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4138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底板和顶板水平分布,底板的下表面间隔固定有若干个吸盘,侧板垂直分布在底板的两侧,每个侧板的下端均与吸盘处于压缩状态时的下端平齐,顶板位于底板的上方且底板的两端均与对应的侧板垂直,侧板、顶板和底板形成架体;顶板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槽,通槽的宽度尺寸大于待放置巴氏吸管的管体直径尺寸且小于巴氏吸管的吸囊直径尺寸,相邻的两个通槽之间设置有一个圆形的第一通孔,每个第一通孔中安装有橡胶塞,橡胶塞内成型有便于待放置移液管上端插入的第二通孔,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待放置巴氏吸管的管体长度和移液管的长度。管体长度和移液管的长度。管体长度和移液管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


[0001]本技术属于实验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

技术介绍

[0002]在医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中,巴氏吸管和移液管的使用极为广泛,主要用于吸取、转移实验所需的液体或溶液。
[0003]巴氏吸管和移液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放置架来暂时搁置使用中的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以备在无菌条件下反复取用。
[0004]现有的吸管架虽然结构比较多,但不能同时放置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且放置不稳,稍有触碰便会倾倒,特别是在超净工作台中使用时还会增加污染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可同时放置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也能防止放置架倾倒。
[0006]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包括底板、顶板、吸盘、橡胶塞和一对平齐设置且形状相同的侧板;
[0008]所述的底板和顶板水平分布,底板的下表面间隔固定有若干个吸盘,所述侧板垂直分布在底板的两侧,每个侧板的下端均与吸盘处于压缩状态时的下端平齐,顶板位于底板的上方且底板的两端均与对应的侧板垂直,侧板、顶板和底板形成架体;
[0009]所述顶板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槽,通槽的宽度尺寸大于待放置巴氏吸管的管体直径尺寸且小于所述巴氏吸管的吸囊直径尺寸,相邻的两个通槽之间设置有一个圆形的第一通孔,每个第一通孔中安装有橡胶塞,橡胶塞内成型有便于待放置移液管上端插入的第二通孔,顶板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待放置巴氏吸管的管体长度和移液管的长度。
[0010]优选的,所述的底板的宽度尺寸为侧板宽度尺寸的一半,底板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侧板宽度的中心,每个吸盘粘接在底板下表面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
[0011]优选的,所述通槽的主体结构均为形状相同的矩形,所有的通槽均与顶板的宽度方向平行,每个通槽的一端均与顶板的外侧连通,每个通槽的另一端沿通槽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均与顶板的外侧留有相同的间距,所述圆孔的内径尺寸均相同且小于巴氏吸管的吸囊直径尺寸。
[0012]优选的,所述的橡胶塞包括冠部和塞颈部,塞颈部的上端位于冠部的下端面,冠部的中心轴和塞颈部的中心轴重合,冠部和塞颈部均为圆柱形,塞颈部的直径小于冠部的直径,塞颈部插接在第一通孔中。
[0013]进一步,所述塞颈部的环侧面设置有凸环,凸环的中心轴与塞颈部的中心轴重合,
凸环的外径小于冠部的外径,凸环位于塞颈部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凸环顶紧在第一通孔深度的中心位置。
[0014]优选的,所述凸环的外径尺寸比第一通孔的内径尺寸大0.05~0.15cm。
[0015]优选的,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尺寸小于待放置移液管的管体直径尺寸0.05~0.15cm。
[0016]优选的,所述的架体为一体结构。
[0017]进一步,所述的架体由亚克力制成。
[0018]优选的,所述的吸盘为2~3个,每个吸盘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20]本技术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用侧板、顶板和底板形成放置架的主体结构,将底板和顶板水平分布可以从主体结构上先保证放置架的稳定性,在底板下表面间隔固定若干个吸盘,由于吸盘具有较大的扯断力,当其处于压缩状态时就可以进一步从根本上保证整个架体的稳定。每个侧板下端均与吸盘处于压缩状态时的下端平齐,侧板同时也起到支撑的作用,将侧板垂直分布在底板两侧,方便之后将顶板设计在底板上方且将其两端均与对应的侧板垂直布置。顶板上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若干个通槽,通槽的宽度尺寸大于待放置巴氏吸管的管体直径尺寸且小于所述巴氏吸管的吸囊直径尺寸,这样可以保证巴氏吸管的过渡段可以卡在通槽中,由于巴氏吸管本身很轻,所以卡在通槽3中不会晃动。在相邻的两个通槽之间设置圆形的第一通孔,由于每个第一通孔中安装有橡胶塞,橡胶塞内成型有便于待放置移液管上端插入的第二通孔,移液管的上端可以通过膨胀作用固定在橡胶塞中,同样保证移液管不会晃动。本技术的两用防倾倒放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可以放置在医用超净工作台上,可以同时放置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也可以放置巴氏吸管或移液管,便于实验过程中反复拿取使用并保持其无菌状态。
[0021]进一步的,橡胶塞的塞颈部环侧面设有凸环,其中心轴与塞颈部中心轴重合,且外径小于冠部外径,同时凸环位于塞颈部高度方向的中心位置,凸环便可以顶紧在第一通孔深度的中心,凸环起到了防脱的作用,保证了移液管放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在未放置橡胶塞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两用防倾倒放置架中橡胶塞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中:1

