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纤装置和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4311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积纤装置和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积纤装置(1)将吸引区域(S)在流动方向(MD)上划分为2个区域(S1)、(S2),在该区域(S1)中,利用固定筒(2)的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23)的控制体开口部(26)和旋转筒(3)的开口部封闭部件(30),降低在聚集用凹部(40)的流动方向(MD)上排列的多个积纤区域(41)的一部分(41A)、(41B)的抽真空气流的流量。而且在区域(S1)中对相互重叠的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23)与开口部封闭部件(30)的间隔距离进行调节,或者调节开口部封闭部件(30)的宽度与在区域(S1)中与其重叠的控制体开口部(26)的宽度的关系。关系。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积纤装置和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克重局部不同的吸收体的制造技术。

技术介绍

[0002]作为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吸收体,公知有木浆等纤维材料的克重局部不同、具有该克重相对多的高克重部和该克重相对少的低克重部的偏倚(不均匀)吸收体。作为偏倚吸收体的典型例子,公知有在与吸收性物品的穿戴者的前后方向对应的方向(纵向)的中央部,与周边部相比纤维材料的克重较大的部分(所谓的中高部)的吸收体。这样的偏倚吸收体,体液吸收性(亲水性)的纤维材料偏倚于要求高液体吸收性的部分,并且除此以外的其它部分抑制纤维材料的克重而厚度较薄,因此液体吸收性和穿戴感两者均良好。
[0003]另外,作为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公知有一种积纤装置,其包括固定筒和在外周部具有聚集用凹部的旋转筒,构成为将承载于通过从该固定筒侧的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抽真空气流)而被输送的纤维材料,积纤在该聚集用凹部内(专利文献1~4)。
[0004]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积纤装置,其将配置在旋转筒的内侧的吸引腔室用沿着流动方向的截面划分为多个吸引腔室,并且在该多个吸引腔室独立地设置有吸引机构。依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积纤装置,能够使吸收体的厚度在宽度方向上均匀化、能够使吸收体的克重局部变化、能够使在吸收体形成蓬松部。专利文献1记载的积纤装置,在吸收体制造时的流动方向上不能控制吸收体的克重。
[0005]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积纤装置,其包括芯袋和与该芯袋可动作地相关联的空气分配歧管。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积纤装置,由于装置结构比较复杂,因此担心制造成本飙升、设备故障等。
[0006]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积纤装置,其在旋转筒的多孔性部件的内表面侧,在旋转筒的旋转方向上配置有调节抽真空气流的风量和流动的调节体的配置区域和非配置区域,另外,在固定筒的外周部,在该旋转方向上依次配置有能够局部地进行吸引的选择性吸引区域、和能够整面地进行吸引的整面的吸引区域。依据专利文献3记载的积纤装置,能够以比较简单的构造稳定地制造偏倚吸收体。
[0007]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一种积纤装置,其具有将纤维材料以飞散状态向旋转筒的外周面供给的管道,以将从旋转筒的聚集用凹部溢出的纤维材料的过剩部分,用配置在该管道内的刮辊刮取,将所刮取的纤维材料再积纤在聚集用凹部中的方式构成。依据专利文献4记载的积纤装置,能够稳定地制造偏倚吸收体。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

272782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11270号说明书
[0012]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

