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47570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3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包括芯片本体,芯片本体包括若干分离检测区域。各分离检测区域包括两个微量全血分离槽、两个红细胞悬液制备槽以及两个反应测试单元。当芯片本体转动时,从微量全血样本中分离出的红细胞沉降于微量全血分离槽远离芯片本体中心位置的一端,从微量全血样本中分离出的血浆位于微量全血分离槽的另一端。各反应测试单元分别均包括血浆注入槽、红细胞悬液注入槽、混合微流道以及反应检测槽。混合微流道包括第一进样口、第二进样口以及流出口。在同一反应测试单元内,第一进样口与血浆注入槽连通,第二进样口与红细胞悬液注入槽连通,流出口与反应检测槽连通。本芯片利于提高对ABO弱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敏感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敏感性。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敏感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血液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及其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临床上常用是ABO和Rh血型系统。但由于血型系统较为复杂,除了ABO和Rh血型系统,实际上还存在MNS血型系统、Duffy血型系统等。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除了要知道患者的血型,还需要通过免疫血液学检查即“交叉配血”来进一步证实受血者和供血者之间不存在血型不合的抗原-抗体反应,从而正确选择与患者血型配合的全血或血液成分制品,进而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
[0003]交叉配血就是分别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供血者的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当两侧交叉配血试验均不凝集时,才能输血。
[0004]交叉配血的方法有: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试管法根据使用的介质不同又分为

盐水交叉配血法;

胶体介质配血法;

木瓜酶配血法;

