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6485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包括油墨筒、沉淀筒以及用于对杂质进行过滤的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包括设于油墨筒顶部的第一筒盖、分别开设于油墨筒顶部两侧的安装槽、设于安装槽内的安装块、与安装块一侧固定连接的连接块、与连接块固定连接的底盘、设于底盘顶部的第一滤网和设于底盘底部且位于第一滤网外侧的第二滤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油墨筒、沉淀筒、第一筒盖、安装槽、安装块和连接块,解决了现有的油墨过滤除渣结构虽然能够对杂质进行除渣过滤,但是长久使用后,油墨筒内的四级过滤盘在都发生堵塞的情况下,不容易取下清理更换,影响后续的印刷,导致适用性降低的问题。低的问题。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油墨除渣
,具体为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油墨过滤除渣结构是凹版印刷机内部的一个过滤组件,印刷机采用油墨作为印刷涂料,运行过程中其表面涂抹的印刷油墨会回收到油墨筒内循环使用,回收的油墨会沾染灰尘等残渣,含渣油墨如果循环使用会损坏凹版印刷机内部元件,因此凹版印刷机内安装有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对回收的油墨进行过滤除渣。
[0003]现有的专利CN216986716U公开了凹版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包括油墨筒和连接架,连接架嵌套安装在油墨筒的中间位置,油墨筒的一侧设有前置沉淀筒,前置沉淀筒与油墨筒通过连接架固定连接,油墨筒还包括顶盖、连接管、导管、安装架和四级过滤盘,通过设置的前置沉淀筒能够对回收的油墨进行沉淀和过滤处理,油墨在经过沉淀轴组时受其阻挡,流速会变缓,此时油墨中的大颗粒残渣会慢慢沉淀下来并落入底部的沉淀仓内,其余残渣会随着油墨往上流动并经过滤棉,由滤棉对其进行过滤处理,在双重除渣处理下,油墨中的含渣量已经很低,残渣大量汇聚在前置沉淀筒内,前置沉淀筒可拆卸且便于清理,方便后期维护。
[0004]基于上述专利的检索,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的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发现,上述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在使用的时候,虽然能够对杂质进行除渣过滤,但是长久使用后,油墨筒内的四级过滤盘在都发生堵塞的情况下,不容易取下清理更换,影响后续的印刷,导致适用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油墨过滤除渣结构虽然能够对杂质进行除渣过滤,但是长久使用后,油墨筒内的四级过滤盘在都发生堵塞的情况下,不容易取下清理更换,影响后续的印刷,导致适用性降低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包括油墨筒、沉淀筒以及用于对杂质进行过滤的过滤部件,所述过滤部件包括设于油墨筒顶部的第一筒盖、分别开设于油墨筒顶部两侧的安装槽、设于安装槽内的安装块、与安装块一侧固定连接的连接块、与连接块固定连接的底盘、设于底盘顶部的第一滤网、设于底盘底部且位于第一滤网外侧的第二滤网、设于底盘顶部且位于第二滤网外侧的第三滤网、设于底盘顶部且位于第三滤网外侧的第四滤网以及用于快速的对底盘进行拆装的固定部件,所述安装块与安装槽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筒盖与油墨筒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与其中一个连接块底部固定连接的锁定板、开设于油墨筒一侧的贯穿口、设于贯穿口内的滑板、与滑板一侧固定连接的移动板、与移动板一侧固定连接的插杆、开设于锁定板一侧的插槽以及用于插杆复位的复位部件,所述插杆与插槽
滑动连接,所述滑板与贯穿口滑动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复位部件包括与滑板一侧固定连接的推杆、与推杆一端固定连接的推板以及套设于推杆外侧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两端分别与推板和油墨筒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贯穿口内两侧分别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滑动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滑板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限位块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与限位槽内壁固定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沉淀筒顶部设有第二筒盖,所述沉淀筒与油墨筒之间设有导管,所述沉淀筒一侧设有进墨管,所述沉淀筒内设有托架,所述托架上设有滤材盘,所述滤材盘上设有滤棉,所述沉淀筒内且位于托架下方设有多个沉淀轴,所述第二筒盖通过螺栓与沉淀筒固定连接,所述滤材盘嵌入安装在托架的顶部且与托架活动连接,所述滤棉嵌入设置在滤材盘的内部,所述托架通过螺栓与沉淀筒固定连接,所述沉淀轴通过螺栓与沉淀筒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以及第四滤网均呈环状设置,所述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以及第四滤网的高度依次降低。