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N-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4298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属于新能源渗透率评估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并网是当前关注的热点,在西北、西南等地区拥有丰富的风力、光伏等资源,近年来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新能源资源分布不均,需要通过电网进行大容量、长距离的输送,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稳定安全性问题。有效评估大规模新能源消纳能力是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的有效途径。新能源渗透率是限制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抗扰动性能的重要界限,为了提高风光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准确评估系统可承载的新能源极限规模对于判断新能源发展的规模边界和合理增速具有重要意义。
[0003]针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所呈现的明显地域性,以及新能源临界渗透率受多类稳定问题约束,本专利技术将多区域新能源进行聚合,以负载率作为指标快速搜寻最严重的N

1状态,再以新能源消纳率最大值作为优化目标,刻画N

1静态安全域,将该静态安全域映射至新能源出力的低维空间,可获取最大新能源消纳能力曲线,能够直接、快速、准确获取在N

1故障或检修状态下的最大性能源渗透率的计算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用以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并考虑N

1故障或检修状态下的最大新能源渗透率进行评估。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具体步骤为:
[0006]Step1:对新能源多区域进行聚合,将新能源分为两区域或三区域。
[0007]所述Step1具体步骤为:
[0008]Step1.1:基于K

mean聚类将多区域新能源场站进行聚类。
[0009]Step1.2:根据聚类结果,按照容量加权法,将多区域新能源场站进行聚合,等值为两区域或三区域。
[0010]所述Step1.1具体步骤为:
[0011]Step1.1.1:在待分类样本中随机选择k个样本数据作为初始凝聚点,每个凝聚点代表1类。
[0012]Step1.1.2:计算其余样本与凝聚点之间的欧式距离,将每个样本归入与它欧式距离最小的凝聚点所在的类。
[0013]Step1.1.3:所有数据归类完成后,将每一类的凝聚点更新为该类中当前数据的均值。
[0014]Step1.1.4:重复Step1.1.2,直至前后2次凝聚点不再变化,即实现了数据的分类。
[0015]Step2:对新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发生N

1故障或检修的所有情况进行潮流计算。
[0016]所述Step2中潮流计算的约束条件具体为:
[0017][0018][0019][0020][0021][0022][0023][0024]式中,V
Gk
、P
Gk
、Q
Gk
分别表示第k台发电机的机端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U
i
、I
i
、P
i
、Q
i
分别表示第i个节点的电压幅值、电流幅值、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下标min、max表示对应参量的上限、下限。
[0025]所述Step2中的约束条件,除基本约束条件外,还包括:
[0026]新能源出力约束,具体如下所示:
[0027][0028]其中,为新能源的最大出力值。
[0029]N

1断线输电线路传输功率约束,具体表示如下:
[0030][0031]其中,表示系统发生N

1后仍运行线路的传输功率,表示对应线路的最大允许传输值,正负号表示传输方向。
[0032]Step3:根据输电线路的负载率,得到系统的不平衡度,以此作为最严重N

1的选择标准并对其进行选择。
[0033]所述Step3具体步骤为:
[0034]Step3.1:定义输电线路的负载率为:
[0035][0036]其中,R
ij
表示节点i、j所相连输电线路的负载率,P
Lij
为对应线路的实际功率传输值,为基态时对应线路所能允许功率传输的最大值。
[0037]Step3.2:采用系统的不平衡度作为表征N

1下严重程度的指标,记为R,根据Step3.1求取出不同N

1情况下的各条输电线路负载率,进行求和并计算出输电线路平均负载率。继续计算出各条输电线路与平均负载率的绝对偏差,最终得到不同N

1情况下系统的不平衡度,具体如下所示:
[0038][0039]其中,L表示两节点所相连的输电线路集合,N
L
表示输电线路数量。
[0040]Step3.3:根据不同N

1情况下的系统不平衡度,最大系统不平衡度即为最严重的N

1情况,映射关系如下:
[0041][0042]其中,c表示与最大系统不平衡度相对应的最严重故障场景。
[0043]Step4:根据最严重的N

1状态,设置新能源渗透率最大值作为优化目标,实现N

1静态安全域的刻画。
[0044]所述Step4具体步骤为:
[0045]Step4.1:根据Step3在不同情况下的N

1状态下计算系统不平衡度,根据最大系统不平衡度可以确定系统最严重的N

1情况,以最严重N

1状态作为系统安全运行约束,在此基础上,设置新能源渗透率最大值作为优化目标,具体如下所示:
[0046][0047]其中,为第i个N

1静态安全域边界点所对应的新能源出力增长系数,为第i个N

1静态安全域边界点所对应的新能源功率初始值,为系统总出力,由新能源出力与传统机组出力共同构成。
[0048]Step4.2:确定新能源聚合后的初始功率与注入方向,如新能源功率沿着某方向增长,根据Step4.1中的目标函数,以及Step2中的约束条件,基于最优潮流的方法,求解获得,从而可得到新能源渗透率最大临界值;
[0049]Step4.3:更新新能源的注入方向,根据Step4.2中的方法继续求解不同新能源区域组合下的临界点,直至达到两区域或三区域的坐标边界,连接所有临界点,形成能够表征新能源最大渗透率的N

1静态安全域。
[0050]Step5:将静态安全域映射至新能源出力的低维空间,得到系统的最大消纳能力曲线,实现系统N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Step1:对新能源多区域进行聚合,将新能源分为两区域或三区域;Step2:对新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发生N

1故障或检修的所有情况进行潮流计算;Step3:根据输电线路的负载率,得到系统的不平衡度,以此作为最严重N

1的选择标准并对其进行选择;Step4:根据最严重的N

1状态,设置新能源渗透率最大值作为优化目标,实现N

1静态安全域的刻画;Step5:将静态安全域映射至新能源出力的低维空间,得到系统的最大消纳能力曲线,实现系统N

1下的满足系统运行安全约束的最大新能源渗透率的计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tep1具体步骤为:Step1.1:基于K

mean聚类将多区域新能源场站进行聚类;Step1.2:根据聚类结果,按照容量加权法,将多区域新能源场站进行聚合,等值为两区域或三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tep1.1具体步骤为:Step1.1.1:在待分类样本中随机选择k个样本数据作为初始凝聚点,每个凝聚点代表1类;Step1.1.2:计算其余样本与凝聚点之间的欧式距离,将每个样本归入与它欧式距离最小的凝聚点所在的类;Step1.1.3:所有数据归类完成后,将每一类的凝聚点更新为该类中当前数据的均值;Step1.1.4:重复Step1.1.2,直至前后2次凝聚点不再变化,即实现了数据的分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tep2中潮流计算的约束条件具体为:;;;;;;;式中,V
Gk
、P
Gk
、Q
Gk
分别表示第k台发电机的机端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U
i
、I
i
、P
i
、Q
i
分别表示第i个节点的电压幅值、电流幅值、有功功率及无功功率,下标min、max表示对应参量的上限、下限;新能源出力约束,具体如下所示:;
其中,为新能源的最大出力值;N

1断线输电线路传输功率约束,具体表示如下:;其中,表示系统发生N

1后仍运行线路的传输功率,表示对应线路的最大允许传输值,正负号表示传输方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N

1下新能源渗透率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tep3具体步骤为:Step3.1:定义输电线路的负载率为:;其中,R
ij
表示节点i、j所相连输电线路的负载率,P
Lij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束洪春何业福王广雪廖孟黎董俊韩一鸣张焦婕朱柳青陈靖时波涛李建男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