59287号公报
[0013]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8

116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4]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积纤装置,其具有固定筒和旋转筒,所述旋转筒设置成能够绕该固定筒的外周部旋转,在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部具有用于将纤维材料积纤的聚集用凹部,一边使该旋转筒旋转而将该聚集用凹部在沿着筒周方向的输送方向上输送,一边使随着通过从该固定筒侧的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被输送的纤维材料在筒周方向的规定的吸引区域中积纤在该聚集用凹部的底面上,制造在该输送方向上具有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的积纤体。
[0015]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聚集用凹部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积纤体的所述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对应的多个积纤区域,该多个积纤区域包括第一积纤区域和形成与该第一积纤区域相比高克重的部分的第二积纤区域。
[0016]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吸引区域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从所述固定筒侧的吸引能够局部地进行的第一吸引区域和该吸引能够整面地进行的第二吸引区域。
[0017]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配置有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的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和与所述第二吸引区域对应的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
[0018]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由局部设置有开口部的非通气性部件形成,所述空气流仅通过该开口部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
[0019]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不包含非通气性部件,所述空气流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该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整个区域。
[0020]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所述旋转筒的与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的相对部分,配置有与所述第一积纤区域对应的非通气性的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和与所述第二积纤区域对应的非通气性的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
[0021]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所述聚集用凹部的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的输送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能够降低所述第一积纤区域和所述第二积纤区域的所述空气流的流量。
[0022]后述的本专利技术(第二专利技术)也能够具有以上的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结构。
[0023]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与该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G1。
[0024]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在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与该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G2。
[0025]本专利技术(第一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间隔距离G1<所述间
隔距离G2的大小关系成立。
[0026]本专利技术(第二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相比,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长,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该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该开口部的状态下,该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在该开口部遍及该输送正交方向的全长地延伸。
[0027]本专利技术(第二专利技术)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相比,所述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短,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该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该开口部的状态下,在该开口部的该输送正交方向的一部分存在没有被该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覆盖的部分。
[0028]本专利技术(第三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使用积纤装置,制造在一个方向上具有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的吸收体。
[0029]在本专利技术(第三专利技术)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所述积纤装置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积纤装置,其具有固定筒和旋转筒,所述旋转筒设置成能够绕该固定筒的外周部旋转,在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部具有用于将纤维材料积纤的聚集用凹部,一边使该旋转筒旋转而将该聚集用凹部在沿着筒周方向的输送方向上输送,一边使随着通过从该固定筒侧的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被输送的纤维材料在筒周方向的规定的吸引区域中积纤在该聚集用凹部的底面上,制造在该输送方向上具有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的积纤体,所述积纤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聚集用凹部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积纤体的所述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对应的多个积纤区域,该多个积纤区域包括第一积纤区域和形成与该第一积纤区域相比高克重的部分的第二积纤区域,所述吸引区域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从所述固定筒侧的吸引能够局部地进行的第一吸引区域和该吸引能够整面地进行的第二吸引区域,在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配置有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的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和与所述第二吸引区域对应的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由局部设置有开口部的非通气性部件形成,所述空气流仅通过该开口部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所述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不包含非通气性部件,所述空气流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该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整个区域,在所述旋转筒的与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的相对部分,配置有与所述第一积纤区域对应的非通气性的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和与所述第二积纤区域对应的非通气性的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在所述聚集用凹部的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的输送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能够降低所述第一积纤区域和所述第二积纤区域的所述空气流的流量,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与该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G1,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在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与该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G2,并且,所述间隔距离G1<所述间隔距离G2的大小关系成立。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距离G1和所述间隔距离G2分别大于0mm且为3mm以下。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的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与该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的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该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为10%以上且90%以下,相对于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的所述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与该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的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该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为10%以上且90%以下。
