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冷机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108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制冷机组,属于制冷机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制冷机只能局部依次的对吸热系统中管道表面的冰霜进行去除导致去除效率低的问题,该制冷机组包括吸热系统以及冷却系统,吸热系统与冷却系统之间通过送风系统连接,通过将制冷系统中释放出的热量再利用,对吸热系统中管道表面的冰霜进行去除,吸热系统一侧还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包括固定孔板、移动板以及气囊,移动板可以相对固定孔板移动使得移动板上的释放孔与固定孔板上的通气孔处于对齐或错开状态,从而使得含有热量的空气进入或无法进入吸热系统中,从而使得含有热量的空气能够以较高的流速喷向吸热系统中的吸热管道表面对冰霜进行去除,保障了冰霜的去除效率。霜的去除效率。霜的去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冷机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制冷机
,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制冷机组。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制冷设备主要是由压缩系统、吸热系统以及冷却系统构成,并且压缩系统、吸热系统以及冷却系统是通过管道连通,在管道内填充有冷媒介质,冷媒介质在吸热系统内通过吸收外部热量利用热交换技术产生冷却的环境,而吸收热量后的冷媒介质通过压缩机压缩气化,气化后的冷媒介质进入到冷却系统中冷却成液体,再通过管道中的膨胀阀后进入到蒸发系统中发挥制冷作用。
[0003]现有技术中的制冷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提高制冷效果,一般通过膨胀阀释放更多的冷媒介质进入到吸热系统中从而提高吸热效率以此增大冷却效果,虽然该方式能够提高冷却效果,但是同时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因为大量的冷媒介质通过膨胀阀进入到吸热系统中,因此,吸热系统中的管道外壁上由于冷媒介质的吸热作用产生冰霜,冰霜产生较多以后无法保障制冷机的冷却效果,为此,现有技术中的制冷机还配置有热融系统对吸热系统中管道上的冰霜进行热融去除,热融系统采用含有热量的空气吹向吸热系统中冷媒介质管道表面的方式对其表面的冰霜进行去除,由于制冷机在冷却系统中为了降低冷媒介质的温度,采用排风冷却的方式使得冷媒介质的温度降低,与此同时产生含有热量的空气,为了保障热量的利用效率,热融系统一般使用了冷却系统中产生的含有热量的空气对吸热系统中的管道表面的冰霜进行去除,如申请人为赛弗空气处理设备启东有限公司申请中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13776178A公开了一种制冷机组与冷风机热量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即采用了上述的方式,该方式是通过制冷机组中产生的含有热量的空气吹向管道表面的冰霜实现冰霜热融去除,从而增加了热量的利用率,该回收系统包括制冷机组、冷凝器以及热量回收利用装置,制冷机组上设置有冷凝器排气口和热风排气口,热量回收利用装置包括热风管路、送风板,热风管路的一端与热风排气口相对应,热风管路的另一端与送风板连通,通过热风管路将制冷机组上产生的含有热量的空气送入到冷凝器中的管道表面从而将冷凝器中的冰霜去除。但是,上述的回收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以下的缺陷。
[0004]上述的回收系统将含有热量的空气通过热风管路送入到送风板中,送风板将含有热量的空气送入冷凝器中用于融化冰霜,在实际使用时,送风板可以沿着丝杆的长度方向移动用于将含有热量的空气送入到冷凝器的指定位置,对指定位置的冰霜进行融化,而实际中冷凝器管道全覆盖有冰霜,仅仅通过调整送风板的位置对冰霜进行融化去除,效率较低,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全面对管道表面的冰霜进行去除以提高冰霜去除效率的机构是十分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
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6]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吸热系统中管道表面冰霜去除效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制冷机组,包括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外壳体,外壳体内设置有压缩机、吸热系统和冷却系统,吸热系统包括表面开口的固定壳体以及设置在固定壳体内的吸热管道,吸热系统还包括有缓冲机构,冷却系统上装配有送风系统,缓冲机构能够将含有热量的空气均匀的送入到吸热系统中,全面的对吸热管道表面的冰霜进行去除;缓冲机构包括固定孔板、移动板以及气囊,固定孔板固定装配在固定壳体表面开口的一侧,移动板滑动装配在固定孔板的侧壁上,并且气囊边缘与固定孔板连接,送风系统与气囊连通,送风系统可以将含有热量的空气从冷却系统通入到气囊内,固定孔板上设置有通气孔,移动板上设置有释放孔,移动板可以相对固定孔板移动使得通气孔与释放孔处于对齐或错开状态。
[0008]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固定孔板上设置有阻挡件,阻挡件对移动板进行限位,当移动板相对固定孔板移动至移动板端部抵接在阻挡件上以后,移动板上的释放孔与固定孔板上的通气孔处于对齐状态。
[0009]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移动板连接有驱动器,驱动器以送风系统注入的含有热量的空气作为动力源驱使移动板相对固定孔板移动。
[0010]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送风系统包括送风管道以及送风支管,送风管道一端通过高压抽吸机构与冷却系统连接,送风管道的另一端与气囊连通,送风管道上还连通有送风支管,送风支管与驱动器连通。
[0011]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驱动器包括移动杆,并且移动杆上套设有固定管,移动杆与固定管之间滑动密封连接,移动杆与移动板连接,移动杆上还固定连接有密封圈,密封圈与固定管之间滑动密封连接,密封圈将固定管内腔分隔形成靠近移动板一侧的空腔以及远离移动板一侧的空腔,固定管上还设置有进气接口,进气接口与送风支管连通,并且进气接口与远离移动板一侧的空腔连通;当通过进气接口向远离移动板一侧的空腔中注入含有热量的空气时,远离移动板一侧的空腔内的压力大于靠近移动板一侧的空腔内的压力从而驱使密封圈带动移动杆移动,进而带动移动板移动。
[0012]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移动杆上套设有伸缩弹簧,伸缩弹簧位于靠近移动板一侧的空腔中,或,伸缩弹簧位于远离移动板一侧的空腔中;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管以及密封圈上。
[0013]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当移动杆移动时,伸缩弹簧发生形变,移动板上的释放孔与固定孔板上的通气孔处于对齐状态,当伸缩弹簧复位时,移动板上的释放孔与固定孔板上的通气孔处于错开状态。
[0014]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送风管道以及送风支管上分别设置有阀门,阀门与制冷机组中的控制系统连接,通过控制系统控制送风管道以及送风支管上的阀门的启闭状态,送风支管上的阀门相对送风管道上的阀门同步开启或延迟开启。
[0015]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当送风支管上的阀门相对送风管道上的阀门延迟开启的时候,送风管道上的阀门先开启,含有热量的空气先进入到气囊中,气囊内的压力增大
达到压力感应组件的设定阈值以后,制冷机组上的控制系统控制送风支管上的阀门开启。
[0016]优选的,上述的制冷机组中,压力感应组件包括支撑架以及滑动杆,支撑架固定装配在固定孔板上,滑动杆滑动装配在支撑架上,滑动杆端部设置有接触头,接触头抵接在气囊上,支撑架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滑动杆上套设有压力弹簧,压力弹簧两端抵接在接触头以及压力传感器上,当含有热量的空气进入到气囊内以后,气囊内压力增大处于鼓起状态,从而带动滑动杆相对支撑架滑动,压力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压力弹簧的压力。
[001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中的制冷机组,通过送风系统将冷却系统中产生的热量注入到吸热系统中,从而能够对吸热系统中吸热管道表面产生的冰霜进行热融去除,避免了能量浪费,另外,本专利技术中的吸热系统中的吸热管道一侧设置有缓冲机构,通过送风系统将热量注入到缓冲机构内,缓冲机构将热量均匀通入到吸热管道的表面,从而能够全面的对吸热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冷机组,包括制冷系统(100),制冷系统(100)包括外壳体(101),外壳体(101)内设置有压缩机、吸热系统(300)和冷却系统(400),吸热系统(300)包括表面开口的固定壳体(301)以及设置在固定壳体(301)内的吸热管道(302),其特征在于,吸热系统(300)还包括有缓冲机构(303),冷却系统(400)上装配有送风系统(500),缓冲机构(303)能够将含有热量的空气均匀的送入到吸热系统(300)中,全面的对吸热管道(302)表面的冰霜进行去除;缓冲机构(303)包括固定孔板(303a)、移动板(303b)以及气囊(303c),固定孔板(303a)固定装配在固定壳体(301)表面开口的一侧,移动板(303b)滑动装配在固定孔板(303a)的侧壁上,并且气囊(303c)边缘与固定孔板(303a)连接,送风系统(500)与气囊(303c)连通,送风系统(500)可以将含有热量的空气从冷却系统(400)通入到气囊(303c)内,固定孔板(303a)上设置有通气孔,移动板(303b)上设置有释放孔,移动板(303b)可以相对固定孔板(303a)移动使得通气孔与释放孔处于对齐或错开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固定孔板(303a)上设置有阻挡件(303a

