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29333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属于轧钢机械技术领域。提供的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包括一个第一支架、两个第二支架、两个第三支架、六根第一转杆、八根第二转杆、二十四根螺钉、一个垫块、一块盖板、十六个滚动轴承、四个轮子和四根铰,该装置能够实现同时移动三根钢管的目的,并具有制造成本低、操作简单和使用效果好的特点。操作简单和使用效果好的特点。操作简单和使用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轧钢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无缝钢管的生产领域和加工领域,许多工序需要将钢管进行移动操作,因此,多个工位之间通常需要一个能够移动钢管的机构,多数企业采用起重设备来移动钢管。由于钢管的横截面为环状结构、且钢管的纵向尺寸较长,如果采用起重设备来移动钢管,需要配合钢丝绳或尼龙带来捆绑钢管;如果捆绑钢管的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钢管在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倾斜、甚至脱落的风险,后果通常都是灾难性的;此外,通常的起重设备操作相对较为繁琐,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且成本相对较高。
[0003]专利文献CN106629539B公开一种用于钢管移动的升降装置,其主要由底座、限位块、安装盒、滑块、连接杆、转轴、齿轮、电机、电动伸缩杆、固定杆、紧固装置、定位板、齿条、橡胶垫、卡块、螺帽和螺杆组成,该装置虽然能够移动或升降钢管,但该装置的机动性相对较差,使用不便且效率相对较低。专利文献CN210048081U公开一种钢管转向移动装置,其主要由移动机构、推动平台、支撑平台、水平移动台、平面支撑台、横梁支架、铰链、套接头、抱环、连接凸块和万向轮组成,该装置虽然能将多根钢管同时移至转动装置之内、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钢管需要竖向设置,因此,该装置的稳定性相对较差。专利文献CN213504448U公开一种钢管移动机构,其主要由机架、活动摆渡架、固定架、传动轴、驱动电机、减速器、凸轮摆头、铰轴和油漆盒组成,通过传动轴和凸轮摆头带动活动摆渡架做升降摆转运动,能对成批的钢管进行移动,但该装置的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因此,该装置的制造成本也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或多个,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本技术基于对称结构进行设计,垫块和螺钉的联合使用,可实现第一支架和盖板的相对设置;盖板、第一支架和滚动轴承的联合使用,可实现第二转杆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转动;第二转杆的使用可实现第三支架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自由升降、进而实现钢管的升起和降落;第二支架和螺钉的联合使用,可实现六根第一转杆对三根钢管的自由穿设,因此,本技术装置的使用效果相对较好。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其包括:一个第一支架、两个第二支架、两个第三支架、六根第一转杆、八根第二转杆、二十四根螺钉、一个垫块、一块盖板、十六个滚动轴承、四个轮子和四根铰,其中:
[0007]所述第一支架由一个第一本体、四个第一凸台和四个第二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一本体、所述第一凸台和所述第二凸台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四个所述第一凸台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本体的下端面,四个所述第二凸台分别位于四个所述第一凸台的下端面;所
述第二凸台的下端面开设有一条长方体状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之内穿设有所述轮子;所述第一凹槽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铰;所述第一本体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螺钉;所述第一本体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四个长方体状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三支架的第五凸台;所述第一本体的上端面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八个圆柱体状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之内穿设有所述滚动轴承;所述第二凹槽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二转杆的第二轴承段;
[0008]所述第二支架由一个第二本体和两个第三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第三凸台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两个所述第三凸台同时位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本体对称开设有四个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之内拧接有所述螺钉;所述第三凸台沿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三个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之内拧接有所述第一转杆的第一螺纹段;
[0009]所述第三支架由一个第四本体和两个第五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四本体和所述第五凸台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两个所述第五凸台同时位于所述第四本体的下端面;所述第四本体对称开设有四个第三螺孔,所述第三螺孔之内拧接有所述第二转杆的第二螺纹段;所述第五凸台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五通孔,所述第五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螺钉;
