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8905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对水流缓冲效果差等技术问题。本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包括鱼道本体,鱼道本体的内部开设有洄游腔,洄游腔的上半部前后两侧均固定有若干缓冲板,洄游腔的下部通过转轴旋转连接有两端驱动辊,两个驱动辊之间设置有传输带,传输带的外周固定有若干降速板,鱼道本体的外侧固定有减速箱,其中一个转轴与减速箱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减速箱的输入轴端设置有叶轮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提高对鱼道的缓冲效果,提高保证鱼类洄游的安全性的优点。证鱼类洄游的安全性的优点。证鱼类洄游的安全性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工程
,涉及一种鱼道,特别是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

技术介绍

[0002]溢洪道是水利工程的防洪设施,避免水坝被毁坏,水利工程一般在河流上修建,因此,会设置专门的缓冲鱼道,供鱼洄游。
[0003]授权公告号为CN214783730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鱼道结构,包括鱼道本体,鱼道本体为长条状且水流方向沿鱼道本体长度方向,鱼道本体包括相向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鱼道本体包括挡板,挡板沿鱼道本体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有多组,挡板包括和第一侧壁相连的第一挡板及和第二侧壁相连的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形成有供鱼通过的竖缝,鱼道本体上等间隔设置有位于挡板上游侧和竖缝相对的隔板,隔板和挡板平行,隔板和隔板之间形成有横缝,隔板到挡板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挡板到第二挡板的距离。该专利通过隔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对水进行减速,但是隔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不能升降,无法调节高度,水流量较大时,难以应对,难以起到对水进行减速的作用。
[0004]授权公告号为CN 218116358 U 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包括有流水槽、底板、第一缓冲块和第一升降块等;流水槽内底部前侧连接有底板,底板上均匀间隔的连接有第一缓冲块,第一缓冲块内均滑动式设有第一升降块。本装置的第一缓冲块、第一升降块、第二缓冲块和第二升降块可以降低水的流速,使得鱼能够顺利的往上游,且第一升降块和第二升降块的高度可以调节,从而能够应对更大水流量。
[0005]上述专利公开的第一升降块和第二升降块虽然可以通过对高度的调节,应对更大的水流量,但是其在对水流进行缓冲时,仅是利用挡板被动的接受冲击,从而对水流进行减缓,但是水流在弯曲的通道里流动时,由于其流动轨迹已经固定,对挡板的冲击并不是太大,缓冲效果不好,使得鱼类容易因体力不支而被水流冲下并撞击缓冲块。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该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提高对鱼道的缓冲效果,提高保证鱼类洄游的安全性。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包括鱼道本体,所述鱼道本体的内部开设有洄游腔,洄游腔的上半部前后两侧均固定有若干缓冲板,洄游腔的下部通过转轴旋转连接有两端驱动辊,两个驱动辊之间设置有传输带,传输带的外周固定有若干降速板,鱼道本体的外侧固定有减速箱,其中一个转轴与减速箱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减速箱的输入轴端设置有叶轮机构。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将鱼道本体按照一定的倾斜角度安装在溢洪
道上,工作时,水流通过鱼道本体的进水口进入到鱼道本体内,利用缓冲板对水流的冲击力进行初次降低,同时,鱼道本体外部的水流会对叶轮机构进行冲击,从而利用叶轮机构、减速箱带动转轴旋转,转轴通过驱动辊带动传输带旋转,使得传输带上方的降速板沿水流相反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得降速板与水流进行对冲,从而极大的降低水流的流速,使得鱼类在通过鱼道时的阻力较小,保证鱼类可以安全的洄游。
[0008]所述叶轮机构包括驱动轴,驱动轴与减速箱的输入轴端固定连接,驱动轴上固定有若干叶片,减速箱上固定有弧形挡板,弧形挡板位于叶片的左侧上半部。采用以上结构,在工作时,水流冲击叶片,下方的叶片带动驱动轴旋转,驱动轴通过减速箱对转速进行降低,从而使得降速板的移动速度位于一个较缓慢的状态,防止降速板移动过快,对鱼类造成伤害。
[0009]所述减速箱上固定有控速筒,驱动轴上固定有若干固定柱,固定柱内开设有滑腔,滑腔的内部固定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固定有滑板,滑板的另一侧固定有伸缩柱,伸缩柱的另一端伸出滑腔并固定有摩擦块,摩擦块与控速筒的内壁抵触。采用以上结构,由于水流的速度会有变化,当水流速度过快时,即使通过减速箱进行减速,也会使得降速板的速度较快,因此设置控速筒,当驱动轴的转速增加时,摩擦块就会在第一弹簧和离心力的作用下与控速筒内壁抵触,转速越快,摩擦块与控速筒之间的摩擦力越大,从而利用摩擦块与控速筒之间的摩擦力对驱动轴的转速进行降低,进一步的提高鱼类的安全性。
