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储能的柔性互联装置控制方法、系统和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配电网柔性互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储能的柔性互联装置控制方法和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光伏、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新型配电网由若干馈线组成,馈线间由柔性互联装置连接,因此需要对馈线间的功率流动进行控制。
[0003]针对配电网供电容量(供电半径)不足,需要扩大供电容量。高端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需求不断提高,配电网内分布式资源显著不确定性特点需提升源网荷储可控资源运行调度水平等问题。为了实现多端口间柔性互联,在时间及空间上最大限度挖掘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的调节潜力,扩大配电系统的调节范围,在其内部集成储能装置,可较好的平抑新能源波动,现有的技术方案未能实时监控储能系统状态并对其进行能量管理,并根据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内部储能系统状态调节输出柔性互联端口参与配电网调频的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储能的柔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储能的柔性互联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于储能系统的输入/输出有功功率和储能系统的容量确定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基于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设置储能运行区间,通过储能运行区间调节各端口变流器的最大功率;基于最大功率和最大功率对应的储能运行区间调整各端口变流器和储能系统的控制参数和运行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储能的柔性互联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的确定,包括以下步骤:将储能系统的额定功率P
max
设置为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各端口变流器额定容量中的最大值,将该端口变流器以额定功率运行T时长下需要提供的能量作为储能系统的容量V
ES
,储能系统的SOC采用式3所示的直接功率法计算;其中,C
b
为蓄电池组容量;u
b
为蓄电池组输出端电压;S为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即SOC值,储能系统的初始SOC值S
t=0
可由蓄电池组端电压估算得到;P
ess
为储能系统的输入/输出有功功率测量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储能的柔性互联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设置储能运行区间,通过储能运行区间调节各端口变流器的最大功率,包括以下步骤:第一个区间:SOC∈[0,10%],需对蓄电池端口进行恒压充电,限制最大储能输入功率为P
max
;第二个区间:SOC∈[10%,30%],限制最大储能输出功率为aP
max
,a∈[0,1];第三个区间:SOC∈[30%,70%],限制最大储能输入/输出功率为P
max
;第四个区间:SOC∈[70%,90%],限制最大储能输入功率为aP
max
;第五个区间:SOC∈[90%,100%],需对蓄电池进行放电,限制最大储能输出功率为P
max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成储能的柔性互联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最大功率和最大功率对应的储能运行区间调整各端口变流器和储能系统的控制参数和运行模式,包括以下步骤:第一个区间内,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没有剩余能量为各端口变流器提供一次调频的容量,此时各端口变流器下垂控制切换到定功率控制,且满足:P
n1
+P
n2
+P
n3
≥0
ꢀꢀꢀꢀ
(4)定功率控制模式下,各端口变流器额定功率P
ni
减去测量计算得出的各端口变流器输出有功功率P
i
作为电流内环d轴参考输入值,且将Q
ni
设为0;SPWM调制波生成模块所需的相位角信息由并网点三相电压U
a
,U
b
,U
c
经过锁相环得到;第二个区间内,当储能系统P
ess
>0时,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的调频容量限制在aP
max
;第四个区间内,当储能系统P
ess
<0时,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的调频容量限制在aP
max
;此时要求满足式5:
其中Δf
max
为与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相连配电网的允许最大频率偏差量;第三个区间内,多端口柔性互联装置的调频容量限制在P
max
;或者在第二个区间P
ess
<0或第四个区间内P
ess
>0时,此时要求满足式6:第五个区间内,调节各多端口变流器输出有功功率参考值P
n
,此时要求满足式7:P1+P2+P3<0
ꢀꢀꢀꢀ
(7)。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成储能的柔性互联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储能系统的荷电状态前,各端口变流器采用下垂控制接入交流母线参与电压频率调节;柔性互联设备内的蓄电池通过双向buck
‑
boost变换器接入公共直流母线维持功率/电压平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成储能的柔性互联装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端口变流器采用下垂控制接入交流母...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