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壳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0103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8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管壳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平移部、管壳平移部、检测部和载盘;检测平移部沿第一方向X设置,管壳平移部沿第二方向Y设置;检测平移部与管壳平移部在第三方向Z交错设置;检测部与检测平移部连接;载盘与检测平移部连接。检测方法采用上述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包括:将待测管壳置于载盘内;移动载盘至第一检测位;移动定位部,使定位部与第一检测位对应,定位部获取待测管壳的坐标;检测部移动至坐标位置,并检测第一表面;检测部通过反射件检测第三表面;移动载盘至第二检测位;检测部检测第二表面。如此,通过移动检测平移部和管壳平移部,使检测部与载盘对应,实现管壳的自动检测,提高管壳检测的准确率。率。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芯片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管壳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集成电路(IC,Integrated Circuit)又称为半导体芯片,以极小的体积集成的异常复杂的功能,广泛应用在通信、汽车、工业和计算机等领域。
[0003]IC的生产过程包括三大核心环节——IC设计、IC制造和IC封测。其中,IC封测是指IC的封装和检测工作,通常是将芯片装配到管壳中完成封装后,再检测IC是否能够正常运作,检测无误后方可产出成品。在此过程中,管壳检测不可或缺。
[0004]管壳检测的内容是检测管壳的外观是否存在破损。目前的管壳检测主要由人工完成,然而人眼容易疲劳,时常发生漏检或者错检的情况,管壳检测的准确率不高,最终导致IC的成品合格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壳检测装置,通过平移部将待测管壳平移至预设位置,检测部在预设位置检测待测管壳,实现管壳的自动检测,提高管壳检测的准确率;本申请另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壳检测方法,采用上述一种管壳检测装置进行检测。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壳检测装置,所述管壳检测装置包括:
[0007]检测平移部,所述检测平移部沿第一方向X设置;
[0008]管壳平移部,所述管壳平移部沿第二方向Y设置;所述检测平移部与所述管壳平移部在第三方向Z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Y和所述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
[0009]检测部,所述检测部与所述检测平移部连接;
[0010]载盘,所述载盘与所述检测平移部连接,所述载盘用于放置待测管壳。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测管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载盘接触,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范围内。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平移部与所述管壳平移部之间沿所述第三方向Z具有预设距离H。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壳检测装置还包括:
[0014]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检测平移部连接;
[0015]所述管壳平移部设有第一检测位;在工作时,所述载盘移动至所述第一检测位,所述定位部用于获取所述待测管壳的坐标。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位部包括定位平移组件、定位单元和定位光源,所述定位平移组件、所述定位单元和所述定位光源依次连接,所述定位平移组件与所述检测平移部连接。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测管壳还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管壳检测装置还包括:
[0018]所述载盘设有反射件,以使所述第三表面在工作时位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范围内。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管壳检测装置还包括:
[0020]第二检测位;
[0021]所述第二检测位与所述管壳平移部连接,所述第二检测位对应设有另一检测部;在工作时所述待测管壳置于所述第二检测位,以使所述第二表面在工作时位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范围内。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包括检测单元、检测镜头和检测光源,所述检测单元、所述检测镜头和所述检测光源依次连接。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部还设有镜头移动组件:
[0024]所述镜头移动组件包括垂直移动组件和/或水平移动组件。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垂直移动组件沿所述第三方向Z设置,且所述垂直移动组件与所述检测单元连接。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平移动组件与所述垂直移动组件垂直设置,所述水平移动组件与所述垂直移动之间沿所述第三方向Z具有预设距离L。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水平移动组件包括第一移动组件和/或第二移动组件;
[0028]所述第一移动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X设置,所述第二移动组件沿所述第二方向Y设置。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光源与所述镜头移动组件之间设有光源固定架。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单元为电荷耦合器件。
[0031]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壳检测方法,采用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包括如下步骤:
[0032]将所述待测管壳置于所述载盘内;
[0033]移动所述载盘至第一检测位;
[0034]移动定位部,使所述定位部与所述第一检测位对应,所述定位部获取所述待测管壳的坐标;
[0035]所述检测部移动至所述坐标位置,并检测第一表面;
[0036]所述检测部通过反射件检测第三表面;
[0037]移动所述载盘至第二检测位;
[0038]所述检测部检测第二表面。
[003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平移部、管壳平移部、检测部和载盘;检测平移部沿第一方向X设置,管壳平移部沿第二方向Y设置;检测平移部与管壳平移部在第三方向Z交错设置;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检测部与检测平移部连接;载盘与检测平移部连接,载盘用于放置待测管壳。如此,在工作时通过移动检测平移部和管壳平移部使检测部和载盘对应,第一表面位于检测部的检测范围内,从而实现管壳的自动检测,提高管壳检测的准确率。
[004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方法,采用上述检测装置进行检测。可以理解的是,该检测方法可以具有上述检测装置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4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4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0043]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0044]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0045]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中管壳平移部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中检测平移部与定位部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中反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中检测部的结构示意图一;
[0049]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中检测部的结构示意图二;
[0050]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中检测部的结构示意图三;
[0051]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壳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0052]附图标记:100

检测平移部;200

管壳平移部;210

第一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检测装置包括:检测平移部(100),所述检测平移部(100)沿第一方向X设置;管壳平移部(200),所述管壳平移部(200)沿第二方向Y设置;所述检测平移部(100)与所述管壳平移部(200)在第三方向Z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方向X、所述第二方向Y和所述第三方向Z相互垂直;检测部(300),所述检测部(300)与所述检测平移部(100)连接;载盘(400),所述载盘(400)与所述检测平移部(100)连接,所述载盘(400)用于放置待测管壳。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管壳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载盘(400)接触,所述第二表面位于所述检测部(300)的检测范围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平移部(100)与所述管壳平移部(200)之间沿所述第三方向Z具有预设距离H。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检测装置还包括:定位部(500),所述定位部(500)与所述检测平移部(100)连接;所述管壳平移部(200)设有第一检测位(210);在工作时,所述载盘(400)移动至所述第一检测位(210),所述定位部(500)用于获取所述待测管壳的坐标。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500)包括定位平移组件(510)、定位单元(520)和定位光源(530),所述定位平移组件(510)、所述定位单元(520)和所述定位光源(530)依次连接,所述定位平移组件(510)与所述检测平移部(100)连接。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管壳还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管壳检测装置还包括:所述载盘(400)设有反射件(410),以使所述第三表面在工作时位于所述检测部(300)的检测范围内。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壳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检测位(600);所述第二检测位(600)与所述管壳平移部(200)连接,所述第二检测位(600)对应设有另一检测部(300);在工作时所述待测管壳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小龙孙聚川李宏钦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