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0371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其包括具有混合室的搅拌混合筒,搅拌混合筒的下部可转动地连接有主轴,主轴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一主螺旋叶片和第二主螺旋叶片,主轴上方的搅拌混合筒内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侧轴和第二侧轴,第一侧轴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一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一右侧螺旋叶片,第一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一右侧螺旋叶片螺旋方向相反,第二侧轴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二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二右侧螺旋叶片,第二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一左侧螺旋叶片将物料往相同方向输送,第一主螺旋叶片和第一左侧螺旋叶片的输送方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混合效果好。本发明专利技术混合效果好。本发明专利技术混合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饲料混合
,特别是一种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人民消费水平改善提升,反刍动物所能提供的优质蛋白资源价格居高不下,产量供不应求。
[0003]全混合日粮是由反刍动物饲养技术较为发达的荷兰、美国及以色列等提出并长期推行的现代化反刍动物饲喂技术。其最为核心的技术要求是将粗料、精料、及其它添加剂充分混合,以期为反刍动物提供精粗比例稳定,营养浓度一致的完美餐食。TMR饲喂技术不仅能避免反刍动物挑食、降低死亡率、提升饲料转化率。同时,其在粗饲料(如秸秆等)的处理方面,也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粗饲料处理的繁杂工序,显著降低劳动和生产成本,提升秸秆等农业废弃资源的利用率。因而,TMR饲喂技术是目前最适合于我国规模化、节粮型、绿色低碳的反刍动物饲喂模式。
[0004]全混合日粮混合机的混合性能是能否实现全日粮饲喂技术的关键保障。由于此前国内反刍动物养殖规模普遍较小、全日粮饲喂技术发展较晚,因而,多数养殖户以人工混合为主。随着全日粮饲喂技术的普及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从荷兰、美国等引进的立式螺旋全日粮混合机已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引进装备售价昂贵,维护成本高且配套动力普遍偏大,大量养殖户仍然望而却步。为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我国相继推出了不同动力匹配的卧式螺旋全日粮混合机,大大降低了养殖户的购买成本,但由于设备磨损严重,每年需投入过万的资金以更换混合机内的关键部件,导致许多小型养殖场无法承担后续维护投入。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多种新型全混合日粮混合机设计方案,如桨叶式日粮混合机、叶板式日粮混合机等,上述设计原型主要来源于食品、冶金、制药等领域通用的优势混合机型,其工作原理均是由混合装置通过高速旋转,使混合室内获得高剪切流场,从而使物料在高剪切的作用下实现多组份的对流以及高速扩散。对于流动性较强的颗粒或流体而言,在剪切支配的混合过程中,增强对流和扩散是实现混合均匀的根本途径。然而,对于反刍饲料等易聚物料而言,强对流往往造成秸秆等粗饲料缠结成团,小尺度精料无法进入结团粗料与其充分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06]因此,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反刍饲料混合过程中易缠结组份“愈搅愈缠,愈搅愈结”,从而导致精粗饲料难以均匀混合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主轴上的螺旋叶片和侧轴上的螺旋叶片分别将物料往相反的方向输送实现物料的循环剪切混合,提高混合效果。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其包括具有混合室的搅拌混合筒,所述搅拌混合筒的下部可转动地连接有主轴,所述主轴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一主螺旋叶片和第二主螺旋叶片,第一主螺旋叶片和第二主螺旋叶片旋向相反,所述主轴上方的搅拌混合筒内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侧轴和第二侧轴,所述第一侧轴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一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一右侧螺旋叶片,第一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一右侧螺旋叶片螺旋方向相反,所述第二侧轴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二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二右侧螺旋叶片,第二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二右侧螺旋叶片螺旋方向相反,第二左侧螺旋叶片和第一左侧螺旋叶片将物料往相同方向输送,第一主螺旋叶片和第一左侧螺旋叶片的输送方向相反。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一侧轴和第二侧轴关于主轴径向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置。
[0010]为了提高混合效果,靠近第一侧轴轴向中心的第一左侧螺旋叶片所在一端和靠近第一侧轴轴向中心的第一右侧螺旋叶片所在一端之间具有第一拉伸捏合空间。
[0011]为了提高混合效果,靠近第二侧轴轴向中心的第二左侧螺旋叶片所在一端和靠近第二侧轴轴向中心的第二右侧螺旋叶片所在一端之间具有第二拉伸捏合空间。
[0012]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第一拉伸捏合空间处的第一侧轴上连接有两个在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一搅拌混合台,两个第一搅拌混合台分别连接在第一侧轴径向方向上的两端,左边的第一搅拌混合台从左往右的外径越来越大,右边的第一搅拌混合台从右往左的外径越来越大。
[0013]为了进一步提高混合效果,所述第二拉伸捏合空间处的第二侧轴上连接有两个在轴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第二搅拌混合台,两个第二搅拌混合台分别连接在第二侧轴径向方向上的两端,左边的第二搅拌混合台从左往右的外径越来越大,右边的第二搅拌混合台从右往左的外径越来越大,第一搅拌混合台和第二搅拌混合台关于第一侧轴和第二侧轴之间的中心对称设置。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紧靠主轴中心的所述第一主螺旋叶片和紧靠主轴中心的所述第二主螺旋叶片之间具有间隙。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轴上的左右螺旋区、侧轴上的左右螺旋区及搅拌混合筒内壁间形成针对反刍待混饲料的剪切混合区,实现对物料的剪切混合作用;搅拌混合台侧面、搅拌混合筒内壁以及两侧轴间周期性形成收缩流道,待混反刍饲料在下方主轴的带动下进入收缩流道,从而实现对缠结物料的拉伸作用,使待混物料在主轴上螺旋叶片的带动下向中间的拉伸捏合区运动,在两侧轴左右螺旋叶片的带动下分别向搅拌混合筒左右两端运动,在此过程中待混物料将循环进入剪切混合区和拉伸混合区,实现剪切和拉伸协同循环的变流场混合过程,使得易缠结的反刍动物粗饲料在拉伸作用下分离,并与小尺度精饲料充分混合,得到精粗混合均匀的全混合日粮。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
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设计理论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透视主视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A

