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3021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包括刺入针管、集血管、软针、输液管、连接单元、输液延长管、输液连接头和白色隔离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刺入针管来刺入人体的血管中,通过集血管来收集刺入针管刺入血管时所产生的血液,通过软针来留存在人体血管内,通过输液管来进行外部输液瓶的连接,通过连接单元来定位连接输液管和集血管之间,通过输液延长管来延长输液管,通过输液连接头来连接外部输液瓶,通过白色隔离塞在刺入针管抽出输液管内后封闭住输液管和连接单元之间,防止液体外露。防止液体外露。防止液体外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

技术介绍

[0002]动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能减少患者因反复静脉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及对打针的恐惧感,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躁情绪,便于临床用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用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少患者疼痛,因而静脉动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广泛应用。
[0003]经检索,公告号为CN 212593346 U,名称为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的专利,该专利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过使用Y接口和延长管,配合Y接口内的白色隔离塞,在动脉穿刺结束后避免血液外漏,减少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风险,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性,通过在保护罩的内部固定连接有限位扣,配合钢针芯表面的环形槽,拔出钢针芯时保护罩扣合连接在钢针芯的针头处,避免医务人员在使用时被刺伤,提高医护人员使用的方便性,通过在Y接口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飞翼,方便对留置针进行垫衬,避免留置针长时间压迫患者的皮肤,配合飞翼底部的棉垫,提高飞翼的透气性,从而改善留置针使用的舒适性。
[0004]但是目前的钢针芯与软针之间没有定位装置,在刺入或拔出患者体内时钢针芯与软针之间可能会发生转动,从而使患者受伤,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刺入针管、集血管、软针、输液管、连接单元、输液延长管、输液连接头和白色隔离塞;所述刺入针管的前端处为斜切口设计;所述集血管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状,所述集血管的前表面中心处与刺入针管的后端相连接,且与刺入针管相连通;所述软针完美活动套接在刺入针管上,且刺入针管的前端从软针的前端处露出;所述输液管为内部后部开口的圆柱体状结构,所述输液管的前表面中心处与软针的后端相连接,且与软针相连通,所述输液管的后端通过连接单元与集血管的前端相连接;所述输液延长管的一端与输液管的内部相连接,所述输液管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输液连接头;所述白色隔离塞固定安装在集血管内,且位于输液管和连接单元之间,所述白色隔离塞与刺入针管紧密连接,通过刺入针管来刺入人体的血管中,通过集血管来收集刺入针管刺入血管时所产生的血液,通过软针来留存在人体血管内,通过输液管来进行外部输液瓶的连接,通过连接单元来定位连接输液管和集血管之间,通过输液延长管来延长输液管,通过输液连接头来连接外部输液瓶,通过白色隔离塞在刺入针管抽出输液管内后封闭住输液管和连接单元之间,防止液体外露。
[000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输液管的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固定翼板,所述固定翼板有两个,两个固定翼板分别位于输液管的左右两侧面,通过固定翼板来在患者皮肤上配合外部胶布固定输液管,防止输液管进行转动,从而防止软针在患者血管中进行转动。
[000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集血管的侧面上固定安装有推动板,所述推动板有两个,推动板有两个,两个推动板分别位于集血管的左右两侧面,且与固定翼板相平行,所述集血管的前端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卡接圈,所述集血管的前侧面上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有两个,两个限位板分别位于刺入针管的左右两侧面处,通过推动板方便将集血管与连接单元进行分离,通过卡接圈来连接连接单元,通过限位板来定位集血管与连接单元之间的连接位置。
[000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单元包含连通柱体、插入槽和固定环槽,所述连通柱体为圆柱体状,所述连通柱体的前侧面与输液管的后端相连接,且连通柱体与输液管同轴心,所述插入槽从前至后开设在连通柱体内部中心处,所述刺入针管能够完美穿过插入槽,所述限位板能够完美插入插入槽内,所述固定环槽开设在连通柱体的后端内侧面上,所述固定环槽与卡接圈相配合,通过插入槽来配合限位板从而定位集血管的安装位置,从而使在插入和抽离刺入针管时,刺入针管不会进行转动,通过固定环槽来配合安置卡接圈,从而使连通柱体的后边卡住卡接圈,进而连接连通柱体和集血管之间。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集血管、软针和输液管为透明材质,所述输液延长管为透明质软管,所述输液连接头为三通或双通接头。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刺入针管来刺入人体的血管中,通过集血管来收集刺入针管刺入血管时所产生的血液,通过软针来留存在人体血管内,通过输液管来进行外部输液瓶的连接,通过连接单元来定位连接输液管和集血管之间,通过输液延长管来延长输液管,通过输液连接头来连接外部输液瓶,通过白色隔离塞在刺入针管抽出输液管内后封闭住输液管和连接单元之间,防止液体外露,通过固定翼板来在患者皮肤上配合外部胶布固定输液管,防止输液管进行转动,从而防止软针在患者血管中进行转动,通过推动板方便将集血管与连接单元进行分离,通过卡接圈来连接连接单元,通过限位板来定位集血管与连接单元之间的连接位置,通过插入槽来配合限位板从而定位集血管的安装位置,从而使在插入和抽离刺入针管时,刺入针管不会进行转动,通过固定环槽来配合安置卡接圈,从而使连通柱体的后边卡住卡接圈,进而连接连通柱体和集血管之间。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技术的输液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技术的连接单元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