[0010]所述第一转杆由同轴的两个插入段、两个第一螺纹段和一个隔离段连接组成,所述插入段、所述第一螺纹段和所述隔离段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两个所述插入段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螺纹段的左右两端,一个所述隔离段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螺纹段之间;所述插入段和所述隔离段的直径均小于所述第一螺纹段的直径,所述第一螺纹段的外表面设有螺纹,用于拧接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二螺孔;
[0011]所述第二转杆由同轴的第一轴承段、第二螺纹段和第二轴承段连接组成,所述第一轴承段、所述第二螺纹段和所述第二轴承段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一轴承段和所述第二轴承段的直径相等,且均小于所述第二螺纹段的直径;所述第一轴承段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轴承段的长度,以作为动力的输入端;所述第二螺纹段的外表面设有螺纹,用于拧接所述第三支架的第三螺孔;
[0012]所述垫块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垫块对称开设有四个第四螺孔,所述第四螺孔之内拧接有所述螺钉;
[0013]所述盖板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盖板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六通孔,所述第六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螺钉;所述盖板的下端面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八个圆柱体状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之内穿设有所述滚动轴承;所述第三凹槽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七通孔,所述第七通孔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二转杆的第一轴承段。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螺钉由同轴的一个第三本体和一个第四凸台连接组成,所述第三本体和所述第四凸台均为圆柱体状的对称结构,所述第四凸台位于所述第三本体的右端面;所述第四凸台的端部设有螺纹,用于拧接所述第二支架的第一螺孔或所述垫块的第四螺孔。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滚动轴承、所述轮子和所述铰均为标准件。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1)本技术装置包括一个第一支架、两个第二支架、两个第三支架、六根第一转杆、八根第二转杆、二十四根螺钉、一个垫块、一块盖板、十六个滚动轴承、四个轮子和四根铰,材料普通、且方便加工成型,因此,本技术装置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0018]2)本技术使用时,同时旋转八根第二转杆的八个第一轴承段,以调整两个第三支架的高度;移动第一支架车,以便将六根第一转杆正对三根钢管的六个端口;同时向内旋进六根第一转杆、将六根第一转杆的六个插入段同时穿设在三根钢管的六个端口之内;同时旋转八根第二转杆的八个第一轴承段,以抬起三根钢管,移动第一支架车到达需要的位置,因此,本技术装置的操作相对较简单,且稳定性相对较好。
[0019]3)本技术基于对称结构进行设计,垫块和螺钉的联合使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螺旋式移动三根钢管的装置包括:一个第一支架(1)、两个第二支架(2)、两个第三支架(5)、六根第一转杆(3)、八根第二转杆(6)、二十四根螺钉(4)、一个垫块(7)、一块盖板(8)、十六个滚动轴承(9)、四个轮子(10)和四根铰(11),其中:所述第一支架(1)由一个第一本体(101)、四个第一凸台(102)和四个第二凸台(103)连接组成,所述第一本体(101)、所述第一凸台(102)和所述第二凸台(103)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四个所述第一凸台(102)同时位于所述第一本体(101)的下端面,四个所述第二凸台(103)分别位于四个所述第一凸台(102)的下端面;所述第二凸台(103)的下端面开设有一条长方体状的第一凹槽(105),所述第一凹槽(105)之内穿设有所述轮子(10);所述第一凹槽(105)的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一通孔(104),所述第一通孔(104)之内穿设有所述铰(11);所述第一本体(101)对称开设有四个圆柱体状的第二通孔(106),所述第二通孔(106)之内穿设有所述螺钉(4);所述第一本体(101)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四个长方体状的第三通孔(107),所述第三通孔(107)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三支架(5)的第五凸台(502);所述第一本体(101)的上端面对称开设有两组、共八个圆柱体状的第二凹槽(108),所述第二凹槽(108)之内穿设有所述滚动轴承(9);所述第二凹槽(108)的轴线位置开设有一个圆柱体状的第四通孔(109),所述第四通孔(109)之内穿设有所述第二转杆(6)的第二轴承段(603);所述第二支架(2)由一个第二本体(201)和两个第三凸台(202)连接组成,所述第二本体(201)和所述第三凸台(202)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两个所述第三凸台(202)同时位于所述第二本体(201)的下端面;所述第二本体(201)对称开设有四个第一螺孔(203),所述第一螺孔(203)之内拧接有所述螺钉(4);所述第三凸台(202)沿圆周方向均匀开设有三个第二螺孔(204),所述第二螺孔(204)之内拧接有所述第一转杆(3)的第一螺纹段(302);所述第三支架(5)由一个第四本体(501)和两个第五凸台(502)连接组成,所述第四本体(501)和所述第五凸台(502)均为长方体状的对称结构,两个所述第五凸台(502)同时位于所述第四本体(501)的下端面;所述第四本体(501)对称开设有四个第三螺孔(504),所述第三螺孔(504)之内拧接有所述第二转杆(6)的第二螺纹段(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丰小冬吴明宏倪鑫胡向平王维君程鹏飞赵晓峰王存玲李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