侧板、2

吸盘、3

通槽、4

第一通孔、6

顶板、7

底板、51

冠部、52

凸环、53

塞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26]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了由底板7、顶板6和一对平齐分布的侧板1组成的架体,以及吸盘2和橡胶塞。
[0027]底板7和顶板6水平分布,底板7下表面间隔固定有若干个橡胶材质的盘状吸盘2,吸盘2为圆形,中间有凹陷,这种常见的吸盘具有较大的扯断力,2个结构相同的侧板1则垂
直分布在底板7的两侧,底板7的宽度尺寸一般可以是侧板1宽度尺寸的一半,这样底板7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侧板1宽度的中心,就可以进一步保证整个架体的稳定。架体放置在医用超净工作台上时,每个吸盘2处于压缩状态时可以保证放置架倾倒,也不需要移动架体,因此每个侧板1的下端均与此时的吸盘下端平齐便可进一步在架体结构设计时保证放置架的稳定,顶板6位于底板7的上方且底板7的两端均与对应的侧板1垂直,便于设计用于放置巴氏吸管的通槽3,以及放置移液管的第一通孔4和对应的橡胶塞。
[0028]顶板6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个通槽3,由于通槽3放置巴氏吸管,加之巴氏吸管一般主要有两段不同的结构,由透明高分子材料聚乙烯(PE)制成,管体上方有直径大于管体的吸囊,管体和吸囊之间有一个圆台段的过渡段,管体的下端为圆锥型,由于结构很小且很轻,在放置时可以忽略其结构对通槽3尺寸设计的影响,因此通槽3的宽度尺寸要大于待放置巴氏吸管的管体直径尺寸并且小于巴氏吸管的吸囊直径尺寸,这样可以保证巴氏吸管的过渡段可以卡在通槽3中,由于巴氏吸管本身很轻,所以卡在通槽3中不会晃动,因此便要求顶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7)、顶板(6)、吸盘(2)、橡胶塞和一对平齐设置且形状相同的侧板(1);所述的底板(7)和顶板(6)水平分布,底板(7)的下表面间隔固定有若干个吸盘(2),所述侧板(1)垂直分布在底板(7)的两侧,每个侧板(1)的下端均与吸盘(2)处于压缩状态时的下端平齐,顶板(6)位于底板(7)的上方且底板(7)的两端均与对应的侧板(1)垂直,侧板(1)、顶板(6)和底板(7)形成架体;所述顶板(6)沿自身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通槽(3),通槽(3)的宽度尺寸大于待放置巴氏吸管的管体直径尺寸且小于所述巴氏吸管的吸囊直径尺寸,相邻的两个通槽(3)之间设置有一个圆形的第一通孔(4),每个第一通孔(4)中安装有橡胶塞,橡胶塞内成型有便于待放置移液管上端插入的第二通孔,顶板(6)与底板(7)之间的距离不小于待放置巴氏吸管的管体长度和移液管的长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7)的宽度尺寸为侧板(1)宽度尺寸的一半,底板(7)的两端分别位于对应侧板(1)宽度的中心,每个吸盘(2)粘接在底板(7)下表面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巴氏吸管和移液管两用防倾倒放置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槽(3)的主体结构均为形状相同的矩形,所有的通槽(3)均与顶板(6)的宽度方向平行,每个通槽(3)的一端均与顶板(6)的外侧连通,每个通槽(3)的另一端沿通槽(3)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均与顶板(6)的外侧留有相同的间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悦洋易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交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