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黑桫椤的一种繁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40 阅读:30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所述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是将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经消毒后,接种于1/4-1/12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孢子体苗,再经移栽得到大叶黑桫椤。本发明专利技术开辟了一条人工繁殖大叶黑桫椤的途径,填补了国内大叶黑桫椤孢子无菌培养方法的空白。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方法,用少量的孢子材料,即可快速繁育出大量孢子体,90-100天即可成苗,成苗率可达60-80%,使大叶黑桫椤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满足市场对大叶黑桫椤的需求,同时可减少对其野生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此外,本发明专利技术还为开展该物种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物的繁殖方法,特别是涉及大叶黑桫椤的一种繁殖方法。
技术介绍
全世界约有桫椤科(Cyatheaceae)植物6属500余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山地。我国地处桫椤科植物分布地的北缘,种类不多,目前已知的仅有14种和2个变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和华南地区。绝大多数种类的桫椤科植物都具有树状的直立茎,呈乔木状,大型羽状叶子簇生于茎干的顶端,形成伞状,故又称为树蕨,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该科植物除了具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还可药用,其根状茎具有清热解毒、驱风湿等功效;我国兰花栽培者常用桫椤科植物的树干作为附生兰花的载体;此外,其有些种类的树干还可制备笔筒,如笔筒树(Sphaeropteris lepifera)等。大叶黑桫椤(Gymnosphaera gigan tea var.gigan tean Wall.ex Hook.)属于桫椤科的大型树蕨,其植株高大,株形美观,是室内、外园林造景的优良植物品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省的海拔130-1200m处的山沟林下及溪边灌丛中(夏群,中国桫椤科植物的分类,植物分类学报,1989,27(1)1-16)。其对生境要求较严,分布较零星,种群一般也较小,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观赏及药用价值,市场对其的需求量较大,但是桫椤科植物的人工繁殖栽培技术滞后,导致野生大叶黑桫椤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现已成为一种濒危灭绝的蕨类植物。目前,国内外主要研究了Cyathea dregei(Finnie & van Staden.Multiplicationof the tree fern Cyathea dregei.HortScience,1987,22(4)665)、桫椤(Alsophilaspinulosa(Hook.)Tryon)(毕世荣,苏成端,徐正兰,何立明,桫椤组织培养的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1)38;程治英,张风雷,兰芹英,许再富,陶国达,桫椤的快速繁殖与种质保存技术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91,13(2)181-188)和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 Bak.)(程治英,刘道华,中华桫椤的组织培养,植物生理学通讯,1992,28(3)210-211)的组织培养方法,而对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是将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经消毒后,接种于1/4-1/12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孢子体苗,再经移栽得到大叶黑桫椤。所述1/4-1/12MS固体培养基包含的大量和微量元素为MS培养基全量的1/4-1/12,铁盐和有机物的含量与MS培养基相同,用0.5%(W/V)的琼脂固化,调pH值至5.5-6。消毒所用的消毒液为含有浓度为4-6%NaOCl的溶液。所述NaOCl的浓度优选为5%;在此浓度下,所需的消毒时间为4min。所述接种方法为在无菌条件下,先用无菌水将1/4-1/12MS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湿润,使其表面形成一薄层水膜(以倾斜三角瓶时汇集在底部的水不能让滴管吸上连续的水滴为宜),然后将无菌的孢子以悬浊液的形式均匀接种在培养基上。所述孢子的培养条件为在25±2℃下,先暗培养24-72h,然后将其转至光照下继续培养,光照强度为2000-2300lx(光源为荧光灯),光照时间为10-14h·d-1;所述培养温度优选为25℃;所述暗培养时间优选为24h;所述光照时间优选为12h·d-1。