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雾型集液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457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气处理技术领域的除雾型集液盘,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集液盘对雾沫夹带没有良好捕集措施和气流分布均匀不佳的问题。其包括套管和支撑盘,支撑盘包括上盖板,上盖板的两侧分别与连接板和下盖板顺次连接,以形成几形结构,套管上开设排液口;上盖板上设有多组底部开口的屋型分布件,屋型分布件的内侧壁上设有通孔和除雾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废气处理,具有高效、稳定的除雾性能并可使气流分布保持均匀,令废气与循环液得到充分交汇,进而大幅提升了吸收效果。进而大幅提升了吸收效果。进而大幅提升了吸收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雾型集液盘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气处理
,具体是涉及一种除雾型集液盘。

技术介绍

[0002]吸收法因其具有高效、稳定的吸收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半导体、太阳能、垃圾焚烧、燃煤发电厂等行业,这些行业制程中产生的酸碱废气、有机废气等,当浓度较高(化工医药、焚烧、燃煤电厂等)或浓度较低(如电子、半导体、太阳能等行业)时,采用一级吸收塔往往很难满足排放要求,所以一般采用两级或多级吸收塔处理,而有时基于空间限制,特别是改造项目,紧凑型吸收设备的优势就尤为突出。
[0003]集液盘作为一种重要的塔内件能很好地实现一塔多级的功能,但目前的集液盘对来自上一级处理的雾沫夹带没有良好的捕集措施,且气流一般是从下进前后出,气流分布均匀不佳,致使吸收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除雾型集液盘,解决当前的集液盘对雾沫夹带没有良好捕集措施和气流分布均匀不佳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除雾型集液盘,包括:套管和设于套管内的支撑盘,所述支撑盘包括上盖板、连接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的两侧分别与连接板和下盖板顺次连接,以形成几形结构,所述套管上开设有用于排放下盖板上循环液的排液口;
[0007]所述上盖板上设有多组底部开口的屋型分布件,各组的屋型分布件之间间隔设置,每组的相邻屋型分布件之间形成有凹型槽;
[0008]所述屋型分布件的内侧壁上设有通孔和遮盖通孔的除雾器,所述通孔位于屋型分布件内侧壁的上部分,用于避免凹型槽内的循环液通过通孔返流至屋型分布件内。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上盖板的底部设有顶部开口的U型条,所述U型条位于相邻两组屋型分布件之间且两端分别贯穿至连接板外侧,用于将上盖板上的循环液导流至下盖板上。
[0010]进一步的,相邻所述U型条之间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板。
[0011]进一步的,所述屋型分布件包括V型盖板和设于V型盖板底部的墙板,所述V型盖板的两侧边沿设有朝斜向上方上翘的罩延。
[0012]进一步的,所述墙板的内侧壁上设有用于支撑除雾器的格栅,所述格栅和墙板之间设有支撑座。
[0013]进一步的,所述凹型槽的相邻侧壁之间设有多个加强板,所述下盖板和连接板之间设有多个补强板。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通过使废气流由集液盘下方上升,而后通过屋型分布件的底部开口进入其内部,之后再经过除雾器的过滤后穿过通孔,从而流动至屋型分布件外侧,到达集液
盘上方并与喷淋而下的循环液相交汇,其具有高效、稳定的除雾性能,能够对来自前一级处理后的对应废气流中夹带的水雾、酸雾、颗粒物具有较好的捕集效果;
[0016]2、本技术通过将各组屋型分布件均匀布置于上盖板上,并使废气从屋型分布件内下进左右侧出,可使气流分布保持均匀,令废气可与循环液得到充分交汇,进而大幅提升了吸收效果;
[0017]3、本技术通过使上盖板的两侧分别与连接板和下盖板顺次连接,以形成几形结构,再使通孔位于屋型分布件内侧壁的上部分,可有效防止液泛从而使吸收塔更稳定、安全地运行;
[0018]4、本技术可以采用一塔多级的工艺处理,且占地面积减小,结构简单紧凑,从而前期投资费用少,可适用于多种行业的废气吸收系统,应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00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2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除雾型集液盘的主视剖面图;
[0021]图2是图1所示除雾型集液盘中A处的方法示意图;
[0022]图3是图1所示除雾型集液盘的俯视图;
[0023]图4是图1所示除雾型集液盘中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套管;11、排液口;2、支撑盘;21、上盖板;22、连接板;23、下盖板;3、屋型分布件;31、V型盖板;32、墙板;321、通孔;33、罩延;34、格栅;35、支撑座;4、凹型槽;5、除雾器;6、U型条;7、固定板;8、加强板;9、补强板。
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0028]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雾型集液盘,包括套管1和设于套管1内的支撑盘2,支撑盘2包括上盖板21、连接板22和下盖板23,上盖板21的两侧分别与
连接板22和下盖板23顺次连接,以形成几形结构,套管1上开设有用于排放下盖板23上循环液的排液口11。
[0029]安装时,集液盘将布置于吸收塔内,而来自于前一级处理后的对应废气流将从集液盘下方上升,循环液则从集液盘上方喷淋而下,吸收塔上设有伸入排液口11内抽出斗,用于与排液口11相配合排放下盖板23上汇聚的循环液。
[0030]上盖板21上设有多组底部开口的屋型分布件3,各组的屋型分布件3之间间隔设置,每组的相邻屋型分布件3之间形成有凹型槽4,屋型分布件3的内侧壁上设有通孔321和遮盖通孔321的除雾器5,通孔321位于屋型分布件3内侧壁的上部分,可避免凹型槽4内的循环液通过通孔321返流至屋型分布件3内。
[0031]如图4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通孔321的形式可为长条孔或圆形孔等形状,优选为均匀排布且开孔位置高于凹型槽4底部至少50mm,从而确保废气可均匀排出且循环液不会通过通孔321返流入至屋型分布件3内,进而造成气流通道受阻。除雾器5可为折板除雾器、丝网除雾器、复合丝网除雾器、除雾填料等中的一种,材质可为PP、FRP、PTFE、不锈钢等,其对废气中夹带的水雾、酸雾、颗粒物具有较好的捕集效果。
[0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雾型集液盘,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管(1)和设于套管(1)内的支撑盘(2),所述支撑盘(2)包括上盖板(21)、连接板(22)和下盖板(23),所述上盖板(21)的两侧分别与连接板(22)和下盖板(23)顺次连接,以形成几形结构,所述套管(1)上开设有用于排放下盖板(23)上循环液的排液口(11);所述上盖板(21)上设有多组底部开口的屋型分布件(3),各组的屋型分布件(3)之间间隔设置,每组的相邻屋型分布件(3)之间形成有凹型槽(4);所述屋型分布件(3)的内侧壁上设有通孔(321)和遮盖通孔(321)的除雾器(5),所述通孔(321)位于屋型分布件(3)内侧壁的上部分,用于避免凹型槽(4)内的循环液通过通孔(321)返流至屋型分布件(3)内;所述屋型分布件(3)包括V型盖板(31)和设于V型盖板(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慧宁周阳夏小忠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艾特斯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