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浮水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2297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抗浮水池,其包括水池底板、水池壁板、排水井以及控制组件,水池底板包括混凝土层、反滤层以及第一排水管,混凝土层覆设于反滤层上,第一排水管设于反滤层内;水池壁板设于混凝土层上;排水井与水池壁板相邻设置,第一排水管与排水井连通;控制组件包括控制件以及检测件,控制件与检测件电连接,检测件设于排水井内。本申请设置第一排水管将反滤层中的地下水排到排水井内,排水井再将水排到外部,通过设置控制组件,将排水井的水位持续控制在反滤层的高度以下,从而保证检修期间池底的地下水能及时抽走而不对水池底板产生压力,以结构简单的解决埋地水池的抗浮问题,无需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施工时间短,降低了建造成本和建造时间。降低了建造成本和建造时间。降低了建造成本和建造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浮水池


[0001]本技术涉及抗浮
,具体地,涉及一种抗浮水池。

技术介绍

[0002]地埋式水池是给排水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中常见构筑物,当地埋水池建设在地下水位较高地区时,水池的抗浮措施是工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抗浮设计不周,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水池上浮和倾斜等工程事故。目前较成熟的常用工程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0003]参照图1,图1是现有的地埋式水池之一。地埋式水池之一是通过增加自重抗浮,具体的,其是通过加大池体底板、池壁厚度提高自重,但是这种结构在建造时会造成混凝土的大量增加,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钢筋用量的增加,涉及较大工程费用增加,方法既不经济也不科学。
[0004]参照图2,图2是现有的地埋式水池之二。地埋式水池之二是通过在池内或池底外挑墙趾上压重来抗浮。池底增重一般需将池体落深,在池内填筑压重混凝土或浆砌块石等其他材料来达到抗浮的目的,但是这种结构在建造时同样会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块石,而且会占用一定的水池储水空间,影响水池的正常使用,池底外挑墙趾上压重则需将底板外挑较大范围,增加一定的钢筋混凝土用量,且可能对相邻的建筑物、构筑物或管线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0005]参照图3,图3是现有的地埋式水池之三。地埋式水池之三是通过施打抗拔桩抗浮,具体的,其是通过在池底按一定间距施打抗拔桩,抗拔桩桩顶与池体底板联结,利用抗拔桩对池体的锚固力来平衡地下水浮力。桩基施工同样涉及较大工程费用,且桩基施工完成后需要养护28天才能进行桩基检测,检测完成还待检测报告出具后才能进行下步施工,过程等待时长约1~3个月,对工期严重不利。
[0006]但是以上常用的三种工程措施需通过大幅增加池体钢筋混凝土用量来提高自重、配重,或者需施工抗浮桩来实现抗浮,容易增加建造成本,而且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施工工期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抗浮水池。
[0008]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抗浮水池包括:
[0009]水池底板,其包括混凝土层、反滤层以及第一排水管,混凝土层覆设于反滤层上,第一排水管设于反滤层内;
[0010]水池壁板,其设于混凝土层上;
[0011]排水井,其与水池壁板相邻设置,第一排水管与排水井连通;
[0012]控制组件,其包括控制件以及检测件,控制件与检测件电连接,检测件设于排水井内。
[001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排水管的数量为多条,多条第一排水管呈扇形设置,且相邻的第一排水管之间两两连通。
[001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排水管设于反滤层的上部。
[0015]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排水管的设置高度由远离排水井的一端向靠近排水井的一端逐渐变低。
[001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第一排水管包括包覆层以及管道,包覆层环设于管道外。
[0017]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排水井内设有排水泵和第二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排水泵连通,另一端伸出排水井,排水泵设于排水井的底部,排水泵与控制件电连接。
[001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排水井的深度深于反滤层的底部。
[0019]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反滤层的厚度为300

500mm。
[0020]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反滤层的材料为砂砾石。
[0021]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包覆层的材质为土工布。
[0022]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抗浮水池底部设置反滤层以及第一排水管,并设置与第一排水管连通的排水井,第一排水管将反滤层中的地下水排到排水井内,排水井再将水排到外部,通过设置控制组件,将排水井的水位持续控制在反滤层的高度以下,从而保证检修期间池底的地下水能及时抽走而不对水池底板产生压力,以结构简单的解决埋地水池的抗浮问题,无需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施工时间短,降低了建造成本和建造时间。
附图说明
[002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4]图1是现有的地埋式水池之一;
[0025]图2是现有的地埋式水池之二;
[0026]图3是现有的地埋式水池之三;
[0027]图4为实施例中抗浮水池的剖视图;
[0028]图5为实施例中抗浮水池的俯视图;
[0029]图6为实施例中排水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0031]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2]另外,在本技术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3]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0034]参照图4和图5,图4为实施例中抗浮水池的剖视图,图5为实施例中抗浮水池的俯视图。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抗浮水池,包括水池底板1、水池壁板2、排水井3以及控制组件4,水池底板1包括混凝土层11、反滤层12以及第一排水管13,混凝土层11覆设于反滤层12上,第一排水管13设于反滤层12内;水池壁板2设于混凝土层11上;排水井3与水池壁板2相邻设置,第一排水管13与排水井3连通;控制组件4包括控制件(图中未显示)以及检测件41,控制件与检测件41电连接,检测件41设于排水井3内。
[0035]通过在抗浮水池底部设置反滤层12以及第一排水管13,并设置与第一排水管13连通的排水井3,第一排水管13将反滤层12中的地下水排到排水井3内,排水井3再将水排到外部,通过设置控制组件4,将排水井3的水位持续控制在反滤层12的高度以下,从而保证检修期间池底的地下水能及时抽走而不对水池底板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浮水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水池底板(1),其包括混凝土层(11)、反滤层(12)以及第一排水管(13),所述混凝土层(11)覆设于所述反滤层(12)上,所述第一排水管(13)设于所述反滤层(12)内;水池壁板(2),其设于所述混凝土层(11)上;排水井(3),其与所述水池壁板(2)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排水管(13)与所述排水井(3)连通;控制组件(4),其包括控制件以及检测件(41),所述控制件与所述检测件(41)电连接,所述检测件(41)设于所述排水井(3)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浮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3)的数量为多条,多条所述第一排水管(13)呈扇形设置,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排水管(13)之间两两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浮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3)设于所述反滤层(12)的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浮水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管(13)的设置高度由远离所述排水井(3)的一端向靠近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志新王文杰曾汉良曾祥陈娜花颜俊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