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829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包括座椅座舱、头枕、背部气囊、臀部靠垫、腿部靠垫、座舱调节连接座、充气泵和充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座椅座舱内设置能够利用充气泵调节充气程度的背部气囊。在背部气囊上设置阀门,乘客需要调节背部气囊紧贴腰部和背部时,启动充气泵,对背部气囊进行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背部气囊上的阀门,即可完成背部气囊的充气调节。同时需要使背部气囊远离背部时,只需要开启背部气囊上的阀门进行放气即可。座椅座舱上背部气囊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体型的乘客对座椅座舱靠背位置处的厚度调节需要。舱靠背位置处的厚度调节需要。舱靠背位置处的厚度调节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座椅
,尤其涉及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

技术介绍

[0002]智能座舱指的是车上的车机系统,包括驾驶位的仪表显示,中央控制台的智能车机,副驾驶位的娱乐系统,甚至后座头枕的各种系统。驾驶者或者乘客可以通过多种交互手段对上述系统进行控制。
[0003]为了提高汽车座舱的舒适度,汽车座椅会搭配有多重可调节系统,以满足乘客的使用需求。而现有的汽车座椅通常会通过座椅高度和靠背角度的调节,满足乘客的使用需求。为了提高乘客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汽车座舱还会包括头枕高度的调节,头枕配合安全带才能对乘客的颈部和头部构成保护。但是在事故发生时,乘客也有可能会因为安全气囊的大力冲撞以及头枕的后部挤压,导致背部受伤。同时在日常驾驶过程中,由于乘客的身材情况不一,乘客的背部和汽车座椅的靠背之间难以始终保持紧密贴合,这不仅会造成汽车座舱的舒适度降低,也不利于保护乘客的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包括座椅座舱、头枕、背部气囊、臀部靠垫、腿部靠垫、座舱调节连接座、充气泵和充气管。
[0006]头枕、臀部靠垫和腿部靠垫依次连接,且设置在座椅座舱上;座椅座舱设置在座舱调节连接座上;背部气囊设置在头枕和臀部靠垫之间,背部气囊通过充气管与充气泵连接设置;充气泵设置在座椅座舱的后侧。
[0007]优选的,还包括电磁阀;电磁阀设置在充气管上。
[0008]优选的,还包括过滤仓;过滤仓设置在座椅座舱内,且过滤仓设置在背部气囊和充气管之间。
[0009]优选的,还包括背部加热件;背部加热件设置在背部气囊上,背部加热件设置为热电阻丝。
[0010]优选的,还包括背部连接垫;背部连接垫设置在座椅座舱上,且背部连接垫连接设置在多组背部气囊之间。
[0011]优选的,还包括进气管;进气管设置在座椅座舱上,进气管的进气端设置在充气泵的出气端,进气管的出气端设置在背部气囊的进气。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通过在座椅座舱内设置能够利用充气泵调节充气程度的背部气囊。在背部气囊上设置阀门,乘客需要调节背部气囊紧贴腰部和背部时,启动充气泵,对背部气囊进行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
背部气囊上的阀门,即可完成背部气囊的充气调节。同时需要使背部气囊远离背部时,只需要开启背部气囊上的阀门进行放气即可。座椅座舱上背部气囊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体型的乘客对座椅座舱靠背位置处的厚度调节需要,同时能够配合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实现对乘客的安全保护。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0014]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0015]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
[0016]图4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1、座椅座舱;2、头枕;3、背部气囊;4、臀部靠垫;5、腿部靠垫;6、座舱调节连接座;7、背部连接垫;8、背部加热件;9、充气泵;10、进气管;11、过滤仓;12、电磁阀;13、充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一
[0019]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包括座椅座舱1、头枕2、背部气囊3、臀部靠垫4、腿部靠垫5、座舱调节连接座6、充气泵9和充气管13。
[0020]如图1