[0010]所述鱼道本体的前后侧壁内均开设有躲避腔,躲避腔上开设有若干躲避口,躲避腔通过躲避口与洄游腔连通。采用以上结构,由于躲避腔与洄游腔之间仅通过较小的躲避口连通,在水流通过洄游腔时,仅会有极小部分的水流进入到躲避腔内,使得躲避腔内的水流流速趋于静止,在鱼类在洄游腔内游动而体力不支时,可以通过躲避口进入到躲避腔内,可以在恢复体力后通过躲避口进入洄游腔进行洄游,防止鱼类体力不支时在水流的冲击下与鱼道进行碰撞,从而对鱼类进行保护。
[0011]所述鱼道本体出水端设置有下伸机构,下伸机构包括下延箱和调节箱,下延箱与鱼道本体固定连接,下延箱的下端开设有调节腔,调节箱的上端伸进调节腔内,调节腔内设置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与调节箱连接,调节箱的右侧下端开设有进鱼口,调节下延箱的左侧开设有出鱼口,出鱼口与洄游腔连通,调节箱的内部下端设置有集鱼箱,下延箱的内部上端固定有收卷机构,收卷机构上设置有钢丝绳,钢丝绳的下端与集鱼箱固定连接,下延箱的内壁开设有滑道,滑道内固定有滑块,滑块上高度有U型板,U型板与出鱼口抵触,集鱼箱的上端固定有顶杆,集鱼箱的左右两端均为开口结构,开口内设置有电动升降门。采用以上结构,初始时,集鱼箱位于调节箱的下端,U型板将出鱼口封闭,防止水流通过下延箱和调节箱,从而使得进鱼口的水流比较缓慢,可以鱼类可以通过调节箱上的进鱼口进入到集鱼箱内,没过一段时间,可以通过收卷机构带动集鱼箱上升,集鱼箱的外周与下延箱的内周抵触,当集鱼箱的上端与U型板的下端抵触后,推动U型板上升,当集鱼箱的开口与出鱼口对应后,打开左侧的电动升降门,使得鱼类可以进入到洄游腔内,然后再使得收卷机构反转,使得集鱼箱下降,便于下一次将下方的鱼类进行提升,该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得鱼道的倾斜角度较小,保证洄游的效果,并且在溢洪道两侧的水差较大时,也可以进行使用,防止水差较大,因需要保证鱼道的在一定倾角内而致使鱼道长度过长,从而降低施工的难度和降低使用的成本。
[0012]所述U型板的内周上端固定有下拉座,下拉座的下侧开设有与顶杆配合的凹槽,凹槽的左右两侧均开设有空腔,空腔的内部固定有伸缩杆,伸缩杆的另一端固定有限位板,限位板与空腔之间固定有第二弹簧,限位板的另一侧固定有卡块,卡块伸入到凹槽内,卡块的上下两侧均为斜面结构,顶杆上开设有与卡块配合的卡口。采用以上机构,在顶杆上升时,顶杆对卡块的下侧斜面进行挤压,使得卡块可以进入到卡块内,当集鱼箱下降时,可以利用顶杆带动U型板下降,当U型板上滑块移动到滑道的下端后,卡口可以对卡块上侧斜面进行挤压,使得卡块脱离卡口,该结构的设置,可以使得在集鱼箱下降时,U型板也可以随之顺利下降将出鱼口封闭,防止因阻力等因素使得U型板不能正常封闭出鱼口。
[0013]所述鱼道本体的出水端的后侧固定有出水通道,出水通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包括鱼道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洄游腔(2),洄游腔(2)的上半部前后两侧均固定有若干缓冲板(3),洄游腔(2)的下部通过转轴旋转连接有两端驱动辊(4),两个驱动辊(4)之间设置有传输带(5),传输带(5)的外周固定有若干降速板(6),鱼道本体(1)的外侧固定有减速箱(20),其中一个转轴与减速箱(20)的输出轴端固定连接,减速箱(20)的输入轴端设置有叶轮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机构包括驱动轴(22),驱动轴(22)与减速箱(20)的输入轴端固定连接,驱动轴(22)上固定有若干叶片(23),减速箱(20)上固定有弧形挡板(24),弧形挡板(24)位于叶片(23)的左侧上半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箱(20)上固定有控速筒(21),驱动轴(22)上固定有若干固定柱(27),固定柱(27)内开设有滑腔,滑腔的内部固定有第一弹簧(29),第一弹簧(29)的另一端固定有滑板(30),滑板(30)的另一侧固定有伸缩柱(28),伸缩柱(28)的另一端伸出滑腔并固定有摩擦块(26),摩擦块(26)与控速筒(21)的内壁抵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本体(1)的前后侧壁内均开设有躲避腔(18),躲避腔(18)上开设有若干躲避口(7),躲避腔(18)通过躲避口(7)与洄游腔(2)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利工程溢洪道用缓冲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鱼道本体(1)出水端设置有下伸机构(9),下伸机构(9)包括下延箱(31)和调节箱(33),下延箱(31)与鱼道本体(1)固定连接,下延箱(31)的下端开设有调节腔,调节箱(33)的上端伸进调节腔内,调节腔内设置有调节机构,调节机构与调节箱(33)连接,调节箱(33)的右侧下端开设有进鱼口(36),调节下延箱(31)的左侧开设有出鱼口(32),出鱼口(32)与洄游腔(2)连通,调节箱(33)的内部下端设置有集鱼箱(37),下延箱(31)的内部上端固定有收卷机构(43),收卷机构(43)上设置有钢丝绳(44),钢丝绳(44)的下端与集鱼箱(37)固定连接,下延箱(31)的内壁开设有滑道(40),滑道(40)内固定有滑块(41),滑块(41)上高度有U型板(39),U型板(39)与出鱼口(32)抵触,集鱼箱(37)的上端固定有顶杆(38),集鱼箱(37)的左右两端均为开口结构,开口内设置有电动升降门(45)。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明明信聪徐凤鸿曹斌张小亮许海生张智超谢强任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