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黑桫椤的一种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40 阅读:3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所述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是将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经消毒后,接种于1/4-1/12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孢子体苗,再经移栽得到大叶黑桫椤。本发明专利技术开辟了一条人工繁殖大叶黑桫椤的途径,填补了国内大叶黑桫椤孢子无菌培养方法的空白。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用少量的孢子材料,即可快速繁育出大量孢子体,90-100天即可成苗,成苗率可达60-80%,使大叶黑桫椤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满足市场对大叶黑桫椤的需求,同时可减少对其野生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为开展该物种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的繁殖方法,特别是涉及大叶黑桫椤的一种繁殖方法。
技术介绍
全世界约有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6属500余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地。我国地处桫椤科植物分布地的北缘,种类不多,目前已知的仅有14种和2个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华南地区。绝大多数种类的桫椤科植物都具有树状的直立茎,呈乔木状,大型羽状叶子簇生于茎干的顶端,形成伞状,故又称为树蕨,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该科植物除了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还可药用,其根状茎具有清热解毒、驱风湿等功效;我国兰花栽培者常用桫椤科植物的树干作为附生兰花的载体;此外,其有些种类的树干还可制备笔筒,如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等。大叶黑桫椤(Gymnosphaera gigan tea var.gigan tean Wall.ex Hook.)属于桫椤科的大型树蕨,其植株高大,株形美观,是室内、外园林造景的优良植物品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的海拔130-1200m处的山沟林下及溪边灌丛中(夏群,中国桫椤科植物的分类,植物分类学报,1989,27(1)1-16)。其对生境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是将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经消毒后,接种于1/4-1/12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孢子体苗,再经移栽得到大叶黑桫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是将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经消毒后,接种于1/4-1/12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孢子体苗,再经移栽得到大叶黑桫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4-1/12MS固体培养基包含的大量和微量元素为MS培养基全量的1/4-1/12,铁盐和有机物的含量与MS培养基相同,用0.5%的琼脂固化,调pH值至5.5-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液为含有4-6%NaOCl的溶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aOCl的浓度为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繁殖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雷徐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