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型逆变器
,尤其涉及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微型逆变器能够实现组件级的太阳能控制系统MPPT,使得每个直流源之间的发电互不影响,没有组件串接的短板效应,不会出现部分遮挡及朝向不一致不会影响到整串组件的发电量,而且能够实现组件级的运维,将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0003]现有的微型逆变器供电时,需要通过外接的隔离电源分别为原边功率模块和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由于直接进行供电的电压较大,从而影响微型逆变器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微型逆变器及供电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示出了一种微型逆变器,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
[0007]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直流源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所述原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
[0008]所述原边功率模块与所述功率变压器连接,所述功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与所述副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直流源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与所述原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所述原边功率模块与所述功率变压器连接,所述功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与所述副边功率模块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均为非隔离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二辅助电源与电网连接,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所述电网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所述电压调节电路与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连接;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将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和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连接;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对所述电压进行调整,得到第二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所述副边非隔离降压电路将所述第二调节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一二极管,和第一开关;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串联,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连接,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第三电容并联,所述第一二极管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中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一开关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中还设置有电容均压电路;所述电容均压电路与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连接;
所述电容均压电路用于平衡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的电压。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和比较器;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串联,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的连接处与所述比较器的同向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并联;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并联,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基极,以及所述比较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与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并联,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之间,另一端和所述比较器的反向输入端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电容和所述第二电容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第三开关,第四电容,第五电容,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串联,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串联,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三开关与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串联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关和所述第三开关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二极管和第三二极管之间。10.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包括:第四开关,第五开关,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六二极管,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五开关串联,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串联,所述第五二极管和所述第七电容串联,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串联;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与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并联;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与所述第八电容并联;所述第六电容和所述第五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四开关和第五开关之间,所述第七电容与所述第七二极管和第八二极管的连接处连接;所述第四开关与所述第五开关串联的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一端设置在第六电容和所述第四二极管之间,另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五二极管和所述第七电容之间。11.一种供电方法,其特征在于,适用于权利要求1
‑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微型逆变器,所述微型逆变器包括原边功率模块,功率变压器,副边功率模块,第一辅助电源,和第二辅助电源;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一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原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所述第二辅助电源在接收到经过所述原边功率模块和所述功率变压器处理后输出的电压时,基于所述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利用所述第二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为所述副边功率模块的负载供电。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包括:电压调节电路和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所述第一辅助电源将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进行降压处理,得到第一
辅助电源的输出电压,包括:所述电压调节电路将所述直流源的输出电压调节至第一调节电压,并将所述第一调节电压输出至所述原边非隔离降压电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鹏,刘伟超,张润发,朱万平,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