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9159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涉及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包括船体与修复筒,所述船体的顶部伸缩连接有污泥管,所述污泥管内设置有数组转杆,所述污泥管内设置有过滤板,所述修复筒与污泥管之间设置有第二抽泥泵,所述修复筒内设置有固定板,且位于固定板的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围挡,所述修复筒内转动连接有搅拌机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移动中的污泥带动其转杆进行旋转,实现将河床底部没有完全软化的污泥进行破碎,通过浮板底部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相接触,第二抽泥泵停止工作,搅拌机构使其内部污泥与修复剂充分混合修复,同时此过程降低工作人工的工作负担,且加快其整体的修复效率。且加快其整体的修复效率。且加快其整体的修复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具体为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超标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围,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并导致环境质量恶化,现有重金属对于河湖底泥也存在一定程度污染,需要人工对其河湖底泥进行修复。
[0003]现有的修复装置大多采用圈围的方式进行,从而对湖底泥进行区域性的修复,工作过程首先通过围挡圈围处一定的修复区域,随后通过水泵将该区域内的水源抽取干净,最后通过电动修复板直接在污泥中进行电动修复,此种修复过程工程量巨大,存在一定的缺漏。
[0004]公告号为CN111718086 B的中国专利,提供了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通过电动葫芦和船体进行配合,对第一抽泥泵位置进行变换,从而实现对不同污泥进行吸取,同时保证了吸取的便捷性;载物箱中污泥通过第二抽泥泵作用,转移至电动修复箱中,通过中间板分隔出的导流槽进行流动,持续的沿电动修复板之间前进,进行电动修复,污泥在导流槽中运动时,会沿内壁进行自然翻滚,以获得更好修复效果;污泥在受到修复过程中产生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气体在电动修复箱的内部顶端进行堆积,通过气体导流槽向外部排出,由于气体导流槽的输入端呈倾斜向上设置,且倾斜方向与导流槽的方向一致,从而可以避免污泥进入气体导流槽中,提升装置安全性。
[0005]由于上述机构在对其河湖底泥进行抽取的过程中容易将污泥内的颗粒杂质一同抽取进载物箱内,长时间的工作容易导致修复管道内发生堵塞,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手动清理,整体过程影响其整体的修复效率,同时污泥在电动板上滚动时,难以有效的与其相接触,且短时间的接触容易造成其修复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
[0006]综上所述,上述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导致修复管道内发生堵塞,整体过程影响其整体的修复效率,同时污泥在电动板上滚动时,短时间的接触容易造成其修复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7]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以解决上述机构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导致修复管道内发生堵塞,整体过程影响其整体的修复效率,同时污泥在电动板上滚动时,短时间的接触容易造成其修复效果并不理想的情况的技术问题。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包括船体与修复筒,所述船体的顶部伸缩连接有污泥管,所述污泥管内设置有数组转杆,且转杆的一端呈弧形设置,所述污泥管内位于转杆的顶部弹性滑动设置有过滤板,所述修复筒与污泥管之间设置有第二抽泥泵,所述修复筒内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板,且位于固定板的
上贯穿设置有数组通孔,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围挡,所述围挡上滑动设置有浮板,所述浮板的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触点,且位于固定板的凹槽内设置有与其配合的第二触点,所述修复筒内位于围挡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搅拌机构。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移动中的污泥带动其转杆进行旋转,实现将河床底部没有完全软化的污泥进行破碎,转杆反复转动实现过滤板在污泥管内进行不停的抖动,防止杂质颗粒堵塞,污泥通过围挡的顶部时向浮板上进行掉落,使得浮板底部的第一触点与第二触点相接触,第二抽泥泵停止工作,搅拌机构使其内部污泥与修复剂充分混合修复,提高其整体的修复效果,同时此过程完全自动化进行,降低工作人工的工作负担,且加快其整体的修复效率。
[001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搅拌杆与搅拌叶,所述搅拌电机的输出端贯穿进修复筒内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的外壁设置有数组搅拌叶。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搅拌电机带动其搅拌杆在修复筒内进行转动,搅拌叶将修复剂与其污泥进行充分混合,提高其整体修复效果。
