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滤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75253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超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超滤管,包括外管、内管以及第一收集管。外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内管由外管的第一端部分地置入在外管内,并与外管可拆卸地连接,内管置入外管的一端设置有滤膜部,另一端具有敞口。第一收集管能够可拆卸地设置在内管的另一端,并通过敞口与内管连通,或者,第一收集管能够可拆卸地设置在外管的第一端。外管的第二端通过可拆卸地设置的第二收集管封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将内管从外管中取出,能够有效避免内管易沾染手套上的杂质并容易带入至浓缩液中的问题,有助于保证浓缩液质量。有助于保证浓缩液质量。有助于保证浓缩液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滤管


[0001]本技术涉及超滤
,尤其涉及一种超滤管。

技术介绍

[0002]超滤是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之一,以大分子与小分子分离为目的,膜孔径在0.05um

1nm之间。在生化领域中应用时主要以截留分子量标识,能够截留分子量在300

500000道尔顿的物质,包括多糖、生物分子、聚合物和胶体物质等。根据样品处理体积及产品性质不同,常用的超滤装置可分为离心式、加压式和切向流过滤式。其中离心式和切向流过滤式较为常见,切向流过滤适合大体积工业化生产,而离心式适合小体积实验室场所。
[0003]离心式超滤一般采用超滤管进行作业,现有超滤管一般包括外管与内管,内管设置于外管内,内管上设置有滤膜,实际运用中,先将待处理溶液加入内管,然后将超滤管放置于离心机离心,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溶液内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经滤膜过滤并被甩出到外管底部,而大分子物质被超滤膜截留仍然位于超滤膜上方,即,汇聚在外管底部的为滤出液,汇聚在内管底部的为浓缩液,由此完成对溶液的超滤。
[0004]而收集内管中的浓缩液一般分为以下两个步骤:1、将内管从外管中取出;2、将内管中的浓缩液倒入至收集管中。上述过程中,内管易沾染手套上的杂质并容易带入至浓缩液中,对浓缩液质量造成影响。另外,内管敞开的过程中,易掉落杂质到浓缩液中,也会对浓缩液质量造成影响。
[0005]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滤管,以解决杂质易掉落至浓缩液中的问题,从而保证浓缩液的质量。
[0007]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超滤管,包括:
[0009]外管,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0010]内管,由所述外管的第一端部分地置入在所述外管内,并与所述外管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内管置入所述外管的一端设置有滤膜部,另一端具有敞口;
[0011]第一收集管,能够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另一端,并通过所述敞口与所述内管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收集管能够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管的第一端;
[0012]所述外管的第二端通过可拆卸地设置的第二收集管封闭。
[0013]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收集管和所述第二收集管的尺寸及形状均一致;
[0014]所述超滤管包括具有多种不同滤膜尺寸的内管。
[0015]作为优选地,所述内管上设置有手持部,所述手持部延伸出所述外管;
[0016]所述第一收集管与所述外管分别位于所述手持部的两侧;
[0017]所述手持部呈圆环状设置,所述手持部的高度为0.1cm、外径为1.12cm、内径为0.7cm。
[0018]作为优选地,所述内管靠近所述手持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内螺纹段与外螺纹段,所述第一收集管上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段相适配螺接的外螺纹段,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段相适配螺接的内螺纹段。
[0019]作为优选地,所述外管的第二端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段相适配螺接的内螺纹段,所述外管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收集管和/或所述第二收集管螺接。
[0020]作为优选地,所述外管的高度为3.3cm、内径为0.86cm、外径为0.98cm。
[0021]作为优选地,所述滤膜部外周套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被配置为支撑所述滤膜部。
[0022]作为优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多根沿所述滤膜部外周分布在所述滤膜部上的凸起;
[0023]所述支撑部还包括支撑壁,所述支撑壁套设于所述滤膜部的外周,所述支撑壁上开设有若干个通孔;
[0024]多根所述凸起背离所述滤膜部的一侧与所述支撑壁相连;
[0025]所述支撑壁的壁厚为0.06cm。
[0026]作为优选地,所述滤膜部呈圆台状设置,且所述滤膜部向背离所述第一收集管的一侧逐步减小;
[0027]所述滤膜部垂直处内径为0.58cm、垂直处外径为0.7cm、垂直处高度为0.3cm、所述滤膜部含滤膜处的高度为1.8cm、所述滤膜部含滤膜处的壁厚为0.2cm。
[0028]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收集管远离其敞口的一侧呈圆台状设置,且所述第一收集管的端部直径最小;
[0029]所述第一收集管的壁厚为0.06cm、底部外径为0.5cm、整体高度为1.1cm、垂直处外径为0.7cm、垂直处高度为0.5cm。
[003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31]1、在收集内管中的浓缩液时,先整体倒置超滤管,随后进行离心,内管中的浓缩液即会流入外管第一端的第一收集管内,最后将第一收集管取下即完成了对浓缩液的收集,从而无需将内管从外管中取出,能够有效避免内管易沾染手套上的杂质并容易带入至浓缩液中的问题,有助于保证浓缩液质量。另外,在上述过程中,内管的敞口始终由第一收集管封闭,从而能够避免易掉落杂质到浓缩液中的问题,进而进一步保证浓缩液质量。
[0032]2、通过尺寸及形状均一致的第一收集管与第二收集管,能够在外管的第二端更换第一收集管或第二收集管,从而能够反复进行倒置离心。此外,通过更换多种具有不同滤膜尺寸的内管,即可在反复倒置离心的过程中获得不同分子量的滤出液。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超滤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滤膜部、支撑壁以及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中:
[0036]1、外管;2、内管;21、滤膜部;22、手持部;23、凸起;24、支撑壁;3、第一收集管;4、第
二收集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3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3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40]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滤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管(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内管(2),由所述外管(1)的第一端部分地置入在所述外管(1)内,并与所述外管(1)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内管(2)置入所述外管(1)的一端设置有滤膜部(21),另一端具有敞口;第一收集管(3),能够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内管(2)的另一端,并通过所述敞口与所述内管(2)连通,或者,所述第一收集管(3)能够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外管(1)的第一端;所述外管(1)的第二端通过可拆卸地设置的第二收集管(4)封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管(3)和所述第二收集管(4)的尺寸及形状均一致;所述超滤管包括具有多种不同滤膜尺寸的内管(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上设置有手持部(22),所述手持部(22)延伸出所述外管(1);所述第一收集管(3)与所述外管(1)分别位于所述手持部(22)的两侧;所述手持部(22)呈圆环状设置,所述手持部(22)的高度为0.1cm、外径为1.12cm、内径为0.7c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靠近所述手持部(2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内螺纹段与外螺纹段,所述第一收集管(3)上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段相适配螺接的外螺纹段,所述外管(1)的第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段相适配螺接的内螺纹段。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超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的第二端形成有与所述外螺纹段相适配螺接的内螺纹段,所述外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荣波曹兴军
申请(专利权)人:夏尔巴生物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