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及阵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9650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及阵列,所述生物保护礁体包括底座、处于底座上的多层栖息板以及圆柱状礁体;所述多层栖息板为多层半圆曲面结构,且相邻两个栖息板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圆柱状礁体为中空结构,且部分圆柱状礁体位于多层栖息板与底座所围绕形成的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增加生境的复杂度,建成后礁体表面、内部以及两两之间适合于红藻、褐藻的生长,可吸引螃蟹、贝类、鱼类、甲壳类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增加了生物量和生物栖息地的协同效应,成为鱼类贝类栖息、育成、隐蔽及产卵场;此外,通过多层半圆曲面结构的多层栖息板形成遮阴,低潮时露出时可以避免夏季烈日暴晒。可以避免夏季烈日暴晒。可以避免夏季烈日暴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及阵列


[0001]本技术属于海岸带保护与修复
,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及阵列。

技术介绍

[0002]海岸带生态系统处于海洋与城市陆地交汇区域,在潮汐水文条件作用下,演化形成了盐沼湿地、光滩、近岸低潮海域等生态系统空间序列以及多样性极高的滨海生物群落。长期多项海岸工程的建设提升了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会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纳潮量减少、海岸地形地貌改变、滨海水质恶化等问题。同时,海岸带开发导致了一些海洋生物失去生存空间,使海洋生物失去产卵场和索饵场,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海洋生物食物链环节缺失。滩涂湿地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是脆弱的生态敏感区,也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但由于人们对岸线利用不合理性,围垦造田、填海造地,海洋滩涂被破坏,导致海洋生境的减少,物种随之减少。为了减少滩涂资源的破坏和避免生态进一步恶化,利用人工措施对已受到破坏和退化的滩涂进行生态保护和恢复是改善海岸滩涂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
[0003]目前,海岸生态修复相关技术主要集中于对单个生态系统、群落或物种的生态修复,如中国专利CN105379648A通过构建三角构型牡蛎礁礁体辅助受损牡蛎礁生态系统的恢复,该方法往往采用牡蛎单一物种的生态恢复,而且仅增加了可供牡蛎附着的硬质表面;如中国专利CN212414013U采用钢筋混凝土作为海堤绿化的装置,该方法红树植被生长受限,红树种植的装置生态性较差。中国专利CN212477581U公开了一种用于潮间带生态修复的潮汐池,往往采用碎石和大块石堆砌投放于潮间带滩涂上,该方法虽然可以在构筑物内蓄水、促进沉积物质的沉积,但可供滨海生物附着的表面有限。
[0004]目前关于潮间带淤泥质海域环境,针对海岸带保护与修复技术尚存在一定缺陷。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将海岸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以混凝土等材质的块体作为滨海生物的固着礁体,营造多种不同栖息环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生存的场所,复壮与保育滨海建群种和关键种,保护滨海生物多样性,用于修复滨岸带滩涂湿地生物退化的问题,保护和提高滨海生物多样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
[0006]为此,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包括底座、处于底座上的多层栖息板以及圆柱状礁体;
[0008]所述多层栖息板为多层半圆曲面结构,且相邻两个栖息板之间具有一定间隙;多层栖息板沿底座两边半圆连接,仿自然礁石结构,起到遮荫、栖息及消浪等多重功效。
[0009]所述圆柱状礁体为中空结构,且部分圆柱状礁体位于多层栖息板与底座所围绕形
成的空间内;圆柱状礁体的高低不一、直径不一。
[0010]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同时,本技术还可以采用或者组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处于内层的栖息板的长度略长于邻近外层的栖息板的长度以形成参差状。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至少部分圆柱状礁体的底部设置通孔,可为底栖生物提供庇护通道。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孔为圆形孔的部分或者椭圆形孔的部分,例如:可以为半圆形或者半椭圆形或者其他类似圆形或者类似椭圆形。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为方形。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下方设有至少一对垂直桩,所述垂直桩为长条状,一对长条状垂直桩平行布置。
[0016]本技术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
[0017]为此,本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8]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阵列,由前文所述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前、后和/或左、右拼接而成。
[0019]本技术提供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及阵列,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本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及阵列能够有效增加生境的复杂度,建成后礁体表面、内部以及两两之间适合于红藻、褐藻的生长,可吸引螃蟹、贝类、鱼类、甲壳类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增加了生物量和生物栖息地的协同效应,成为鱼类贝类栖息、育成、隐蔽及产卵场;此外,通过多层半圆曲面结构的多层栖息板形成遮阴,低潮时露出时可以避免夏季烈日暴晒,同时,礁体结构稳定,有效阻挡波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的立体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的正视图。
[0023]图3是本技术所提供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照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0025]参考图1所示,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包括圆柱状礁体1、通孔2、多层栖息板3、底座4、垂直桩5。
[0026]在本实施例中,圆柱状礁体1的单个礁体是高
×
直径为:(0.2

0.5不等)m
×
(0.1

0.2不等)m的圆柱体,单个礁体顶部为开放式,礁体群整体趋势中间高、四周低,单个礁体壁厚2

4 cm。
[0027]部分圆柱状礁体1的底部设置通孔2,在本实施例中,通孔2为半圆形,半圆形通孔2高度根据圆柱状礁体1的高度调节大小,未设置通孔的圆柱状礁体1可作为潮汐池。在其他实施例中,圆柱状礁体1底部通孔2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改。
[0028]本实施例中,多层栖息板3是壁厚5 cm,沿着底座4两边构建半圆状曲面3个,其外侧半径分别为1 m、0.9 m、0.8 m,两个相邻的栖息板之间的间距为5 cm,栖息板不仅可为生物附着提供空间还可以起到消浪功能。在其他实施例中,栖息板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改,也可以设置处于内层的栖息板的长度略长于邻近外层的栖息板的长度以形成参差状,而丰富多层栖息板3顶部表面的复杂程度,以吸引螃蟹、贝类、鱼类、甲壳类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0029]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底座4是长
×

×
高为:2 m
×
2 m
×
0.1 m的长方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底座的具体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更改。
[0030]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所示,垂直桩5是长
×

×
高为2 m
×
0.1 m
×
0.1 m的长方体,在其他实施例中垂直桩的具体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保护礁体包括底座、处于底座上的多层栖息板以及圆柱状礁体;所述多层栖息板为多层半圆曲面结构,且相邻两个栖息板之间具有一定间隙;所述圆柱状礁体为中空结构,且部分圆柱状礁体位于多层栖息板与底座所围绕形成的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其特征在于:处于内层的栖息板的长度略长于邻近外层的栖息板的长度以形成参差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淤泥质海岸的生物保护礁体,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圆柱状礁体的底部设置通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晨路凯文李灿胡志军叶成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