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滑翔的三体滑翔机及其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滑翔机,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下滑翔的三体滑翔机及其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所涉及的水下机器人多为全驱,要达到六自由度一般至少需要5
‑
8个推进器为水下机器人提供动力,由于多个推进器同时工作时所需功率较大,这使得水下机器人需要较大的封闭空间来放置储能设备,同时对电池的选取也带来挑战。其次,目前市面上的欠驱动水下滑翔机器人(underwater glider,UG)多为简易的单鱼雷状形状,通过依靠自身重力与浮力平衡关系推进的带翼无人水下航行器,其大多本身未采用螺旋桨等做为主要驱动装置。
[0003]目前,水下滑翔机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海洋研究和海洋环境监测,根据外形的结构形式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3类:常规鱼雷型、带螺旋桨的混合推进型以及翼身融合(飞翼)构型。然而,目前关于三体水下滑翔机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设计研发一种水下滑翔的三体滑翔机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水下滑翔的三体滑翔机。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水下滑翔的三体滑翔机,包括艇体、滑翔系统、浮态调节系统及控制系统;所述艇体包括相平行的两下部艇体和一上部艇体,所述下部艇体由艏段、中段和艉段光顺过渡构成,所述上部艇体也由艏中艉三段光顺过渡构成。
[0007]所述滑翔系统包括连接两所述下部艇体的一对水平翼以及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滑翔的三体滑翔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艇体(1)、滑翔系统(2)、浮态调节系统(3)、控制系统(4);所述艇体(1)包括相平行的两下部艇体(1
‑
1)和一上部艇体(1
‑
2),所述下部艇体(1
‑
1)由艏段(1
‑
3)、中段(1
‑
4)和艉段(1
‑
5)光顺过渡构成,所述上部艇体(1
‑
2)也由艏中艉三段光顺过渡构成;所述滑翔系统(2)包括连接两所述下部艇体(1
‑
1)的一对水平翼(2
‑
1)以及连接所述下部艇体(1
‑
1)和所述上部艇体(1
‑
2)的两对斜向水翼(2
‑
2),所述水平翼(2
‑
1)为转动翼,所述斜向水翼(2
‑
2)为固定翼;所述浮态调节系统(3)包括位于所述上部艇体(1
‑
2)艏部的压载水舱(3
‑
2)、位于所述上部艇体(1
‑
2)前部的高压气瓶(3
‑
1)以及连接所述压载水舱(3
‑
2)和所述高压气瓶(3
‑
1)的电磁阀(3
‑
3)和管道(3
‑
4),所述压载水舱(3
‑
2)上设有进排水口(3
‑
5)和排气孔(3
‑
6),所述进排水口(3
‑
5)设有进排水阀,所述排气孔(3
‑
6)设有排气阀;所述高压气瓶(3
‑
1)向所述压载水舱(3
‑
2)通高压气体,将所述压载水舱(3
‑
2)中的水挤出从而改变三体滑翔机的浮力,同时配合控制所述水平翼(2
‑
1),使三体滑翔机达到上浮滑翔和下潜滑翔的状态;所述控制系统(4)包括位于所述下部艇体(1
‑
1)艉部的一对推进器(4
‑
1)、用来控制所述水平翼(2
‑
1)转动的步进电机(4
‑
6)、控制器(4
‑
7)、能源舱(4
‑
8)、声波测距仪(4
‑
9)、摄像头(4
‑
10)、电池(4
‑
11)和照明灯(4
‑
12),所述推进器(4
‑
1)包括电机(4
‑
2)、螺旋桨(4
‑
3)、传动轴(4
‑
4)和联轴器(4
‑
5),所述电机(4
‑
2)通过所述联轴器(4
‑
5)和所述传动轴(4
‑
4)与所述螺旋桨(4
‑
3)传动连接,所述电池(4
‑
11)为整个控制系统供电,所述控制器(4
‑
7)接收所述声波测距仪(4
‑
9)和所述摄像头(4
‑
10)的信号并控制所述电机(4
‑
2)和所述步进电机(4
‑
6),所述电池(4
‑
11)放置在所述能源舱(4
‑
8)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滑翔的三体滑翔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艇体(1)横剖面中所述下部艇体(1
‑
1)和所述上部艇体(1
‑
2)的剖面中心点连线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两所述下部艇体(1
‑
1)剖面中心点连线为底边,所述上部艇体(1
‑
2)剖面中心点分别与两所述下部艇体(1
‑
1)剖面中心点连线为腰,该等腰三角形顶角110
°
~16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滑翔的三体滑翔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艇体(1)最大长度等于1.2~30米,设计航速为1~3节,最大宽度为最大长度的0.35~0.5倍,最大高度为最大长度的0.2~0.3倍,两所述下部艇体(1
‑
1)长度等于所述艇体(1)最大长度的0.80~0.85倍,所述下部艇体(1
‑
1)横剖面最大宽度等于所述下部艇体(1
‑
1)长度的1/11~1/5,所述上部艇体(1
‑
2)长度等于所述艇体(1)最大长度的0.68~0.78倍,所述上部艇体(1
‑
2)横剖面最大宽度等于所述上部艇体(1
‑
1)长度的1/10~1/5,所述下部艇体(1
‑
1)由艏段(1
‑
3)、中段(1
‑
4)和艉段(1
‑
5)光顺过渡构成,所述艏段(1
‑
3)为半个椭球或偏扁椭球体或者半个近似椭球或近似偏扁椭球体,所述中段(1
‑
4)为圆柱或椭圆柱或者近似圆柱或近似椭圆柱,所述艉段(1
‑
5)为圆锥或椭圆锥或者近似圆锥或近似椭圆锥,在所述艇体(1)横剖面中所述下部艇体(1
‑
1)和所述上部艇体(1
‑
2)的剖面中心点连线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两所述下部艇体(1
‑
1)剖面中心点连线为底边,所述上部艇体(1
‑
2)剖面中心点分别与两所述下部艇体(1
‑
1)剖面中心点连线为腰,艏艉各一个所述水平翼(2
‑
1)沿该等腰三角形底边布置,弦线与所述艇体(1)水线面基本平行,艏艉各一对所述斜向水翼(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广恩,李帅,刘桐,戚学嘉,杨松林,黄添悦,杨子力,高海洋,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