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247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包括储油罐体和分离柱;储油罐体的底部通过第一进油管与分离柱的顶部连通,分离柱的顶部通过排气管与储油罐体的顶部连通;分离柱的中部连接有第二进油管,第二进油管用于与变压器的注油口连接;分离柱的底部连接有排污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容易操控、能够大幅提升注油品质的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可以保证变压器的使用安全,并且能够警示变压器油满,防止注油量过多。防止注油量过多。防止注油量过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


[0001]本技术属于变压器
,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变压器的生产和运行过程中,由于变压器渗漏油、例行检修、天气变化等情况,常有油位过低的情况发生,需要对变压器油枕进行注油。
[0003]公开号为JP2007150056A的专利技术申请公开了一种移动用变压器及其注油方法和抽油方法,其在变压器主体的侧部和冷却器的侧部可以单独的运输到站点,并在站点结合或分离。在移动式变压器中,配管连接地插在变压器主体和冷却器之间,使得配管在主体侧可从变压器主体拆卸。在配管的构造中,接头3a和配管3b彼此连接,配管3b与设置有阀V8和流量观察孔A1的配管4连接,配管3a与设置有阀门V9和流量观察管B1的配管5连接,配管7b与设有阀V5和流量观察孔A2的配管8连接,配管7a与设有阀V6和流量观察孔B2的配管9连接,设置有阀V7的配管10连接地插在配管2b和插在阀V6和流量观察孔B2之间的配管9之间。
[0004]公告号为US7122075B2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减少变压器注油时气体和水污染的装置,包括一个主油箱和一个储油柜,储油柜配有一个排泥配件,由一个上部连接管连接,该上部连接管具有一个上部布赫继电器和一个排放配件;包括循环泵的下部管接头将主油箱的顶部与油冷却器的顶部连接,而冷却器的底部通过下部管接头与主油箱的底部连接。主水箱底部配有一个释放配件,也有一个从释放配件引出的接头,并与稳定水箱的顶部连接,稳定水箱的底部通过连接管与排泥配件和/或位于储油柜底部的配件连接。
[0005]通过对上述现有技术的分析,大多数变压器注油装置往往设置过个阀门与多个管路,结构复杂,并且多数变压器注油装置无法调控所用绝缘油的品质。而为了提升变压器注油品质,所用的注油装置结构也较为复杂,同样需设置多个管路与多个阀门,导致注油操作复杂、易出错。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操控、能够大幅提升注油品质的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可以保证变压器的使用安全。
[0007]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0008]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包括储油罐体和分离柱;储油罐体的底部通过第一进油管与分离柱的顶部连通,分离柱的顶部通过排气管与储油罐体的顶部连通;分离柱的中部连接有第二进油管,第二进油管用于与变压器的注油口连接;分离柱的底部连接有排污管。
[000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油机构的整体结构简单,管路清晰,使用时操作简单。注油时,将第二进油管与变压器的注油口连接,储油罐体内部的绝缘油经由第一进油管、分离柱、第二进油管进入变压器的内部。分离柱为长柱型结构,绝缘油在其内部时,其中混杂的水分、杂质会因重力作用下沉在分离柱的底部,而其中裹挟的气体会上升至分离柱的顶部。分离柱中部的绝缘油中水分、气泡、杂质的含量均大幅下降,并通过第二进油管注入到变压
器内,从而可以提高注油品质。
[0010]此外,当变压器油满时,分离柱内的绝缘油将停止向第二进油管内流动,来自储油罐体的多余的油量将逐渐填满分离柱,此间排气管内的气体流量增加,会产生噪声,有助于警示操作人员油满,从而避免注油过量,防止绝缘油溢出。若分离柱内的绝缘油填满后,仍继续注油,多余的油量将通过排气管重新进入储油罐体。储油罐体在使用前,由于排气管与储油罐体的顶部连接,其内部的绝缘油在进入储油罐体时也会产生噪声,警示操作人员。
[0011]进一步的,分离柱底部为漏斗型,便于分离出的水或杂质等的排出,降低在排污过程中的绝缘油的排出量,减少浪费。
[0012]进一步的,第二进油管上远离分离柱的一端设有连接法兰,通过螺栓等可以与变压器的注油口固定连接。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分离柱的内部设有漏斗状的滤网,滤网的顶部开口与分离柱的顶部相接触,滤网的底部开口且与排污管相配合。
[0014]由此,绝缘油进入分离柱并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需接收滤网的过滤,其中的杂质将收集在滤网的底部,并可通过排污管排出。此外,滤网的设置为绝缘油中裹挟的气泡提供的附着位点,有助于油、气分离,提高绝缘油品质。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滤网为多层套设结构,多个滤网的滤孔由内而外依次变小。由此,通过多重过滤可提高绝缘油品质,进而提高变压器的使用安全。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分离柱与支撑架体相配合;支撑架体包括设于顶部的固定架以及设于底部的活动架,活动架的底部与振动板相连,振动板能够往返移动;固定架的中部设有限位通孔,分离柱的底部与活动架连接,分离柱的柱体套设在限位通孔的内部。
[0017]由此,通过振动板带动分离柱在一定范围内移动,其内部的绝缘油在随分离柱移动而晃动的过程中能量增加,有利于加速其内部的气体和水分分离,提高绝缘油除杂效率。尤其是附着在滤网上的气泡,在绝缘油晃动的过程中更容易脱落绝缘油、向上浮动;同样的,附着在滤网上的杂质颗粒,也更加容易脱落滤网、向下沉落,从而提高绝缘油除杂效果,提升绝缘油品质,保证变压器使用安全,并且可防止滤网堵塞。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活动架包括上下连接设置的第一固定板体和第二固定板体,第一固定板体与分离柱的中上段相连,第二固定板体与分离柱的底部相连。
[0019]由此,通过上下设置的第一固定板体和第二固定板体提高分离柱与振动板的连接紧密性,防止分离柱倾斜或侧翻,避免磕碰造成的结构损坏。
[0020]进一步的,分离柱的外壁上套设有连接环。第一固定板体与分离柱外壁上的连接环之间通过多个圆周阵列分布的弹簧连接。第一固定板体在随振动板往返移动的过程中能够与限位通孔的内壁接触。如此,第一固定板体与限位通孔的碰撞过程中产生的震荡可通过弹簧传送至分离柱,弹簧起到一定的缓冲组作用,一来可避免因冲击力度过大导致的分离柱震荡幅度过大,二来第一固定板体与限位通孔的碰撞会引发弹簧在一定幅度内发射压缩

