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贵文专利>正文

一种供电动汽车公路行驶充电的路面电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4402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供电动汽车公路行驶充电的路面电缆装置,包括路面电缆模块和紧固件,所述路面电缆模块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于公路的路面上;所述路面电缆模块包括一绝缘本体、一正主导线、一负主导线和多个导通控制单元;所述正主导线和所述负主导线一左一右地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内并与所述绝缘本体同长;且电连接所述公路配电系统单元的所述输电控制中心;各导通控制单元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均匀排列并浇铸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所述导通模块在感应到电动汽车的驶过信号后,产生控制信号控制正极侧和负极侧导通构成受电电流回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路面铺设电缆,供电动汽车一边行驶一边充电,安全可靠,造价低,施工方便,且易维护。且易维护。且易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电动汽车公路行驶充电的路面电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供电动汽车公路行驶充电的路面电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680万辆,同比增长1倍以上。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同时却一直还存在充电难和续航里程短等问题。如充电桩数量不够,充电时间长等。其次,很多电动汽车车主担心车载电池续航不够或公路上充电不方便,一般不敢上高速公路行驶。因而全国现有16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对电动汽车来说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影响新能源车对碳排放的贡献。有的高速公路上虽然也设置了充电桩,因充电桩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大多数车主的需求,且较长的充电等待时间也是很多车主不接受的。目前电动汽车充电桩均为固定式不能实现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充电。如果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也能充电,就能很好解决现有新能源车用户的诸多痛点,相关问题均可迎刃而解。从目前技术发展情况来看,给行驶中的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主要有无线和有线两种。
[0003]在无线充电方面,日本建筑集团Obayashi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电装已经开始测试专为电动汽车而设计的无线充电道路路面,其目标是在2025年时实现该技术,无线电源可以消除车辆对大体积电池的需求,并延长电动车的行驶里程。该技术使用了磁场感应技术,路面下线圈的电力与电动汽车内部的线圈相互作用产生电流。Obayashi的纤维强化混凝土提高了路面的耐久性。在道路下方安装线圈将导致电力传输有所损失。而且这种路面的铺设成本比传统路面更高。除了日本目前已有很多国家都在研究无线充电公路,包括我们中国。但至今尚不成熟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量产上市。
[0004]在有线充电方面,主要是通过架空接触网受电的无轨电车。由于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基本上已经快淘汰了。相似新技术还有在站点内快充的新型超级电容公交车。其它的同类技术大都在研究和开发阶段。
[0005]经研究,根据现有的道路条件给行驶中的电动汽车充电,必须要满足如下一些条件,否则很难得到推广和实施。一﹑安全性,必须满足带电体和受电过程在各种天气下不能发生触电、漏电安全事故。二﹑成本性,铺设的受电电缆结构简单可靠、施工方便、造价低且车载受电装置结构小巧,安装方便,美观。三﹑可靠性、主要是汽车从公路充电设施的受电过程必须要稳定可靠。四﹑操作方便性,受电过程人为操作简单方便,能实现自动化受电。五﹑充电设施充电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易维护。六、公路充电设施不能影响人们的视觉美观。现今也有很多的相关专利技术,但均难以满足相关要求,因此推广起来很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供电动汽车公路行驶充电的路面电缆装置,通过在路面铺设电缆,供电动汽车一边行驶一边充电,安全可靠,造价低,施工
方便,且易维护。
[0007]为达到前述专利技术之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供电动汽车公路行驶充电的路面电缆装置,包括路面电缆模块和紧固件,所述路面电缆模块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于公路的路面上;
[0008]所述路面电缆模块包括一绝缘本体、一正主导线、一负主导线和多个导通控制单元;
[0009]所述绝缘本体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于公路的路面上,且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受电镂空区;
[0010]所述正主导线和所述负主导线一左一右地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内并与所述绝缘本体同长;且电连接所述公路配电系统单元的所述输电控制中心;
[0011]各导通控制单元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均匀排列并浇铸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任一所述导通控制单元包括一导通模块、一正导通电极和一负导通电极;
[0012]所述正导通电极和负导通电极均设在所述受电镂空区内以露出所述绝缘本体;
[0013]所述导通模块具有四个管脚,分别紧固性地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正导通电极、所述正主导线、所述负导通电极和所述负主导线,使所述正导通电极和所述正主导线形成正极侧,使所述负导通电极和所述负主导线形成负极侧;所述导通模块在感应到电动汽车的驶过信号后,产生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正极侧和所述负极侧导通构成受电电流回路。
[0014]进一步的,所述导通模块进一步包括两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1和IGBT2,NPN型三极管Q1,PNP型三极管Q2,一高压直流降压电源模块,一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一个感应开关,一个上电开关,限流电阻R2、R4、R6,分压电阻R1、R5、R7以及上拉保持电阻R3;
[0015]所述IGBT1和IGBT2的集电极c和发射极e形成所述四个管脚,且所述IGBT1用于导通所述正极侧,所述IGBT2用于导通所述负极侧;
[0016]所述IGBT1的栅极G分别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4连接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子V
+
,并通过所述分压电阻R5连接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子V