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设置油墨筒、沉淀筒、第一筒盖、安装槽、安装块、连接块、底盘、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第四滤网、锁定板、贯穿口、滑板、移动板、插杆、插槽、推杆、推板和第一弹簧,第一筒盖可以自由拆卸,从而可以便于拆卸底盘,能够在发生堵塞时,便于对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以及第四滤网进行清理更换,同时在第一弹簧的作用下,可以推动插杆插入到插槽内,可以对底盘进行固定,能够保证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以及第四滤网工作的稳定性;
[0015]2、通过设置限位槽、限位块和第二弹簧,限位块能够与滑板同步移动,能够对插杆的移动进行限制,防止第一弹簧形变过度,限位块移动会使第二弹簧形变,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插杆的固定效果,从而提高对底盘的固定效果;
[0016]3、通过设置第二筒盖、导管、进墨管、托架、滤材盘、滤棉和沉淀轴,沉淀轴可以对大颗粒残渣进行阻拦,并使其沉淀,尽可能降低油墨中的含渣量,同时滤棉为可更换式设计,方便工作人员后期对滤棉进行更换;
[0017]4、通过设置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以及第四滤网均呈环状设置,第一滤网、第二滤网、第三滤网以及第四滤网的高度依次降低,当上一级滤网被堵塞时,油墨从顶端溢流至下一级滤网,避免因未及时清理而导致含渣油墨进入到油墨筒内。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左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图2中A

A处的立体剖面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图3中A处的放大图。
[0022]图中:1、油墨筒;11、沉淀筒;21、第一筒盖;22、安装槽;23、安装块;24、连接块;25、底盘;26、第一滤网;27、第二滤网;28、第三滤网;29、第四滤网;30、锁定板;31、贯穿口;32、
滑板;33、移动板;34、插杆;35、插槽;36、推杆;37、推板;38、第一弹簧;39、限位槽;40、限位块;41、第二弹簧;42、第二筒盖;43、导管;44、进墨管;45、托架;46、滤材盘;47、滤棉;48、沉淀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阅图1、图3以及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包括油墨筒1、沉淀筒11以及用于对杂质进行过滤的过滤部件,过滤部件包括设于油墨筒1顶部的第一筒盖21、分别开设于油墨筒1顶部两侧的安装槽22、设于安装槽22内的安装块23、与安装块23一侧固定连接的连接块24、与连接块24固定连接的底盘25、设于底盘25顶部的第一滤网26、设于底盘25底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包括油墨筒(1)、沉淀筒(11)以及用于对杂质进行过滤的过滤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部件包括设于油墨筒(1)顶部的第一筒盖(21)、分别开设于油墨筒(1)顶部两侧的安装槽(22)、设于安装槽(22)内的安装块(23)、与安装块(23)一侧固定连接的连接块(24)、与连接块(24)固定连接的底盘(25)、设于底盘(25)顶部的第一滤网(26)、设于底盘(25)底部且位于第一滤网(26)外侧的第二滤网(27)、设于底盘(25)顶部且位于第二滤网(27)外侧的第三滤网(28)、设于底盘(25)顶部且位于第三滤网(28)外侧的第四滤网(29)以及用于快速的对底盘(25)进行拆装的固定部件,所述安装块(23)与安装槽(2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筒盖(21)与油墨筒(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件包括与其中一个连接块(24)底部固定连接的锁定板(30)、开设于油墨筒(1)一侧的贯穿口(31)、设于贯穿口(31)内的滑板(32)、与滑板(32)一侧固定连接的移动板(33)、与移动板(33)一侧固定连接的插杆(34)、开设于锁定板(30)一侧的插槽(35)以及用于插杆(34)复位的复位部件,所述插杆(34)与插槽(35)滑动连接,所述滑板(32)与贯穿口(31)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机油墨过滤除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部件包括与滑板(32)一侧固定连接的推杆(36)、与推杆(36)一端固定连接的推板(37)以及套设于推杆(36)外侧的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中敏谢利辉
申请(专利权)人:鹤壁市中洲彩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