所述孢子体苗移栽的方法可包括以下步骤1)将无菌孢子体苗置于自然光照下炼苗6-8d,再置于空气中在相同的光照条件下炼苗6-8d;2)将其移栽至经消毒的素砂中进行培养,培养温度为25±2℃,光照强度为2000-2300lx,光照时间为10-14h·d-1;3)25-35d后将其定植到穴盘中(培养基质的成分及混合比例为草炭土∶松针土∶蛭石∶细砂∶有机肥=4∶4∶2∶2∶1),置温室培养,并按其生长特性对孢子体苗进行栽培管理;4)待幼苗长至3-5cm高且根系发达时,可结合分株上盆(栽培基质不变)。所述孢子体苗的栽培管理条件为夏秋季遮荫,春冬季保持白天温度21-26℃,夜间温度10-15℃,空气湿度70-90%。本专利技术是以孢子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再结合对蕨类植物的专有栽培管理措施,建立的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繁殖方法。开辟了一条人工繁殖大叶黑桫椤的途径,填补了国内大叶黑桫椤孢子无菌培养方法的空白。利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用少量的孢子材料,即可快速繁育出大量孢子体,90-100天即可成苗,成苗率可达60-80%,使大叶黑桫椤的规模化工业生产成为可能,从而满足市场对大叶黑桫椤的需求,同时可减少对其野生资源和环境的破坏。此外,本专利技术还为开展该物种濒危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试验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大叶黑桫椤的配子体图2为大叶黑桫椤的试管苗图3为定植的大叶黑桫椤的幼苗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述实施例中所用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实施例1、大叶黑桫椤的孢子培养培养基1/10MS固体培养基大量和微量元素为MS培养基全量的1/10,铁盐和有机物的含量与MS培养基相同,0.5%(W/V)琼脂,pH5.8。煮沸后分装至100mL三角瓶中,然后121℃,高压蒸汽灭菌20min。一、大叶黑桫椤孢子的灭菌取成熟的大叶黑桫椤孢子5mg置于1.5mL离心管内,滴入无菌水,充分振荡使成悬浊液,静置2h后,4000r/min离心1min,弃上清;然后向离心管内滴入约1.2mL的5%NaOCl溶液对孢子进行消毒灭菌,4min后,4000r/min离心1min,弃上清;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获得无菌的孢子悬浊液。二、无菌孢子的接种及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先用无菌水将上述配制的1/10MS固体培养基的表面湿润,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以倾斜三角瓶时汇集在底部的水不能让滴管吸上连续的水滴为宜),然后用滴管将步骤一获得的无菌孢子悬浊液均匀接种在培养基上。接种后,在25℃下,先暗培养24h,然后将其转至光照下继续培养,光照强度为2000-2300 lx(光源为荧光灯),光照时间为12h·d-1。三、大叶黑桫椤幼孢子体苗的移栽及管理培养5-7天后,孢子开始萌发,30-35天后形成配子体(图1),待形成孢子体并长出2片叶(叶长约3-4cm)时,将三角瓶置于自然光照下炼苗7d,再打开瓶盖炼苗7d,然后用镊子轻轻夹出试管苗(图2),洗净培养基后,将其移栽至经1‰多菌灵消毒4h的素砂中,并置于培养室内培养,培养室温度设为25℃,光照强度2000-2300lx(光源为荧光灯),光照时间为12h·d-1;1个月后将其定植到穴盘中(培养基质的成份及混合比例为草炭土∶松针土∶蛭石∶细砂∶有机肥=4∶4∶2∶2∶1),置温室培养,夏秋遮荫,春冬季保持白天温度21-26℃,夜间温度10-15℃,空气湿度70-90%,待幼苗长至3-5cm高且根系较发达时,可结合分株进行上盆,定植的孢子体幼苗如图3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是将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经消毒后,接种于1/4-1/12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孢子体苗,再经移栽得到大叶黑桫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叶黑桫椤的繁殖方法,是将大叶黑桫椤的孢子经消毒后,接种于1/4-1/12MS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获得孢子体苗,再经移栽得到大叶黑桫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4-1/12MS固体培养基包含的大量和微量元素为MS培养基全量的1/4-1/12,铁盐和有机物的含量与MS培养基相同,用0.5%的琼脂固化,调pH值至5.5-6。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毒液为含有4-6%NaOCl的溶液。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NaOCl的浓度为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繁殖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雷徐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