刺入针管、2

集血管、201

推动板、202

卡接圈、203

限位板、3

软针、4

输液管、401

固定翼板、5

连接单元、51

连通柱体、52

插入槽、53

固定环槽、6

输液延长管、7

输液连接头、8

白色隔离塞。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实施例1
[0017]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刺入针管1、集血管2、软针3、输液管4、连接单元5、输液延长管6、输液连接头7和白色隔离塞8;所述刺入针管1的前端处为斜切口设计;所述集血管2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状,所述集血管2的前表面中心处与刺入针管1的后端相连接,且与刺入针管1相连通;所述软针3完美活动套接在刺入针管1上,且刺入针管1的前端从软针3的前端处露出;所述输液管4为内部后部开口的圆柱体状结构,所述输液管4的前表面中心处与软针3的后端相连接,且与软针3相连通,所述输液管4的后端通过连接单元5与集血管2的前端相连接;所述输液延长管6的一端与输液管4的内部相连接,所述输液管4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输液连接头7;所述白色隔离塞8固定安装在集血管2内,且位于输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动静脉留置针,其特征在于,包括刺入针管(1)、集血管(2)、软针(3)、输液管(4)、连接单元(5)、输液延长管(6)、输液连接头(7)和白色隔离塞(8);所述刺入针管(1)的前端处为斜切口设计;所述集血管(2)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状,所述集血管(2)的前表面中心处与刺入针管(1)的后端相连接,且与刺入针管(1)相连通;所述软针(3)完美活动套接在刺入针管(1)上,且刺入针管(1)的前端从软针(3)的前端处露出;所述输液管(4)为内部后部开口的圆柱体状结构,所述输液管(4)的前表面中心处与软针(3)的后端相连接,且与软针(3)相连通,所述输液管(4)的后端通过连接单元(5)与集血管(2)的前端相连接;所述输液延长管(6)的一端与输液管(4)的内部相连接,所述输液管(4)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输液连接头(7);所述白色隔离塞(8)固定安装在集血管(2)内,且位于输液管(4)和连接单元(5)之间,所述白色隔离塞(8)与刺入针管(1)紧密连接;所述输液管(4)的侧面上固定安装有固定翼板(401),所述固定翼板(401)有两个,两个固定翼板(401)分别位于输液管(4)的左右两侧面;所述集血管(2)的侧面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虎郑伟野玉良王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广睦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