,且所述分压电阻R5还连接所述IGBT1的发射极e;
[0017]所述IGBT2的栅极G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6连接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子V
+
,并通过所述分压电阻R7连接所述IGBT2的发射极e;
[0018]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子V

接负主导线;
[0019]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b极通过限流电阻R2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出端,e极接负主导线并通过所述分压电阻R1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出端,c极则通过所述上拉保持电阻R3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入端;
[0020]所述PNP型三极管Q2的b极通过所述上拉保持电阻R3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入端,e极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入端,c极则连接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子V
+

[0021]所述高压直流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Vin
+
和Vin

分别连接所述正主导线和所述负主导线;且输出端V0‑
也连接所述负主导线;
[0022]所述上电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入端,另一端连接所述高压直流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子vin
+
,当路上没有车辆通行时自动关闭电源以节省电能,有车辆通行时自动唤醒并上电工作;
[0023]所述感应开关感应电动汽车的驶过信号后,闭合或形成触发信号控制所述正极侧
和所述负极侧导通构成受电电流回路。
[0024]进一步的,所述感应开关为接近开关,采用磁感应开关、霍尔感应开关,光电感应开关、红外感应开关、电感式开关、电容式感应开关、金属感应式开关、物体式感应开关、电流感应开关、电场感应开关、电磁场感应开关、声控感应开关、震动感应开关、无线数字通讯信号接收感应开关、有线模拟通讯信号接收感应开关或机械式触碰开关的任一种。
[0025]进一步的,所述路面电缆模块内部还设置有电加热器。
[0026]进一步的,所述路面电缆模块中预埋信号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电动汽车公路行驶充电的路面电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电缆模块和紧固件,所述路面电缆模块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于公路的路面上;所述路面电缆模块包括一绝缘本体、一正主导线、一负主导线和多个导通控制单元;所述绝缘本体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于公路的路面上,且所述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间隔布置的多个受电镂空区;所述正主导线和所述负主导线一左一右地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内并与所述绝缘本体同长;且电连接所述公路配电系统单元的所述输电控制中心;各导通控制单元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均匀排列并浇铸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且任一所述导通控制单元包括一导通模块、一正导通电极和一负导通电极;所述正导通电极和负导通电极均设在所述受电镂空区内以露出所述绝缘本体;所述导通模块具有四个管脚,分别紧固性地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正导通电极、所述正主导线、所述负导通电极和所述负主导线,使所述正导通电极和所述正主导线形成正极侧,使所述负导通电极和所述负主导线形成负极侧;所述导通模块在感应到电动汽车的驶过信号后,产生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正极侧和所述负极侧导通构成受电电流回路。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供电动汽车公路行驶充电的路面电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模块进一步包括两个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1和IGBT2,NPN型三极管Q1,PNP型三极管Q2,一高压直流降压电源模块,一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一个感应开关,一个上电开关,限流电阻R2、R4、R6,分压电阻R1、R5、R7以及上拉保持电阻R3;所述IGBT1和IGBT2的集电极c和发射极e形成所述四个管脚,且所述IGBT1用于导通所述正极侧,所述IGBT2用于导通所述负极侧;所述IGBT1的栅极G分别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4连接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子V
+
,并通过所述分压电阻R5连接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出端子V

,且所述分压电阻R5还连接所述IGBT1的发射极e;所述IGBT2的栅极G通过所述限流电阻R6连接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子V
+
,并通过所述分压电阻R7连接所述IGBT2的发射极e;所述小功率隔离电源模块的输入端子V

接负主导线;所述NPN型三极管Q1的b极通过限流电阻R2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出端,e极接负主导线并通过所述分压电阻R1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出端,c极则通过所述上拉保持电阻R3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入端;所述PNP型三极管Q2的b极通过所述上拉保持电阻R3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入端,e极连接所述感应开关的输入端,c极则连接所述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贵文刘海斌
申请(专利权)人:刘贵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