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3427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器,包括控制电路板、散热件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所述散热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爬电距离;所述散热件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为金属材料制成。为金属材料制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逆变器


[0001]本申请涉及电子电器
,具体涉及一种逆变器。

技术介绍

[0002]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的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器设备,例如空调电控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现有的逆变器中,多采用强制风冷和热辐射组合的方式散热,其中热辐射受到导热距离的制约,散热效率较低,影响电子器件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器,可以解决现有逆变器散热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控制电路板、散热件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所述散热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0005]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0006]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爬电距离;
[0007]所述散热件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
[000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板背向所述第二板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板背向所述第一板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0009]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和所述第一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接触;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接触。
[0010]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壁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所述散热件通过导热层与所述壳体接触;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001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两个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两个所述第三侧壁沿着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
[0012]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二散热槽,所述第三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三散热槽。
[001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数个凸起,所述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连接处,或者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的连接处。
[0014]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所述上壳包括第一卡持部和第一限位部;在所述上壳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卡持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设置于所
述上壳的两端;
[0015]所述下壳包括第二卡持部和第二限位部;在所述下壳的宽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卡持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对设置于所述下壳的两端;
[0016]所述上壳能够与所述下壳卡接,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持,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持。
[001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关于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轴线旋转对称。
[001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件还包括数个散热片,所述散热片连接于所述本体;
[0019]所述本体还包括两个外表面,两个所述外表面沿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所述外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
[0020]所述散热片凸设于所述外表面,设于一个所述外表面的多个所述散热片沿着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002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包括两个散热面,两个所述散热面沿着所述散热片的厚度方向相背设置;
[0022]所述散热片设有数个凸棱,所述凸棱凸设于所述散热面,设于一个所述散热面的多个所述凸棱沿着所述散热片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
[002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逆变器还包括输入组件和输出组件;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设于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和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贯通;所述输入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输出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开口。
[0024]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电路板通过散热件固定连接于壳体,即使得控制电路板上电子器件的热量能够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直接传递至壳体进行散热,大大提高了逆变器的散热效率,又消除了散热件因自重对控制电路板的压力影响,延长了控制电路板的使用寿命,还在保证逆变器紧凑装配的前提下预留了足够的爬电距离D,保障了逆变器的用电安全。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从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所示的逆变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图2所示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为图3所示的壳体的分解结构图;
[0030]图5为图2所示的控制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为图2所示的散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7为图1所示逆变器的剖面结构图;
[0033]图8为图7所示逆变器M区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5]请一同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逆变器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36]为方便描述,定义图1所示逆变器100的宽度方向为X轴方向,逆变器100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逆变器100的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两两相互垂直。本申请实施例描述所提及的“上”、“下”等方位用词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所示方位进行的描述,以朝向Z轴正方向为“上”,以朝向Z轴负方向为“下”,其并不形成对逆变器100于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限定。
[0037]逆变器100包括壳体10、控制电路板20、散热件30、输入组件40以及输出组件50。散热件30安装控制电路板20的一侧并固定,散热件30与控制电路板20安装于壳体10内,壳体10与散热件30远离控制电路板20的一端固定连接,输入组件40和输出组件50分别安装于壳体10相对设置的两端开口处。
[0038]请一并参阅图3,图3为图2所示的壳体10的结构示意图。
[0039]壳体10为矩形的中空体。壳体10由金属材料制成,以提高结构强度和散热效率。壳体10设有第一开口A、第二开口B和容纳腔C。第一开口A和第二开口B分别设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的两端部。第一开口A、容纳腔C和第二开口B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上贯通。第一开口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电路板、散热件和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容纳腔,所述控制电路板和所述散热件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散热件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侧壁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控制电路板的表面接触且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具有爬电距离;所述散热件为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壳体为金属材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件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呈夹角连接,所述第一板背向所述第二板的端面为第一端面,所述第二板背向所述第一板的端面为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内壁面,所述第一内壁面和所述第一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接触;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端面沿着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相对设置且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壁面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设置有导热层,所述散热件通过导热层与所述壳体接触;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设置有绝缘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两个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两个所述第三侧壁沿着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一散热槽,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二散热槽,所述第三侧壁的外壁面设有第三散热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数个凸起,所述凸起凸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海军胡志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安培时代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