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603634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冷却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冷却流道、散热器、第一水泵、第二冷却流道、溢水壶和第二水泵,发动机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一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通;散热器设于第一冷却流道上;第一水泵设于第一冷却流道上;第二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和出水口连接;溢水壶内设有第一容纳腔室和第二容纳腔室,第一容纳腔室与第二容纳腔室连通,第一容纳腔室的一端与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第一容纳腔室的另一端和第二容纳腔室均与进水口连通。这样,由于溢水壶内适于存储有冷却液,以让发动机在熄火状态下溢水壶能够将冷却液驱动至发动机内进行散热,以让发动机的使用可靠性得到提升。提升。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冷却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内通常设有发动机散热系统以对发动机的工作进行散热,但是在发动机刚熄火时,发动机内仍会产生热量而这部分热量会积聚在发动机内,不仅会影响发动机的使用性能,而且会对发动机的后续使用造成损伤,影响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能够在发动机熄火后对发动机进行散热。
[0004]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内如设有如上所示的冷却系统。
[000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冷却流道、散热器、第一水泵、第二冷却流道、溢水壶和第二水泵,所述发动机具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第一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散热器设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所述第一水泵设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且所述第一水泵设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散热器之间;所述第二冷却流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接;所述溢水壶设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上;所述第二水泵的一端与所述溢水壶连接,所述第二水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连接,所述第二水泵为电子水泵,其中,所述溢水壶内设有第一容纳腔室和第二容纳腔室,所述第一容纳腔室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室均与所述进水口连通。r/>[000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系统,通过在发动机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还设有第二冷却流道,以让第二冷却流道上的溢水壶能够对冷却液起到补充散热的性能,从而提升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不仅如此,由于溢水壶内适于存储有较多冷却液,以让发动机在熄火状态下溢水壶能够将冷却液驱动至发动机内进行散热,以让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得到提升,从而避免发动机熄火后冷却系统的停转以让发动机热量不能得到散热而堆积在发动机内对发动机机体的损害,以让发动机的使用可靠性得到提升。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口,所述第二容纳腔室上设有第三连接口,所述第一连接口与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三连接口均与所述进水口连通。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容积小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容积。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口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侧壁,所述第二连接口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的底壁,所述第三连接口设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的底壁。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水壶内设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分隔所述第一容纳腔室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室。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口和所述第二水泵之间还设有节流阀。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溢水壶和所述出水口之间设有流量阀。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却流道上还设有电磁截止阀,所述电磁截止阀设于所述散热器和所述进水口之间。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水泵设置于所述溢水壶和所述第一水泵之间。
[001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冷却系统。
[001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由于在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冷却系统,通过在发动机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还设有第二冷却流道,以让第二冷却流道上的溢水壶能够对冷却液起到补充散热的性能,从而提升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不仅如此,由于溢水壶内适于存储有较多冷却液,以让发动机在熄火状态下溢水壶能够将冷却液驱动至发动机内进行散热,以让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得到提升,从而避免发动机熄火后冷却系统的停转以让发动机热量不能得到散热而堆积在发动机内对发动机机体的损害,以让发动机的使用可靠性得到提升,以提升车辆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0017]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18]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冷却系统10,
[0023]发动机100,进水口110,出水口120,
[0024]第一冷却流道200,
[0025]散热器300,
[0026]第一水泵400,
[0027]第二冷却流道500,
[0028]溢水壶600,第一容纳腔室610,第一连接口611,第二连接口612,第二容纳腔室620,第三连接口621,隔热板630,
[0029]第二水泵700,
[0030]节流阀810,流量阀820,电磁截止阀830。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
[0032]下面参考图1

图2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冷却系统10,包括:发动机100、第一冷却流道200、散热器300、第一水泵400、第二冷却流道500、溢水壶600和第二水泵700,发动机100具有进水口110和出水口120;第一冷却流道200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0和出水口
120连通;散热器300设于第一冷却流道200上;第一水泵400设于第一冷却流道200上,且第一水泵400设于进水口110和散热器300之间;第二冷却流道500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110和出水口120连接;溢水壶600设于第二冷却流道500上;第二水泵700的一端与溢水壶600连接,第二水泵700的另一端与第一水泵400连接,第二水泵700为电子水泵,其中,溢水壶600内设有第一容纳腔室610和第二容纳腔室620,第一容纳腔室610与第二容纳腔室620连通,第一容纳腔室610的一端与第二冷却流道500连通,第一容纳腔室610的另一端和第二容纳腔室620均与进水口110连通。
[0033]可以理解的是,在冷却系统10的使用过程中,冷却液适于从发动机100的出水口120处流出,并通过第一冷却流道200进行流通,以经过设于第一冷却流道200上的散热器300进行热量散发,从而让冷却液上的热量进行逸散,后冷却液继续进行循环,并在第一水泵400的驱动下从发动机100的进水口110进入发动机100内以进行后续对于发动机100的冷却散热。
[0034]不仅如此,冷却系统10内还设有第二冷却流通,在冷却液适于从发动机100的出风口处流出后,还可以通过第二冷却流道500进行流通,以让冷却液进入到溢水壶600内进行热量散热,之后在第二水泵700的驱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100),所述发动机(100)具有进水口(110)和出水口(120);第一冷却流道(200),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110)和所述出水口(120)连通;散热器(300),所述散热器(300)设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00)上;第一水泵(400),所述第一水泵(400)设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200)上,且所述第一水泵(400)设于所述进水口(110)和所述散热器(300)之间;第二冷却流道(500),所述第二冷却流道(5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110)和所述出水口(120)连接;溢水壶(600),所述溢水壶(600)设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500)上;第二水泵(700),所述第二水泵(700)的一端与所述溢水壶(600)连接,所述第二水泵(70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水泵(400)连接,所述第二水泵(700)为电子水泵;其中,所述溢水壶(600)内设有第一容纳腔室(610)和第二容纳腔室(620),所述第一容纳腔室(610)与所述第二容纳腔室(620)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室(61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500)连通,所述第一容纳腔室(610)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容纳腔室(620)均与所述进水口(110)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室(610)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口(611),所述第一容纳腔室(610)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口(612),所述第二容纳腔室(620)上设有第三连接口(6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昭波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