伸长

压缩的形变,可带动分离柱在一定范围内往返震荡,从而振动板以较低的震荡幅度与频率即可实现对分离柱内绝缘油、空气、水分的分离,降低能耗,绿色环保。
[0021]进一步的,第一进油管、第二进油管以及排气管均为软管或伸缩管,如此,第一进油管、第二进油管以及排气管能够在一定范围内随分离柱移动或变形,且不影响与之相连
的储油罐体、变压器等结构的稳定性。
[0022]进一步的,限位通孔的内壁上配置有软垫,软垫可采用橡胶、硅胶、海绵或棉花等加工,具有缓冲、防撞作用,避免分离柱在随振动板运作的过程中因与固定架磕碰而变形或破碎。
[0023]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振动板与伺服电机相配合,伺服电机间歇性运作;第二进油管配置有第二电磁阀,第二电磁阀与伺服电机电连接。
[0024]由此,在注油的过程中,分离柱处于振动

静息

振动循环运作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罐体(11)和分离柱(12);所述储油罐体(11)的底部通过第一进油管(13)与所述分离柱(12)的顶部连通,所述分离柱(12)的顶部通过排气管(15)与所述储油罐体(11)的顶部连通;所述分离柱(12)的中部连接有第二进油管(14),所述第二进油管(14)用于与变压器(10)的注油口连接;所述分离柱(12)的底部连接有排污管(3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柱(12)的内部设有漏斗状的滤网(31),所述滤网(31)的底部开口且与所述排污管(36)相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31)为多层套设结构,多个所述滤网(31)的滤孔由内而外依次变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检验用注油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柱(12)与支撑架体(18)相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子林干才鑫蔡统辉
申请(专利权)人:三门县质量技术服务中心三门县产品质量检验所三门县计量检定测试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