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轨电动平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8610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轨电动平车,包括车架主体,所述车架主体的一端底部对称设置有驱动轮,所述车架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转向轮,所述转向轮的顶部与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向轮之间连接有连接桥,所述连接桥的端部与所述转向轮铰接,所述驱动轮上传动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行走驱动部件,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铰接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向轮转动的转向驱动部件,所述连接桥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触发凸块,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轮位于回正状态下的所述触发凸块位置相对应的行程开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精准快速回正,提升使用效率。升使用效率。升使用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轨电动平车


[0001]本技术属于平车
,具体涉及一种无轨电动平车。

技术介绍

[0002]无轨电动平车是一种便捷、灵活的短途搬运工具,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0003]现有技术中,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5793448U的中国技术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具有灵活卡位功能的无轨电动平车,其通过转向液压缸驱使转向轮转动,实现对电动平车的转向控制,在转向结束后需要控制转向轮回正,回正过程中需要控制液压缸动作,同时目测转向轮是否回正,这种回正方式容易存在偏差,并且回正过程需要人工全程观察,效率较低。
[0004]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够精准快速回正,提升使用效率的无轨电动平车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精准快速回正,提升使用效率的无轨电动平车。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无轨电动平车,包括车架主体,所述车架主体的一端底部对称设置有驱动轮,所述车架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转向轮,所述转向轮的顶部与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向轮之间连接有连接桥,所述连接桥的端部与所述转向轮铰接,所述驱动轮上传动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行走驱动部件,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铰接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向轮转动的转向驱动部件,所述连接桥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触发凸块,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轮位于回正状态下的所述触发凸块位置相对应的行程开关。
[0007]所述行程开关通过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具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内部转动设置有螺杆,所述支撑框的内部滑动设置有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的调节块,所述行程开关安装在所述调节块上。
[0008]所述支撑框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条与所述螺杆相平行的导杆。
[0009]所述底板的两端均开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的开设方向与所述螺杆的轴向相垂直。
[0010]所述支撑框外侧的所述螺杆上装配有锁定螺母。
[0011]所述触发凸块是与所述连接桥为一体的半圆形凸起结构。
[0012]所述行走驱动部件为电动机,所述转向驱动部件为电液推杆。
[0013]所述车架主体的端部设置有缓冲器。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中,转向驱动部件驱使一个转向轮转动,通过连接桥带动另一个转向轮同步转动,实现平车的转向,转向驱动部件驱使转向轮回正时,转
向轮带动连接桥移动,连接桥带动触发凸块移动,当转向轮位于回正位置时,触发凸块刚好触发行程开关,行程开关与转向驱动部件联动,在转向轮回正时,停止转向驱动部件,能够精准快速回正,提升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中无轨电动平车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0016]图2为本技术中无轨电动平车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0017]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位置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技术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技术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0020]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1]如图1至4所示,无轨电动平车,包括车架主体1,车架主体1的一端底部对称设置有驱动轮2,车架主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转向轮3,转向轮3的顶部与车架主体1的底部转动连接,两个转向轮3之间连接有连接桥6,连接桥6的端部与转向轮3铰接,驱动轮2上传动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行走驱动部件5,车架主体1的底部铰接有用于驱动转向轮转动的转向驱动部件4,连接桥6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触发凸块61,车架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驱动轮2位于回正状态下的触发凸块61位置相对应的行程开关7;在本实施例中,转向驱动部件4驱使一个转向轮3转动,通过连接桥6带动另一个转向轮3同步转动,实现平车的转向,转向驱动部件4驱使转向轮3回正时,转向轮3带动连接桥6移动,连接桥6带动触发凸块61移动,当转向轮3位于回正位置时,触发凸块61刚好触发行程开关7,行程开关7与转向驱动部件4联动,在转向轮3回正时,停止转向驱动部件4,能够精准快速回正,提升使用效率。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在安装时对行程开关7的位置进行微调,以进一步提高其定位精度,如图3和4所示,行程开关7通过位置调节机构8设置在车架主体1的底部,位置调节机构8具有底板81,底板81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框82,支撑框82的内部转动设置有螺杆85,支撑框82的内部滑动设置有与螺杆85螺纹连接的调节块83,行程开关7安装在调节块83上;其中通过转动螺杆85,通过螺杆85与调节块83之间的螺纹结构能够驱使调节块83沿螺杆85的轴向进行调节,调节行程开关7使其与触发凸块61对应;支撑框82在调节块83的外侧对其进行移动限位。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框82的内部对称设置有两条与螺杆85相平行的导杆84,导杆84的两端与支撑框82的内侧固定连接,调节块83与导杆84滑动连接,通过导杆84提升调节块83滑移的稳定性。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81的两端均开设有腰型孔88,腰型孔88的开设方向与螺杆85的轴向相垂直,腰型孔88的内部装配螺栓将底板81固定与车架主体1的底部,通过腰型孔88能够调节移动调节行程开关7的位置,使其靠近或远离连接桥6。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框82外侧的螺杆85上装配有锁定螺母86,通过锁定螺母86能够将螺杆85锁定,避免在使用过程中调节块83移动。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触发凸块61是与连接桥6为一体的半圆形凸起结构,半圆形的触发凸块61与连接桥6之间平滑过渡,减轻在触发行程开关7时的碰撞。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行走驱动部件5为电动机,电动机通过减速器与驱动轮2传动连接,转向驱动部件4为电液推杆,电液推杆的一端与车架主体1的底部铰接,电液推杆的另一端与转向轮3铰接。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车架主体1的端部设置有缓冲器9,缓冲器9为聚氨酯缓冲器。
[0029]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技术的构思,没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轨电动平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主体,所述车架主体的一端底部对称设置有驱动轮,所述车架主体的另一端设置有转向轮,所述转向轮的顶部与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向轮之间连接有连接桥,所述连接桥的端部与所述转向轮铰接,所述驱动轮上传动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行走驱动部件,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铰接有用于驱动所述转向轮转动的转向驱动部件,所述连接桥的一侧固定设置有触发凸块,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驱动轮位于回正状态下的所述触发凸块位置相对应的行程开关。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轨电动平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行程开关通过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主体的底部,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具有底板,所述底板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内部转动设置有螺杆,所述支撑框的内部滑动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聚茂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普士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