3),阻挡件(303a

3)对移动板(303b)进行限位,当移动板(303b)相对固定孔板(303a)移动至移动板(303b)端部抵接在阻挡件(303a

3)上以后,移动板(303b)上的释放孔与固定孔板(303a)上的通气孔处于对齐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移动板(303b)连接有驱动器(303d),驱动器(303d)以送风系统(500)注入的含有热量的空气作为动力源驱使移动板(303b)相对固定孔板(303a)移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送风系统(500)包括送风管道(501)以及送风支管(502),送风管道(501)一端通过高压抽吸机构(504)与冷却系统(400)连接,送风管道(501)的另一端与气囊(303c)连通,送风管道(501)上还连通有送风支管(502),送风支管(502)与驱动器(303d)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机组,其特征在于,驱动器(303d)包括移动杆(303d

1),并且移动杆(303d

1)上套设有固定管(303d

4),移动杆(303d

1)与固定管(303d

4)之间滑动密封连接,移动杆(303d

1)与移动板(303b)连接,移动杆(303d

1)上还固定连接有密封圈(303d

2),密封圈(303d

2)与固定管(303d

4)之间滑动密封连接,密封圈(303d

2)将固定管(303d

4)内腔分隔形成靠近移动板(303b)一侧的空腔以及远离移动板(303b)一侧的空腔,固定管(303d

4)上还设置有进气接口(303d

5),进气接口(303d

5)与送风支管(502)连通,并且进气接口(303d

5)与远离移动板(303b)一侧的空腔连通;当通过进气接口(303d

5)向远离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超李超
申请(专利权)人:兰州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