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藜麦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49119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藜麦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它包括如下内容:(1)取藜麦种子,使用甲粉进行丸粒化包衣后,再加入乙粉进行丸粒化包衣;(2)包衣上色。通过特定的条件对藜麦种子进行粒化包衣后,种子体型变大,且均匀,能够大规模的使用播种机精准播种,达到一穴一粒,精准控制种子用量、节省种子,可免去后期人工间苗环节。环节。环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藜麦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种子加工领域。

技术介绍

[0002]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藜科藜属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中高海拔山区。具有一定的耐旱、耐寒、耐盐性,藜麦富含的维生素、多酚、类黄酮类、皂苷和植物甾醇类物质具有多种健康功效。藜麦国际市场需求强劲,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0003]藜麦种子本身药片状、不规则,机械化播种效果不理想、播量不好控制,使得其机械化种植的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藜麦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
[0005]丸粒化包衣是一项先进的种子处理技术,通过改变种子重量和形状提高种子播种性能,同时使种子作为载体携带营养物质和保护物质,有利于苗期生长。该技术在国外已经规模化、商品化应用。我国目前已经在一些高价值的蔬菜、园艺种子上开始有商业化应用。关于藜麦种子丸粒化技术在我国研究不多。丸粒后的种子存在发芽率下降和带菌率增加的缺陷,而且这种丸粒加工方式目前不能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此外,不同种子无论是否丸粒都可能在重量和大小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机播或免耕播种时不易实现均匀播种,不同种类间种子的混播比例也不易维持同一水平。
[0006]根据藜麦种子的特性,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藜麦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它包括如下内容:
[0007](1)取藜麦种子,使用甲粉进行丸粒化包衣后,再加入乙粉进行丸粒化包衣;
[0008](2)包衣上色;
[0009]所述甲粉包括伯勒乐丰,所述乙粉包括罗力苏。
[0010]所述甲粉或/和乙粉中还包括农药。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是防治藜麦苗期田间虫害。对藜麦造成危害的虫害主要有象甲虫、金针虫、小地老虎、蝼蛄、黑绒金龟子、小菜蛾等。
[0011]例如,若治黄条跳甲,所述农药选自阿维苏云菌或/和印楝素。
[0012]本专利技术中,农药的用量按照常规使用标准施加即可。
[0013]例如,阿维苏云菌加入量可以是10

100克/100克种子;0.3%印楝素乳液的使用量为10ml~100ml/100克种子。
[0014]本专利技术在丸粒化包衣时发现,藜麦种子不适宜进行高倍数丸粒加工。本试验工艺加工的种子在增重4倍时对种子影响不大,较为适宜。不适宜再减少增重倍数,否则种子易碎。因此,甲粉和乙粉的总加入量,选取种子重量的4倍。其中,所述甲粉的用量为种子重量的3倍;所述乙粉的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倍。
[0015]本专利技术研究发现,通过特定的条件对藜麦种子进行粒化包衣后,种子体型变大,且均匀,能够大规模的使用播种机精准播种,达到一穴一粒,精准控制种子用量、节省种子,可免去后期人工间苗环节。
附图说明
[0016]图1不加药丸粒化包衣后的发芽情况
[0017]图2加药丸粒化包衣后的发芽情况(从左至右依次为:使用阿维苏云菌和印楝素联合包衣、印楝素包衣、阿维苏云菌包衣)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商品名为伯勒乐丰(Bellerophpn)和罗力苏(Rolexo)的材料,为德国进口材料,购自于重庆荣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0019]实施例1
[0020](1)将藜麦种子放入丸粒化包衣机中转动搅拌,先加入适量丸粒化材料B粉伯勒乐丰(Bellerophpn),采用适量粘合剂包衣。
[0021](2)再加入R粉罗力苏(Rolexo),采用适量粘合剂包衣。
[0022](3)再加入适量有色包衣剂和珠光粉。
[0023]本专利技术中有色包衣剂的颜色,可以根据需求任意选择。本实施例中,B粉用量为藜麦种子重量的3倍,R粉用量为藜麦种子重量的1倍。
[0024]实施例2
[0025](1)将藜麦种子放入丸粒化包衣机中转动搅拌,先加入适量丸粒化材料B粉伯勒乐丰(Bellerophpn),采用适量粘合剂包衣。其中,B粉中混入了适量阿维苏云菌。
[0026](2)再加入R粉罗力苏(Rolexo),采用适量粘合剂包衣。
[0027](3)再加入适量有色包衣剂和珠光粉。
[0028]每100克种子包壳过程中加入50克

100克阿维苏云菌。本实施例中,B粉用量为藜麦种子重量的3倍,R粉用量为藜麦种子重量的1倍。
[0029]实施例3
[0030](1)将藜麦种子放入丸粒化包衣机中转动搅拌,先加入适量丸粒化材料B粉伯勒乐丰(Bellerophpn),采用适量粘合剂包衣。
[0031](2)再加入R粉罗力苏(Rolexo),采用适量粘合剂包衣。
[0032](3)再加入适量有色包衣剂和珠光粉。
[0033]其中,粘合剂中含有适量印楝素,印楝素通过乳液形式加入到粘合剂中。每100克种子包壳过程中加入10ml

50ml 0.3%印楝素乳液。本实施例中,B粉用量为藜麦种子重量的3倍,R粉用量为藜麦种子重量的1倍。
[0034]实施例1

3均选用中粒种子。
[0035]实施例4
[0036]本专利技术中,还对藜麦种子的分级和发芽情况进行了研究:
[0037]1.藜麦种子精选
[0038]1.1方法
[0039]1.1.1种子风选先用风选机,去除杂质,再用10目、16目筛子筛选,将种子分为大粒、中粒和小粒三部分
[0040]1.1.2种子发芽发芽温度:20,25,30℃;发芽床:不同粒型种子不同发芽温度下胚根和胚轴长度测试用纸间发芽(BP)方法,其余测试均用纸上(TP)方法。由于没有国内外相关标准,实际发芽测试的时间均标注。测试种子数量为每处理400粒,个别试验为200粒(均会标注)。胚根和胚轴长度测定时间为置床后4天。
[0041]1.2效果
[0042]1.2.1风选效果
[0043]表1藜麦种子的精选
[0044]分级重量(克)千粒重(克)直径(毫米)占比(%)一级(大粒)1305.422.231.3二级(中粒)91464.552.1691.1三级(小粒)6952.681.916.9杂质650.6
[0045]1.2.2不同粒型种子的发芽特性
[0046]用纸上方法对不同粒型藜麦种子进行了发芽检测,并在发芽前期每天调查胚根伸出种皮的种子比例数(计数标准为胚根伸出),分别在在置床4天、7天后调查发芽势和发芽率(这是我们推荐的发芽统计时间,计数标准为具有正常的胚根、胚轴、子叶等结构,即正常苗),每处理100粒
×
4重复。结果见表2.
[0047]表2不同粒型种子在不同温度下的发芽表现(纸上)
[0048][0049]“CK”是指没有经过种子分级的原料藜麦种子。
[0050]观察了发芽盒中种子胚根的表现,主要印象是:大粒种子发芽后根毛多且粗壮,中粒种子的根毛数量中等比较粗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藜麦种子丸粒化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如下内容:(1)取藜麦种子,使用甲粉进行丸粒化包衣后,再加入乙粉进行丸粒化包衣;(2)包衣上色;所述甲粉包括伯勒乐丰,所述乙粉包括罗力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粉的用量为种子重量的3倍;所述乙粉的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甲粉或/和乙粉中还包括农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有华姚晓华吴昆仑王德欣郭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