可放入鱼礁底座中部的凹面中,且鱼礁盖下部的外边沿的形状、大小与凹面的形状、大小一致。鱼礁底座下面的支撑柱能够防止人工鱼礁的主体沉入海底的泥沙中;回字形凹槽为小型的海洋生物提供栖庇场所;设置在回字形凹槽上的通孔,能让凹槽中的泥沙从孔中泄漏出去,防止凹槽被泥沙堵住;整个鱼礁的外部边缘都采用圆角处理,减少对拖网网具的损害。
[0004]上述的技术的礁体表面积小,使得海洋微生物的着床面积较小,且设置的鱼礁底座不能适应礁体投放处的复杂地形,投放处地面不平整时具有倾倒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七连六方体鱼礁,可以解决鱼礁投放在不平整地面时具有倾倒风险的问题。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0007]本技术提供七连六方体鱼礁,其中,包括鱼礁单体,所述鱼礁单体由一个中心鱼礁组件和六个周向鱼礁组件组成,所述中心鱼礁组件、所述周向鱼礁组件均为六棱台框架结构,六个所述周向鱼礁组件等距环绕于所述中心鱼礁组件的四周,所述中心鱼礁组件与所述周向鱼礁组件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周向鱼礁组件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之间设置有旋转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连接件的连接角度;所述中心鱼礁组件、所述周向鱼礁组件的底壁及四周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笼体,所述笼体内设置有填充物。
[0008]通过设置一个中心鱼礁组件四周围绕多个周向鱼礁组件,形成七连六方体结构,增加了礁体表面积,进而增大了海洋微生物的着床面积,有利于近海洋生物洄游、海洋底栖生态修复及微生物的增殖;通过在连接件的中部设置旋转调节机构,可以调节连接件的角度,进而调节中心鱼礁组件与周向鱼礁组件、周向鱼礁组件与周向鱼礁组件间的上下位置,有利于适应礁体投放处的复杂地形,避免支脚在不平整的地面放置不稳导致礁体发生倾倒;通过在结构底部及四周表面设置笼体,内置贝壳类填充物,利用贝壳类不规则的表面形态,能有效增加礁体的生物附着量,改良海区海洋生态环境,增加水域生产力,提高海洋生
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鱼类等游泳生物提供优良的栖息、产卵、避敌场所,加速有机物的积累和循环,提高海洋碳汇能力,有效促进海珍品的增殖。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的七连六方体鱼礁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10]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一弧形接触面的中部设置有限位插片,所述限位插片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接触面,所述第二弧形接触面的前、后两端面分别设置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所述第二连接杆为一体成型;所述限位插片上沿环形等距设置有多个贯穿的限位孔,所述定位板上设置有贯穿的定位孔,所述限位孔、所述定位孔内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的固定销。
[0011]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形状相同,所述固定销的形状与所述限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形状相适配;所述固定销与所述限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为同轴心。
[0012]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销与所述限位孔、所述定位孔之间为过盈配合。
[0013]固定销与限位孔、定位孔过盈配合可以使得固定销可牢固固定在限位孔、定位孔内,避免限位插片与定位板的连接松脱,进而避免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连接失效。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截面为方形、正六边形中的一种。
[0015]其中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的外表面外层涂有抗氧化涂层。
[001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六棱台框架结构焊接连接。
[0017]进一步的,所述六棱台框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支脚,所述支脚的底部设置有用于防沉降的支撑板。
[0018]通过设置支脚,可以使礁体穿过水底的浮泥层,提高在淤泥层的承载力;通过在支脚底部设置面积增大的支撑板,可以增大支脚底面的接触面积,防止礁体下沉。
[0019]进一步的,所述六棱台框架结构的主框架由多根方形钢管焊接形成;所述笼体与所述方形钢管焊接连接。
[0020]其中方形钢管的表面采用热镀锌防腐;方形钢管还具有质量轻的特点,轻质化的礁体有利于加工制造和运输以及后续的投放。
[0021]进一步的,位于所述六棱台框架结构四周侧壁上的所述笼体的形状为长方体;位于所述六棱台框架结构底壁上的所述笼体的形状为六棱柱。
[0022]进一步的,所述填充物为贝壳。
[0023]贝壳为牡蛎壳、扇贝壳等贝类的外壳,相比于混凝土礁体,贝壳礁体为天然材料制作,其生物聚集性更好,污染性极低,适宜于水域自然环境。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七连六方体鱼礁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一个中心鱼礁组件四周围绕多个周向鱼礁组件,形成七连六方体结构,增加了礁体表面积,进而增大了海洋微生物的着床面积,有利于近海洋生物洄游、海洋底栖生态修复及微生物的增殖;通过在结构底部及四周表面设置笼体,内置贝壳类填充物,利用贝壳类不规则的表面形态,能有效增加礁体的生物附着量,改良海区海洋生态环境,增加水域生产力,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鱼类等游泳生物提供优良的栖息、产卵、避敌场所,加速有机物的积累和循环,提高海洋碳汇能力,有效促进海珍品的增殖;通过在连接件的中部设置旋转调节机构,可以调节连接件的角度,进而调节中心鱼礁组件与周向鱼礁组件、周向鱼礁组件与周向鱼礁组件间的上下位置,有利于适应礁体投放处的复杂地形,避免支脚与不平整的地
面连接不稳而发生倾倒,保证礁体投放后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七连六方体鱼礁的示意图;
[0027]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七连六方体鱼礁中鱼礁组件的示意图;
[0028]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七连六方体鱼礁中连接件的示意图;
[0029]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七连六方体鱼礁中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七连六方体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鱼礁单体(1),所述鱼礁单体(1)由一个中心鱼礁组件(10)和六个周向鱼礁组件(11)组成,所述中心鱼礁组件(10)、所述周向鱼礁组件(11)均为六棱台框架结构,六个所述周向鱼礁组件(11)等距环绕于所述中心鱼礁组件(10)的四周,所述中心鱼礁组件(10)与所述周向鱼礁组件(11)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周向鱼礁组件(11)之间分别通过连接件(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2)包括第一连接杆(21)和第二连接杆(22),所述第一连接杆(21)、所述第二连接杆(22)之间设置有旋转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连接件(2)的连接角度;所述中心鱼礁组件(10)、所述周向鱼礁组件(11)的底壁及四周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笼体(3),所述笼体(3)内设置有填充物(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七连六方体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2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弧形接触面(211),所述第一弧形接触面(211)的中部设置有限位插片(212),所述限位插片(212)与所述第一连接杆(21)为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连接杆(2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弧形接触面(221),所述第二弧形接触面(221)的前、后两端面分别设置有定位板(222),所述定位板(222)与所述第二连接杆(22)为一体成型;所述限位插片(212)上沿环形等距设置有多个贯穿的限位孔(213),所述定位板(222)上设置有贯穿的定位孔(223),所述限位孔(213)、所述定位孔(223)内设置有用于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雍兴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