抗人球蛋白配血法。试管法为手工法操作,操作过程复杂,结果的准确性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无法实现高通量。
[0005]微柱凝胶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但也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0006]1.对ABO弱抗原抗体反应不敏感:申请人发现,微柱凝胶法只能通过对凝胶卡一次性离心后判读检测结果,导致微柱凝胶法对ABO弱抗原抗体反应不敏感。而微柱凝胶法只能通过对一次性离心后判读检测结果的目的是避免出现假阴性检测结果。因为在离心作用下,凝胶卡内部的红细胞凝集会受到切应力。当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强度弱,并且凝胶卡内部产生的切应力(ShearForce)超过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合力时,抗体依赖的红细胞凝集将被分开,进而导致假阴性的检测结果。随着离心次数和时间的增加,凝胶卡内部的红细胞凝集受到的切应力超过红细胞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合力的风险越高。由此,微柱凝胶法限定只通过对凝胶卡采取一次性离心后判读检测结果。但是,ABO血型抗体大多属于IgM抗体,而IgM抗体需要通过反复离心的方式来拉近红细胞之间的距离以增强红细胞的凝聚反应。因此,微柱凝胶法限定只通过对凝胶卡采取一次性离心后判读检测结果,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对ABO弱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特异性,但是降低了对ABO弱抗原抗体反应检测的敏感性。
[0007]2.在运输过程中试剂凝胶容易变形和产生气泡,气温对凝胶分子筛的大小也会产生影响,从而对最终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8]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该芯片包括芯片本体,所述芯片本体包括一个以上的分离检测区域。各分离检测区域包括两个微量全血
分离槽、两个红细胞悬液制备槽以及两个反应测试单元。两个微量全血分离槽分别为用于接收供体微量全血样本的供体分离测定槽和用于接收受体微量全血样本的受体分离测定槽。当所述芯片本体转动时,从微量全血样本中分离出的红细胞沉降于所述微量全血分离槽远离所述芯片本体中心位置的一端,从微量全血样本中分离出的血浆位于所述微量全血分离槽的另一端。
[0010]两个红细胞悬液制备槽分别为供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和受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所述供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用于接收供体微量全血样本和红细胞稀释液以制备得到供体红细胞悬液,所述受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用于接收受体微量全血样本和红细胞稀释液以制备得到受体红细胞悬液。两个反应测试单元分别为供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和受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各反应测试单元分别均包括血浆注入槽、红细胞悬液注入槽、混合微流道以及反应检测槽。所述混合微流道包括第一进样口、第二进样口以及流出口。在同一反应测试单元内,所述第一进样口与所述血浆注入槽连通,所述第二进样口与所述红细胞悬液注入槽连通,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反应检测槽连通。所述供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的血浆注入槽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供体分离测定槽的血浆,所述供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的红细胞悬液注入槽用于接收来自受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的受体红细胞悬液。所述受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的血浆注入槽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受体分离测定槽的血浆,所述受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的红细胞悬液注入槽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供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的供体红细胞悬液。当所述芯片本体转动时,在各反应测试单元内,血浆从所述血浆注入槽流入第一进样口,红细胞悬液从所述红细胞悬液注入槽流入第二进样口,血浆与红细胞悬液经混合微流道混合后从流出口排出至所述反应检测槽。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微流道包括第一下层微流道、第一垂直流道、第一上层微流道、第二下层微流道、第二垂直流道、第二上层微流道以及第三上层微流道。所述混合微流道的第一进样口为所述第一下层微流道的入口,所述混合微流道的第二进样口为所述第二下层微流道的入口,所述混合微流道的流出口为所述第三上层微流道的出口。所述第一下层微流道的入口与所述血浆注入槽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垂直流道连通第一下层微流道的出口与第一上层微流道的入口。所述第二下层微流道的入口与所述红细胞悬液注入槽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垂直流道连通第二下层微流道的出口与第二上层微流道的入口。所述第一上层微流道的出口与第二上层微流道的出口均与第三上层微流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三上层微流道的出口与所述反应检测槽连通。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应检测槽包括圆柱形空腔以及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空腔,所述锥形空腔的大直径端与所述圆柱形空腔的底端连通。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量全血分离槽沿所述芯片的径向设置。微量全血分离槽包括血浆提取凹槽以及与血浆提取凹槽连通的直管凹槽。全血分离后得到的红细胞全部沉降于所述直管凹槽远离芯片中心位置的一端,血浆的第一部分容纳于血浆提取凹槽内,血浆的第二部分容纳于直管凹槽靠近芯片中心的一端。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管凹槽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判读红细胞压积的刻度标识。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血浆提取凹槽与所述直管凹槽的容积比为2~2.5。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微量全血分离槽的容积为100ul~200ul。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应检测槽预置有含抗人球蛋白多抗、抗人C3、C4单抗试剂的冻
干球。
[0018]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利用上述的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进行交叉配血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步骤一:所述供体分离测定槽接收供体微量全血样本。所述受体分离测定槽接收受体微量全血样本。
[0020]步骤二:在离心作用下,供体微量全血样本中的红细胞与血浆以及受体微量全血样本中的红细胞与血浆均分离。在各个分离测定槽中,从微量全血样本中分离出的红细胞沉降于相应的所述微量全血分离槽远离所述芯片本体中心位置的一端,从微量全血样本中分离出的血浆位于相应的所述微量全血分离槽的另一端。
[0021]步骤三:离心结束后,吸取受者微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芯片本体,所述芯片本体包括一个以上的分离检测区域(100);各分离检测区域(100)包括两个微量全血分离槽(200)、两个红细胞悬液制备槽以及两个反应测试单元(400);两个微量全血分离槽(200)分别为用于接收供体微量全血样本的供体分离测定槽(201)和用于接收受体微量全血样本的受体分离测定槽(202);当所述芯片本体转动时,从微量全血样本中分离出的红细胞沉降于所述微量全血分离槽(200)远离所述芯片本体中心位置的一端,从微量全血样本中分离出的血浆位于所述微量全血分离槽(200)的另一端;两个红细胞悬液制备槽分别为供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301)和受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302),所述供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301)用于接收供体微量全血样本和红细胞稀释液以制备得到供体红细胞悬液,所述受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302)用于接收受体微量全血样本和红细胞稀释液以制备得到受体红细胞悬液;两个反应测试单元(400)分别为供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401)和受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402);各反应测试单元(400)分别均包括血浆注入槽(410)、红细胞悬液注入槽(420)、混合微流道(430)以及反应检测槽(440);所述混合微流道(430)包括第一进样口(411)、第二进样口(421)以及流出口(438);在同一反应测试单元(400)内,所述第一进样口(411)与所述血浆注入槽(410)连通,所述第二进样口(421)与所述红细胞悬液注入槽(420)连通,所述流出口(438)与所述反应检测槽(440)连通;所述供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401)的血浆注入槽(41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供体分离测定槽(201)的血浆,所述供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401)的红细胞悬液注入槽(420)用于接收来自受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302)的受体红细胞悬液;所述受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402)的血浆注入槽(41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受体分离测定槽(202)的血浆,所述受体血浆反应测试单元(402)的红细胞悬液注入槽(420)用于接收来自所述供体红细胞悬液制备槽(301)的供体红细胞悬液;当所述芯片本体转动时,在各反应测试单元(400)内,血浆从所述血浆注入槽(410)流入第一进样口(411),红细胞悬液从所述红细胞悬液注入槽(420)流入第二进样口(421),血浆与红细胞悬液经混合微流道(430)混合后从流出口(438)排出至所述反应检测槽(44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微流道(430)包括第一下层微流道(431)、第一垂直流道(432)、第一上层微流道(433)、第二下层微流道(434)、第二垂直流道(435)、第二上层微流道(436)以及第三上层微流道(437);所述混合微流道(430)的第一进样口(411)为所述第一下层微流道(431)的入口,所述混合微流道(430)的第二进样口(421)为所述第二下层微流道(434)的入口,所述混合微流道(430)的流出口(438)为所述第三上层微流道(437)的出口;所述第一下层微流道(431)的入口与所述血浆注入槽(410)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一垂直流道(432)连通第一下层微流道(431)的出口与第一上层微流道(433)的入口;所述第二下层微流道(434)的入口与所述红细胞悬液注入槽(420)的底部连通,所述第二垂直流道(435)连通第二下层微流道(434)的出口与第二上层微流道(436)的入口;所述第一上层微流道(433)的出口与第二上层微流道(436)的出口均与第三上层微流道(437)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三上层微流道(437)的出口与所述反应检测槽(440)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交叉配血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检测槽(440)包括圆柱形空腔以及直径逐渐缩小的锥形空腔,所述锥形空腔的大直径端与所述圆柱形空腔的底端连通。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羽泽陈静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泽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