A处的向视图。
[0019]图4为图2中B

B处的向视图。
[0020]图5为图2中C

C处的向视图。
[0021]图6为图2中D

D处的向视图。
[0022]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仿真实例定性效果图。
[0023]图8为传统纯剪切为主的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的结构图。
[0024]图中:1第一主螺旋叶片,2主轴,3第一侧轴,4第一左侧螺旋叶片,5第一搅拌混合台,6第二主螺旋叶片,7第一右侧螺旋叶片,8搅拌混合筒,9第二侧轴,10第二左侧螺旋叶片,11第二搅拌混合台,12第二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混合室(a)的搅拌混合筒(8),所述搅拌混合筒(8)的下部可转动地连接有主轴(2),所述主轴(2)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一主螺旋叶片(1)和第二主螺旋叶片(6),第一主螺旋叶片(1)和第二主螺旋叶片(6)旋向相反,所述主轴(2)上方的搅拌混合筒(8)内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侧轴(3)和第二侧轴(9),所述第一侧轴(3)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一左侧螺旋叶片(4)和第一右侧螺旋叶片(7),第一左侧螺旋叶片(4)和第一右侧螺旋叶片(7)螺旋方向相反,所述第二侧轴(9)轴向中心两端朝外的方向上分别排布有若干第二左侧螺旋叶片(10)和第二右侧螺旋叶片(12),第二左侧螺旋叶片(10)和第二右侧螺旋叶片(12)螺旋方向相反,第二左侧螺旋叶片(10)和第一左侧螺旋叶片(4)将物料往相同方向输送,第一主螺旋叶片(1)和第一左侧螺旋叶片(4)的输送方向相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一侧轴(3)和第二侧轴(9)关于主轴(2)径向方向上的中心对称设置。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流场反刍饲料搅拌混合机构,其特征在于:靠近第一侧轴(3)轴向中心的第一左侧螺旋叶片(4)所在一端和靠近第一侧轴(3)轴向中心的第一右侧螺旋叶片(7)所在一端之间具有第一拉伸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雅文刘春蒙倪鑫庚史扬杰朱正波奚小波张琦赵国琦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