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管理系统及呼吸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5279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囊管理系统,包括气囊、充气气泵、抽气气泵、充气控制装置和抽气控制装置,气囊通过充气管路与充气气泵连接,气囊通过抽气管路与抽气气泵连接,充气管路通过第一充气排气管路与抽气管路连接,充气管路连接有第二充气排气管路,充气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充气管路、第二充气排气管路的通断,抽气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充气排气管路、抽气管路的通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呼吸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气囊管理系统,能够解决气囊充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压问题以及气泵故障导致拔管失败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有创通气过程中病人的安全性。安全性。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囊管理系统及呼吸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呼吸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气囊管理系统及呼吸机。

技术介绍

[0002]呼吸机在工作过程中,如遇到病人无自主呼吸情况,需要病人插管通气治疗。病人气管插管通气时,气管插管经鼻或口腔插入,在气管内建立人工气道,通过插管气囊保证不漏气。气囊充气不足,会导致漏气、误吸和增加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气囊充气过量会超压会影响气道粘膜供血,造成气道损伤。目前的气囊管理控制技术都是通过气泵对气囊供气和排气,一旦在充气保压过程中气泵故障或者控制异常,将会导致气囊内气体过充,导致气囊内气体超压从而对气道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气囊管理系统,能够解决气囊充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压问题以及气泵故障导致拔管失败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有创通气过程中病人的安全性。
[0004]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呼吸机。
[0005]本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气囊管理系统,包括气囊、充气气泵、抽气气泵、充气控制装置和抽气控制装置,所述充气气泵通过充气管路与气囊连接,所述抽气气泵通过抽气管路与气囊连接,所述充气管路通过第一充气排气管路与抽气管路连接,所述充气管路连接有第二充气排气管路,所述充气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充气管路、第二充气排气管路的通断,所述抽气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第一充气排气管路、抽气管路的通断。
[0007]进一步地,所述充气控制装置上设置有充气进口、第一充气出口和第二充气出口并可控制充气进口、第一充气出口和第二充气出口的开闭,所述第二充气出口通过充气进口与第一充气出口连接,所述充气控制装置的充气进口通过充气管路与充气气泵的出气口连接,所述充气控制装置的第一充气出口通过充气管路分别与气囊、第一充气排气管路连接,所述充气控制装置的第二充气出口为第二充气排气管路。
[0008]进一步地,所述抽气控制装置上设置有抽气进口、第一抽气出口和第二抽气出口并可控制抽气进口、第一抽气出口和第二抽气出口的开闭,所述第二抽气出口通过抽气进口与第一抽气出口连接,所述抽气控制装置的抽气进口分别与第一充气排气管路、气囊连接,所述第二抽气出口通过抽气管路与抽气气泵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抽气出口连接有排气气阻。
[0010]进一步地,所述抽气管路通过吸气管路与抽气气泵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吸气管路上设置有抽气气阻。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气囊内的气压。
[0013]进一步地,所述压力传感器的数量设置为两个。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充气气泵、抽气气泵、充气控制装置及抽气控制装置电性连接以控制充气气泵、抽气气泵、充气控制装置及抽气控制装置的动作。
[0015]本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16]一种呼吸机,包括所述的气囊管理系统。
[0017]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8]通过设置充气控制装置和抽气控制装置,可利用充气控制装置控制充气管路、第二充气排气管路的通断,抽气控制装置能够控制第一充气排气管路、抽气管路的通断。能够给充气过程提供缓冲而防止过压,有利于防止抽气气泵故障导致气囊内气体无法排除影响拔管,能够解决气囊充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压问题以及气泵故障导致拔管失败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有创通气过程中病人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中气囊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充气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图1中抽气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中:1、气囊;2、充气气泵;3、抽气气泵;4、充气控制装置;5、抽气控制装置;6、充气进口;7、第一充气出口;8、第二充气出口;9、抽气进口;10、第一抽气出口;11、第二抽气出口;12、排气气阻;13、抽气气阻;14、压力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本技术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技术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0026]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
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7]请参照图1至图3,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囊管理系统,包括气囊1、充气气泵2、抽气气泵3、充气控制装置4和抽气控制装置5,充气气泵2通过充气管路与气囊1连接,抽气气泵3通过抽气管路与气囊1连接,充气管路通过第一充气排气管路与抽气管路
连接,充气管路连接有第二充气排气管路,充气控制装置4用于控制充气管路、第二充气排气管路的通断,抽气控制装置5用于控制第一充气排气管路、抽气管路的通断。
[0028]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充气控制装置4和抽气控制装置5,可利用充气控制装置4控制充气管路、第二充气排气管路的通断,抽气控制装置5能够控制第一充气排气管路、抽气管路的通断。充气时,充气控制装置4驱动充气管路的开通,抽气控制装置5驱动第一充气排气管路的开通,充气气泵2启动将吸入的外部空气充入气囊1内,部分的空气通过第一充气排气管路排出,进而能够给充气过程提供缓冲而防止过压,有利于防止抽气气泵3故障导致气囊1内气体无法排除影响拔管;抽气时,充气控制装置4驱动第二充气排气管路的开通,抽气控制装置5驱动抽气管路的开通,充气气泵2启动将吸入的外部空气经第二充气排气管路直接排出,抽气气泵3将气囊1内的气体经抽气管路排出,随着气囊1内气体的排出,气囊1内的压力不断下降,可停止抽气气泵3以及充气气泵2的工作,拔出气囊1插管。这样,能够解决气囊1充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超压问题以及气泵故障导致拔管失败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有创通气过程中病人的安全性。
[0029]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还可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0030]在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囊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1)、充气气泵(2)、抽气气泵(3)、充气控制装置(4)和抽气控制装置(5),所述充气气泵(2)通过充气管路与气囊(1)连接,所述抽气气泵(3)通过抽气管路与气囊(1)连接,所述充气管路通过第一充气排气管路与抽气管路连接,所述充气管路连接有第二充气排气管路,所述充气控制装置(4)用于控制充气管路、第二充气排气管路的通断,所述抽气控制装置(5)用于控制第一充气排气管路、抽气管路的通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控制装置(4)上设置有充气进口(6)、第一充气出口(7)和第二充气出口(8)并可控制充气进口(6)、第一充气出口(7)和第二充气出口(8)的开闭,所述第二充气出口(8)通过充气进口(6)与第一充气出口(7)连接,所述充气控制装置(4)的充气进口(6)通过充气管路与充气气泵(2)的出气口连接,所述充气控制装置(4)的第一充气出口(7)通过充气管路分别与气囊(1)、第一充气排气管路连接,所述充气控制装置(4)的第二充气出口(8)为第二充气排气管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气控制装置(5)上设置有抽气进口(9)、第一抽气出口(10)和第二抽气出口(11)并可控制抽气进口(9)、第一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帅张大平尹鹏邹栋张飞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