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占开喜专利>正文

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9846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胫骨骨干相适配的柄状部分(1),所述柄状部分(1)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3)和第二支板(2)从而形成呈“Y”形的接骨板整体,所述的第一支板(3)与胫骨平台后内侧相适配,第二支板(2)与胫骨平台后外侧相适配,且柄状部分、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均设有螺孔(5、6)。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骨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在胫骨平台后侧的接 骨板。(二)
技术介绍
胫骨平台骨折是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常为高能量的暴力所致。Watson 等报告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部骨折的1%左右,外侧平台骨折约占55 % 70%,内侧平台骨折约占10% 23°%,内、外侧平台同时骨折占10 % 30%。严重者还可合并半月板或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因膝关节内 结构复杂,并且为负重关节,所以受伤后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而引起膝 关节功能障碍。虽然目前没有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案,但随着对胫骨平台 骨折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方法也在逐步改进和完善。但是随着近年来 高能损伤的增多,胫骨平台骨折的病理变化也越来越复杂,致使治疗十 分困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骨折难以满意复位,骨折碎片不稳定,不能 有效固定,难以早期锻炼和术后感染。胫骨平台骨折根据外力的方向分为三类①最多为由外翻应力所 致的外髁骨折,系站立时受暴力打击或间接外力所致,如自高处坠落 着地时,膝为外翻位或外力沿股骨外髁撞击胫骨外髁所致。②垂直压 力,外力沿股骨向胫骨直线传导,则股骨两髁向下冲击胫骨平台,可 引起胫骨内、外髁同时骨折,可形成Y型或T型骨折,并向下 方移位。③内翻应力,致股骨内髁下压胫骨平台造成胫骨内髁骨折, 致使骨折块向内下方移位,塌陷。胫骨平台骨折是关节内骨折,治疗应遵循关节内骨折治疗原则。治 疗原则包括使下陷及劈裂的骨折片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力线的 正确.纠正膝外翻或内翻畸形.最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的功能.减少创 伤性关节炎的发生。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和塌陷骨折复位后的植 骨被认为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满意的三要素。目前,对胫骨平台内、外骨折的手术治疗技术相当成熟,内固定材料 选择非常多,但由于胫骨平台后侧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治疗胫骨平台后侧骨折尚未形成统一、完整的治疗方案,亦无专门应用在胫骨平台后侧的接骨板。临床上有学者尝试采用重建钢板、T形钢板、小型T形钢板 及三叶草钢板等适度预弯后进行支撑固定,但是这些接骨板比较适用于 胫骨平台内侧和外侧,却无法符合胫骨平台后侧表面特征,当胫骨平台 后方骨折或内外侧平台骨折向后方移位时,这些钢板就存在各种缺陷。 如T型钢板存在着钢板过厚、塑形困难等缺点,难以形成有效固定,且 重建钢板纵向支撑力有限,难以避免骨折愈合过程中由于骨吸收和肌肉 韧带拉力造成关节面下陷;L型钢板具有满意支撑力,却无法控制骨折 侧方移位;其它几型钢板也存在难以精确塑形与骨折端贴附,如果勉强 塑形则钢板强度减弱等问题,总的来看,这些内固定物都不能符合存在 差异的胫骨近端后内、后外侧形态结构,导致临床效果不甚满意。公告日为2003年4月16日专利号为01226324. 9的中国技术 专利胫骨平台粉碎骨折接骨板,在现有L型钢板的L端头部下方增设 翼部,翼部上设有螺孔,将T型钢板和L型钢板有机地接合在一起, 集两者优点于一体。但是这些接骨板比较适用于胫骨平台内侧和外侧, 当胫骨平台后方骨折或内外侧平台骨折向后方移位时,由于胫骨平台 后方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而现有接骨板上端的横向骨板会严重影响这些神经和血管。目前还没有出现专门应用在胫骨平台后侧的接 骨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专门应用在胫骨平 台后侧的接骨板。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包括与胫骨骨干相适配的柄状 部分,所述柄状部分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从而形成 呈Y形的接骨板整体,所述的第一支板与胫骨平台后内侧相适配, 第二支板与胫骨平台后外侧相适配,且柄状部分、第一支板和第二支 板上均设有螺孔。胫骨平台后侧有重要的神经、血管通过,Y型的接骨板上部刚好 给这些神经和血管留出了空间,从而减少对他们的影响。使用时,柄 状部分紧贴胫骨骨干,第一支板紧贴胫骨平台后内侧,第二支板紧贴 在胫骨平台后外侧,依手术方案于各螺孔处,选择性拧入加压螺钉或 拉力螺钉,椭圆形的螺孔可以使螺钉的位置产生一定角度的偏移,从 而产生对骨折的加压,而接骨板配合拉力螺钉可以对骨折产生强大的 轴向压力,同时抗弯和旋转的稳定性也大大的增加,因此可有效地固 定胫骨平台后方骨折,另外也能给内外侧平台骨折向后方移位及塌陷 提供有效的支持作用。