2所示,头枕2、臀部靠垫4和腿部靠垫5依次连接,且设置在座椅座舱1上;座椅座舱1设置在座舱调节连接座6上;背部气囊3设置在头枕2和臀部靠垫4之间,背部气囊3通过充气管13与充气泵9连接设置;充气泵9设置在座椅座舱1的后侧。
[002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座椅座舱1内设置能够利用充气泵9调节充气程度的背部气囊3。在背部气囊3上设置阀门,乘客需要调节背部气囊3紧贴腰部和背部时,启动充气泵9,对背部气囊3进行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背部气囊3上的阀门,即可完成背部气囊3的充气调节。同时需要使背部气囊3远离背部时,只需要开启背部气囊3上的阀门进行放气即可。座椅座舱1上背部气囊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体型的乘客对座椅座舱靠背位置处的厚度调节需要。
[0022]实施例二
[0023]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包括座椅座舱1、头枕2、背部气囊3、臀部靠垫4、腿部靠垫5、座舱调节连接座6、充气泵9和充气管13。
[0024]如图1

4所示,头枕2、臀部靠垫4和腿部靠垫5依次连接,且设置在座椅座舱1上;座椅座舱1设置在座舱调节连接座6上;背部气囊3设置在头枕2和臀部靠垫4之间,背部气囊3通过充气管13与充气泵9连接设置;充气泵9设置在座椅座舱1的后侧。
[0025]进一步的,还包括电磁阀12;电磁阀12设置在充气管13上。
[0026]进一步的,还包括过滤仓11;过滤仓11设置在座椅座舱1内,且过滤仓11设置在背部气囊3和充气管13之间。设置过滤仓11,避免大量灰尘被充气泵9吸附背部气囊2中。
[0027]进一步的,还包括进气管10;进气管10设置在座椅座舱1上,进气管10的进气端设置在充气泵9的出气端,进气管10的出气端设置在背部气囊3的进气。
[0028]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座椅座舱1内设置能够利用充气泵9调节充气程度的背部气
囊3。在背部气囊3上设置阀门,乘客需要调节背部气囊3紧贴腰部和背部时,启动充气泵9,对背部气囊3进行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背部气囊3上的阀门,即可完成背部气囊3的充气调节。同时需要使背部气囊3远离背部时,只需要开启背部气囊3上的阀门进行放气即可。座椅座舱1上背部气囊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体型的乘客对座椅座舱靠背位置处的厚度调节需要。
[0029]实施例三
[0030]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包括座椅座舱1、头枕2、背部气囊3、臀部靠垫4、腿部靠垫5、座舱调节连接座6、充气泵9和充气管13。
[0031]如图1

4所示,头枕2、臀部靠垫4和腿部靠垫5依次连接,且设置在座椅座舱1上;座椅座舱1设置在座舱调节连接座6上;背部气囊3设置在头枕2和臀部靠垫4之间,背部气囊3通过充气管13与充气泵9连接设置;充气泵9设置在座椅座舱1的后侧。
[0032]进一步的,还包括背部加热件8;背部加热件8设置在背部气囊3上,背部加热件8设置为热电阻丝,从而满足乘客加热座椅的需要。
[003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座椅座舱1内设置能够利用充气泵9调节充气程度的背部气囊3。在背部气囊3上设置阀门,乘客需要调节背部气囊3紧贴腰部和背部时,启动充气泵9,对背部气囊3进行充气,充气完毕后关闭背部气囊3上的阀门,即可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包括座椅座舱(1)、头枕(2)、臀部靠垫(4)、腿部靠垫(5)和座舱调节连接座(6);头枕(2)、臀部靠垫(4)和腿部靠垫(5)依次连接,且设置在座椅座舱(1)上;座椅座舱(1)设置在座舱调节连接座(6)上;其特征在于,包括背部气囊(3)、充气泵(9)和充气管(13);背部气囊(3)设置在头枕(2)和臀部靠垫(4)之间,背部气囊(3)通过充气管(13)与充气泵(9)连接设置;充气泵(9)设置在座椅座舱(1)的后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磁阀(12);电磁阀(12)设置在充气管(13)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模态交互的汽车智能座舱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过滤仓(11);过滤仓(11)设置在座椅座舱(1)内,且过滤仓(11)设置在背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圣茂陈飞庞佳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蓁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