[001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船体的顶部对称设置有电动葫芦,且电动葫芦的一端贯穿船体与其污泥管相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电动葫芦带动其底部的污泥管进行上升或者下降,便于适用于不同深度的河床,提高其整体实用性。
[001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浮板与第一触点之间连接有卡块,且卡块与固定板上的凹槽呈密封设置。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块与其凹槽相配合密封,工作过程中防止污泥渗漏至浮板的底部,同时防止污泥对其第二触点造成破坏。
[001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船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抽泥泵,且第一抽泥泵的一端贯穿进修复筒内,另一端连接有排泥管,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位于其船体的底部。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第一抽泥泵将修复筒内完成修复后的污泥通孔排泥管重新排回河床内。
[001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抽泥泵与污泥管之间设置有伸缩软管。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其放置于河床底部时,污泥管可通过伸缩软管根据河床的角度自动与其向贴覆,保证其污泥的抽取效率,加快后续的修复进度。
[002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修复筒的顶部设置有药剂进料口,且位于其外壁限位安装有支撑套。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药剂进料口便于向修复筒内直接添加修复剂,提高其整体的修复效率。
[002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浮板的底部位于卡块的内侧对称设置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其固定板相连接。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污泥排出修复筒,便于通过复位弹簧的作用,浮板进行重新复位,便于下次进行修复工作。
[002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修复筒的外壁设置有控制器,且控制器与第一抽泥泵、第二抽泥泵和搅拌电机之间呈电性连接。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整个过程中由控制器进行有序控制,降低其工作人工的
工作负担。
[002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污泥管内设置有转杆,且转杆的一端呈弧形设置,通过第二抽泥泵进行抽取污泥时,移动中的污泥带动其转杆进行旋转,实现将河床底部没有完全软化的污泥进行破碎,提高其后续的污泥修复效果,同时通过顶部的过滤板将污泥内杂质颗粒进行过滤,转杆的一端在接触过滤板时会将其顶起,随后通过自身的弹性连接进行复位,转杆反复转动实现过滤板在污泥管内进行不停的抖动,保证其整体的过滤效果,且防止杂质颗粒堵塞其过滤板的滤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修复筒内设置有固定板,在第二抽泥泵将污泥抽入固定板内时,通过固定板上的通孔向上蔓延,随后在蔓延至围挡的顶部时向浮板上进行掉落,通过污泥的重力将浮板向下挤压,使得浮板底部的第一触点与固定板上第二触点相接触,此时控制器控制第二抽泥泵停止工作,启动顶部的搅拌机构并向内添加修复剂,使其内部污泥与修复剂充分混合修复,提高其整体的修复效果,同时此过程完全自动化进行,降低工作人工的工作负担,且加快其整体的修复效率;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二抽泥泵与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包括船体(1)与修复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的顶部伸缩连接有污泥管(7),所述污泥管(7)内设置有数组转杆(12),且转杆(12)的一端呈弧形设置,所述污泥管(7)内位于转杆(12)的顶部弹性滑动设置有过滤板(15),所述修复筒(2)与污泥管(7)之间设置有第二抽泥泵(10),所述修复筒(2)内的底部设置有固定板(21),且位于固定板(21)的上贯穿设置有数组通孔(20),所述固定板(21)的顶部设置有围挡(16),所述围挡(16)上滑动设置有浮板(18),所述浮板(18)的底部对称设置有第一触点(23),且位于固定板(21)的凹槽内设置有与其配合的第二触点(24),所述修复筒(2)内位于围挡(16)的内侧转动连接有搅拌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6)、搅拌杆(19)与搅拌叶(17),所述搅拌电机(6)的输出端贯穿进修复筒(2)内连接有搅拌杆(19),所述搅拌杆(19)的外壁设置有数组搅拌叶(1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属污染河湖底泥修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的顶部对称设置有电动葫芦(3),且电动葫芦(3)的一端贯穿船体(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金涛王艳云肖丽燕孙君黄海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