作为改进,第一支板所在的平面、第二支板所在的平面与柄状部 分所在的平面之间分别设有夹角。由于胫骨平台后方的解剖轮廓不规 则,干骺端移行区弯度较大,胫骨近端后内、后外侧的转角存在差异,接骨板的形状必须与胫骨的形状相适配,因此该接骨板柄状部分所在 平面与第一支板所在平面、第二支板所在平面之间分别设计有夹角。作为优选,第一支板所在平面与柄状部分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5 ° ,第二支板所在平面与柄状部分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60° 。 155 ° 、 160°是根据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解剖形态学结构特点设置 的,在具体使用时,医生可根据各个体特征对角度进行微调。作为优选,柄状部分上的螺孔为椭圆形,椭圆的长度方向与柄状 部分的长度方向同向,所述的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的螺孔为圆形。 在重力作用下螺钉与椭圆形孔之间可相互位移,起到一定的自动加压 作用。作为优选,柄状部分的横截面呈弧形。柄状部分为了匹配骨干的 形状设置成弧面。作为改进,第一支板的头部的宽度大于第一支板其它部分的宽度, 第一支板头部所在平面与第一支板其它部分所在平面之间呈160°夹 角。第一支板的头部紧靠胫骨平台后内侧,较宽的表面能够承托更多 的胫骨平台后内侧,且头部与其它部分是有折角的,以匹配胫骨后内 侧形状。第一支板长度大于第二支板的长度,柄状部分的长度大于第一支 板的长度。第一支板与第二支板之间的左右叉开角度为15° 60° 。第一支板 和第二支板左右叉开角度太小就不能同时有效的支撑固定胫骨平台后 内、后外侧骨折,叉开角度太大又难以匹配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形态学结 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Y型接骨板专门用于胫骨平台后侧,可减少对胫骨平台后侧神经、血管的影响,及对胫骨平台后侧骨 折进行坚强内固定,为内、外侧平台骨折向后方移位及塌陷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另外该接骨板可以较好地与骨面贴附,其远端呈Y形,覆 盖面较大,钉孔植入螺钉后把持力牢固,增加了内固定的稳定性,有利 于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同时本专利技术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均采 用后内側手术入路,在手术操作中放置简单、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 一种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包括与胫骨骨干相适配的柄状部分1,柄状部分1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3和第二支板2从而形成呈Y形的接骨板整体,第一支板3与胫骨平台后内侧相适配,所述的第二支板2与胫骨平台后外侧相适配,如图2所示,第一支板、第二支板和柄状部分均是呈角度且弧形连接的,第一支板3所在平面和柄状部分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5° ,第二支板2所在平面和柄状部分1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60° 。柄状部分为了匹配胫骨的骨干形状,其横向截面为弧形。这些角度是根据中国人正常胫骨近端后侧解剖形态学结构特点而设置的,接骨板在具体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胫骨骨干相适配的柄状部分(1),所述柄状部分(1)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3)和第二支板(2)从而形成呈“Y”形的接骨板整体,所述的第一支板(3)与胫骨平台后内侧相适配,第二支板(2)与胫骨平台后外侧相适配,且柄状部分、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均设有螺孔(5、6)。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胫骨骨干相适配的柄状部分(1),所述柄状部分(1)的前端向前延伸出第一支板(3)和第二支板(2)从而形成呈“Y”形的接骨板整体,所述的第一支板(3)与胫骨平台后内侧相适配,第二支板(2)与胫骨平台后外侧相适配,且柄状部分、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上均设有螺孔(5、6)。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柄状部分(1)所在平面与所述的第一支板(3)所在 平面、第二支板(2)所在平面之间分别设有夹角。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胫骨平台后侧解剖型接骨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第一支板(3)所在平面与柄状部分(1)所在平面之 间的夹角为155° ,第二支板(2)所在平面与柄状部分(1)的 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60°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胫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占开喜
申请(专利权)人:占开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