4.一种积纤装置,其具有固定筒和旋转筒,所述旋转筒设置成能够绕该固定筒的外周部旋转,在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部具有用于将纤维材料积纤的聚集用凹部,一边使该旋转筒旋转而将该聚集用凹部在沿着筒周方向的输送方向上输送,一边使随着通过从该固定筒侧的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被输送的纤维材料在筒周方向的规定的吸引区域中积纤在该聚集用凹部的底面上,制造在该输送方向上具有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的积纤体,所述积纤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聚集用凹部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积纤体的所述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对应的多个积纤区域,该多个积纤区域包括第一积纤区域和形成与该第一积纤区域相比高克重的部分的第二积纤区域,所述吸引区域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从所述固定筒侧的吸引能够局部地进行的第一吸引区域和该吸引能够整面地进行的第二吸引区域,在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配置有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的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和与所述第二吸引区域对应的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由局部地设置有开口部的非通气性部件形成,所述空气流仅通过该开口部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所述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不包含非通气性部件,所述空气流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该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整个区域,在所述旋转筒的与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的相对部分,配置有与所述第一积纤区域对应的非通气性的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和与所述第二积纤区域对应的非通气性的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在所述聚集用凹部的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的输送过程中,通过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能够降低所述第一积纤区域和所述第二积纤区域的所述空气流的流量,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相比,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长,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该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该开口部的状态下,该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在该开口部遍及该输送正交方向的全长地延伸,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相比,所述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短,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该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该开口部的状态下,在该开口部的该输送正交方向的一部分存在没有被该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覆盖的部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的所述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相对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该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为110%以上且1000%以下。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的所述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相对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该输送正交方向的长度为50%以上且小于100%。7.如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在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
的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与该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隔开大于0mm且为3mm以下的距离,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在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与该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隔开大于0mm且为3mm以下的距离。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面积相对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面积的比例为5%以上且80%以下。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筒包括:与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相对配置的筒主体;和配置成与该筒主体相比远离该固定筒的外层部,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分别在该筒主体中配置在从所述外层部向该筒主体侧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部包括:形成所述聚集用凹部的底面的、由具有所述空气流能够通过的多个吸引孔的通气性部件形成的凹部底面形成板;和作为用于在所述积纤体形成槽状凹部的部件的凹部划分板。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部包括吸引调节板,该吸引调节板是用于调节所述聚集用凹部中的所述空气流的流量的部件。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集用凹部除了具有所述第一积纤区域和所述第二积纤区域以外,还具有吸引不受限制的吸引非限制区域。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非限制区域不具有所述第一开口部封闭部件和所述第二开口部封闭部件。14.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使用积纤装置,制造在一个方向上具有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积纤装置具有固定筒和旋转筒,所述旋转筒设置成能够绕该固定筒的外周部旋转,在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部具有用于将纤维材料积纤的聚集用凹部,一边使该旋转筒旋转而将该聚集用凹部在沿着筒周方向的输送方向上输送,一边使随着通过从该固定筒侧的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被输送的纤维材料在筒周方向的规定的吸引区域中积纤在该聚集用凹部的底面上,所述聚集用凹部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对应的多个积纤区域,所述吸引区域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从所述固定筒侧的吸引能够局部地进行的第一吸引区域和该吸引能够整面地进行的第二吸引区域,在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配置有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的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和与所述第二吸引区域对应的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由局部地设置有开口部的非通气性部件形成,所述空气流仅
通过该开口部能够在厚度方向上通过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所述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不包含非通气性部件,所述空气流在厚度方向上能够通过该第二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整个区域,在所述旋转筒的与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的相对部分,与所述聚集用凹部的所述多个积纤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对应地、在筒周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非通气性的开口部封闭部件,在所述聚集用凹部的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的输送过程中,通过所述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降低该聚集用凹部中的与该开口部封闭部件对应的所述积纤区域的所述空气流的流量,在筒周方向上排列的所述多个开口部封闭部件分别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相对于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并且,在筒周方向上排列的所述多个开口部封闭部件中,所述间隔距离彼此不同,以该间隔距离从筒周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去逐渐变化的方式配置该多个开口部封闭部件,具有一边使所述旋转筒绕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旋转,一边将纤维材料以飞散状态向该旋转筒的外周部供给,使该纤维材料在所述吸引区域中积纤于所述聚集用凹部的积纤工序,所述积纤工序中,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与所述多个开口部封闭部件对应的所述多个积纤区域中,所述间隔距离越长的积纤区域中的所述空气流的流量越大。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中在筒轴方向上排列设置有多个所述开口部,并且在所述旋转筒的与所述固定筒的外周部的相对部分,在筒轴方向上排列配置有多个所述开口部封闭部件,在所述聚集用凹部的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的输送过程中,在筒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开口部封闭部件重叠于在筒轴方向上排列的多个该开口部,在筒轴方向上排列的所述多个开口部封闭部件,分别在所述第一吸引区域中重叠于所述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的所述开口部的状态下,相对于该第一吸引区域对应部隔开规定的间隔距离,并且,在筒轴方向上排列的所述多个开口部封闭部件中,所述间隔距离彼此不同,以该间隔距离从筒轴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去逐渐变化的方式配置该多个开口部封闭部件。16.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使用积纤装置,制造在一个方向上具有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部分的吸收体,所述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积纤装置具有固定筒和旋转筒,所述旋转筒设置成能够绕该固定筒的外周部旋转,在所述旋转筒的外周部具有用于将纤维材料积纤的聚集用凹部,一边使该旋转筒旋转而将该聚集用凹部在沿着筒周方向的输送方向上输送,一边使随着通过从该固定筒侧的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被输送的纤维材料在筒周方向的规定的吸引区域中积纤在该聚集用凹部的底面上,所述聚集用凹部在筒周方向上具有与所述吸收体的所述克重彼此不同的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仁茂木知之加藤优喜冈田健佑
申请(专利权)人:花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