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9684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6
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两个手柄通过铰接轴连接,前端通过卡接式对接机构安装有两个钳头杆,钳头杆的前端为钳头;摄像头线束前端连接有摄像头,摄像头固定在一个钳头侧面,摄像头线束后端连接安装在支架上的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吸囊液负压管前端为负压吸口,负压吸口设置在一个钳头侧面,吸囊液负压管后端连接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照明装置和加压喷口安装在另一个钳头的侧面,分别通过照明装置线束和加压管与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结构合理,操作稳定,随时能采用负压吸收囊液,同时加压清理同步进行,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做到安全,无死角清除上颌窦内病灶,能有效减轻医务人员操作强度,同时安全,有效。有效。有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


[0001]本技术涉及医用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耳鼻喉科上颌窦开放+窦内病变切除术手术过程中,因先天上颌窦解剖结构原因,上颌窦前下部位病变处理时,鼻内镜下为盲区,其病灶清除困难,现有处理手段即刮勺搔刮,较为耗时,且清除不彻底,上颌窦囊肿钳的角度限制,不便于医生手动操作处理,现有处理手段多为应用刮勺搔刮前下壁病变,较为费力,角度不好掌握,且清除不够彻底,甚至根本定位不到病灶部位,影响手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减轻患者痛苦,视操作,实现在上颌窦病变完整切除手术过程中,医生操作便利,手术部位清理容易,便于提升手术成功率,特提供了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铰接轴,钳头杆,摄像头线束,吸囊液负压管,摄像头,钳头,负压吸口,照明装置,加压喷口,加压管,照明装置线束,卡接式对接机构,支架,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
[0005]其中:两个手柄通过铰接轴连接,前端通过卡接式对接机构安装有两个钳头杆,钳头杆的前端为钳头;
[0006]摄像头线束前端连接有摄像头,摄像头固定在一个钳头侧面,摄像头线束后端连接安装在支架上的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
[0007]吸囊液负压管前端为负压吸口,负压吸口设置在一个钳头侧面,吸囊液负压管后端连接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
[0008]照明装置和加压喷口安装在另一个钳头的侧面,分别通过照明装置线束和加压管与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连接。
[0009]所述的钳头杆为弯曲结构,前端弯折角度为90
°
~110
°

[0010]所述的钳头与钳头杆之间向外侧10
°
~15
°
倾斜,倾斜角度能通过顶紧螺钉调节,夹合时,两钳头之间成20
°
~30
°
状态。
[0011]所述的钳头为椭圆形环状结构,椭圆形环为内凹结构。
[0012]所述的钳头上带有凹槽,能涂抹并储存少量麻醉药。
[0013]所述的支架为块状壳体带有两个片状支脚结构,壳体固连于铰接轴上,两个片状支脚结构能架在人体脸部,用于临时缓解术者手部疲劳。
[0014]应用于耳鼻喉科上颌窦内病变的清除,做到准确,轻松,彻底的清除上颌窦内病变,尤其对于上颌窦前下壁部位隐匿病灶的清除,可到达更好的手术效果。给术者更加清晰的手术视野,同时能够做到病灶在哪里,钳子可伸到哪里,且能够保证黏膜不会造成不可逆损伤的情况,便于提升手术成功率。
[0015]本技术的优点:
[0016]本技术所述的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结构合理,操作稳定,随时能采用负压吸收囊液,同时加压清理同步进行,保证手术视野清晰,做到安全,无死角清除上颌窦内病灶,同类手术器械中,无相关同类产品,本方案的实施,能有效减轻医务人员操作强度,同时安全,有效,相信会受到广大耳鼻喉科医师的喜爱,同时对于初学者年轻医师来说,手术更加便利,顺畅,技术提升及解剖结构的辨认也会更好。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8]图1为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实施方案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但并不局限本技术,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前”、“后”、“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0]实施例1
[00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1,铰接轴2,钳头杆3,摄像头线束4,吸囊液负压管5,摄像头6,钳头7,负压吸口8,照明装置9,加压喷口10,加压管11,照明装置线束12,卡接式对接机构13,支架14,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
[0022]其中:两个手柄1通过铰接轴2连接,前端通过卡接式对接机构13安装有两个钳头杆3,钳头杆3的前端为钳头7;
[0023]摄像头线束4前端连接有摄像头6,摄像头6固定在一个钳头7侧面,摄像头线束4后端连接安装在支架14上的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
[0024]吸囊液负压管5前端为负压吸口8,负压吸口8设置在一个钳头7侧面,吸囊液负压管5后端连接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
[0025]照明装置9和加压喷口10安装在另一个钳头7的侧面,分别通过照明装置线束12和加压管11与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连接。
[0026]所述的钳头杆3为弯曲结构,前端弯折角度为90
°

[0027]所述的钳头7与钳头杆3之间向外侧10
°
~15
°
倾斜,倾斜角度能通过顶紧螺钉调节,夹合时,两钳头7之间成20
°
~30
°
状态。
[0028]所述的钳头7为椭圆形环状结构,椭圆形环为内凹结构。
[0029]所述的钳头7上带有凹槽,能涂抹并储存少量麻醉药。
[0030]所述的支架14为块状壳体带有两个片状支脚结构,壳体固连于铰接轴2上,两个片
状支脚结构能架在人体脸部。
[0031]应用于耳鼻喉科上颌窦内病变的清除,做到准确,轻松,彻底的清除上颌窦内病变,尤其对于上颌窦前下壁部位隐匿病灶的清除,可到达更好的手术效果。给术者更加清晰的手术视野,同时能够做到病灶在哪里,钳子可伸到哪里,且能够保证黏膜不会造成不可逆损伤的情况,便于提升手术成功率。
[0032]实施例2
[003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1,铰接轴2,钳头杆3,摄像头线束4,吸囊液负压管5,摄像头6,钳头7,负压吸口8,照明装置9,加压喷口10,加压管11,照明装置线束12,卡接式对接机构13,支架14,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
[0034]其中:两个手柄1通过铰接轴2连接,前端通过卡接式对接机构13安装有两个钳头杆3,钳头杆3的前端为钳头7;
[0035]摄像头线束4前端连接有摄像头6,摄像头6固定在一个钳头7侧面,摄像头线束4后端连接安装在支架14上的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
[0036]吸囊液负压管5前端为负压吸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多曲度可调式上颌窦囊肿钳,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1),铰接轴(2),钳头杆(3),摄像头线束(4),吸囊液负压管(5),摄像头(6),钳头(7),负压吸口(8),照明装置(9),加压喷口(10),加压管(11),照明装置线束(12),卡接式对接机构(13),支架(14),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其中:两个手柄(1)通过铰接轴(2)连接,前端通过卡接式对接机构(13)安装有两个钳头杆(3),钳头杆(3)的前端为钳头(7);摄像头线束(4)前端连接有摄像头(6),摄像头(6)固定在一个钳头(7)侧面,摄像头线束(4)后端连接安装在支架(14)上的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吸囊液负压管(5)前端为负压吸口(8),负压吸口(8)设置在一个钳头(7)侧面,吸囊液负压管(5)后端连接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照明装置(9)和加压喷口(10)安装在另一个钳头(7)的侧面,分别通过照明装置线束(12)和加压管(11)与管路及线束组合插口(15)连接。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莹玉韩泽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