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机壳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172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机壳及电机,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机身外壳和设置在所述机身外壳一端的端盖外壳,在所述端盖外壳和所述机身外壳上均安装有多个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空心加强筋,在所述空心加强筋内设置有弧形支撑结构,所述弧形支撑结构的两端通过百褶状支撑囊与所述空心加强筋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外壳体上设置空心加强筋,实现了在不过度增加外壳体重量的同时加强外壳体支撑强度的效果,通过设置弧形支撑结构,有效增强了外壳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通过设置百褶状支撑囊和换气管,有效起到加快散热的效果。热的效果。热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机壳及电机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机机壳及电机。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电机结构已较为常见,如专利号为202223212754.2的一种方便安装的电机,具体请参阅图1,如图1所示,电机本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端盖2,电机本体1的外表面套设有电机外壳3,端盖2的表面固装有螺纹柱,螺纹柱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5,电机外壳3的一侧固装有固定座8,电机外壳3相对于固定座8的一侧设置有辅助装置,辅助装置包括螺纹座11,螺纹座11固装在电机外壳3的一侧,螺纹座11的一侧设置有防尘网13,防尘网13的四周均装有安装座12,安装座12的内壁开设有内螺纹,螺纹座11的外表面开设有外螺纹,且内螺纹与外螺纹相啮合,通过在安装座12上设置内螺纹,使其能够锁紧在螺纹座11表面,上述的电机本体1若是在室外使用,电机外壳3就需要一定的支撑能力防碰撞能力,传统技术中采用加大电机外壳3厚度的方式来提高承托强度,但是那会使电机本体1整体的重量有大幅度提升。
[0003]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电机机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机壳来解决上述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机机壳,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包括机身外壳和设置在所述机身外壳一端的端盖外壳,在所述端盖外壳和所述机身外壳上均安装有多个加强组件,所述加强组件包括空心加强筋,在所述空心加强筋内设置有弧形支撑结构,所述弧形支撑结构的两端通过百褶状支撑囊与所述空心加强筋固定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空心加强筋的一侧开设有限位长槽,所述限位长槽的竖截面为/个圆弧状。
[0007]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长槽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开设在所述空心加强筋上,所述百褶状支撑囊设置在所述限位孔内,且部分所述百褶状支撑囊伸至所述限位长槽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支撑结构包括弧形段和直行段,所述弧形段的两端均固定有直行段,所述直行段的另一端和所述百褶状支撑囊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弧形段自所述机身外壳的圆心方向向所述机身外壳的边缘方向拱起。
[0010]进一步的,所述机身外壳两端的内壁上均固定有换气环,所述百褶状支撑囊和所述换气环连通。
[0011]进一步的,所述换气环的表面固定有多个换气管,所述机身外壳内外部的气流通过所述换气管交流。
[0012]进一步的,所述换气管的内径沿所述换气环方向向所述机身外壳的圆心方向之间减小。
[0013]本实用提供了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外壳体。
[00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通过在外壳体上设置空心加强筋,实现了在不过度增加外壳体重量的同时加强外壳体支撑强度的效果;
[0016]通过设置弧形支撑结构,让外部移动物体和外壳体接触前首先需要与支撑结构发生碰撞,起到了良好的缓冲效果,有效增强了外壳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性;
[0017]通过设置百褶状支撑囊和换气管,让起到缓冲效果的同时能够加速运行中电机内部的空气流速,有效起到加快散热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图1为现有技术中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一种电机机壳的最优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加强组件的最优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外壳体的最优实施例的剖面图;
[0023]图5为本技术电机的最优实施例的立体图。
[0024]其中,100、电机;200、外壳体;201、机身外壳;202、端盖外壳;203、加强组件;2031、空心加强筋;2032、限位长槽;2033、限位孔;2034、弧形支撑结构;2035、直行段;2036、百褶状支撑囊;204、换气环;205、换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5]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6]实施例一,请参阅图2至图3,图2为本技术一种电机机壳的最优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加强组件的最优实施例的立体图。如图2至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机壳,包括:外壳体200,外壳体200包括机身外壳201和设置在机身外壳201一端的端盖外壳202,为了增强外壳体200整体的支撑强度,防止外壳体200使用时出现变形,在端盖外壳202和机身外壳201上均安装有多个加强组件203,两个加强组件203之间的距离相等,主要是能够让外壳体200的抗压承受能力较为均匀,为了能够在增强原有支撑力的情况下,还能够不会过渡的增加外壳体200整体的重量,在加强组件203包括空心加强筋2031,空心加强筋2031是和外壳体200整体采用同一种材质的,同时又为了避免外壳体200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外部移动物的碰撞,在空心加强筋2031内设置有弧形支撑结构2034,弧形支撑结构2034在受到一定压力过程中,弧度会发生变化,形变产生的反作用力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空心加强筋203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长槽2032,限位长槽2032的竖截面为3/4个圆弧状,具体的弧形支撑结构2034在受压后是能够向限位长槽2032的两端移动的。限位长槽2032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2033,限位孔2033开设在空心加强筋2031上,
[0027]请继续参阅图3,如图3所示,弧形支撑结构2034的两端通过百褶状支撑囊2036与
空心加强筋2031固定连接。百褶状支撑囊2036设置在限位孔2033内,且部分百褶状支撑囊2036伸至限位长槽2032内,也就是说,百褶状支撑囊2036的一部分是设置在限位孔2033内的,还有一部分是设置在限位长槽2032内的,百褶状支撑囊2036和换气环204连通,此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弧形支撑结构2034在受到一定压力过程中,受压后是能够向限位长槽2032的两端移动,进而来压缩百褶状支撑囊2036,百褶状支撑囊2036内部的气体会冲向换气环204从换气管205排出,来加速运行中电机100内部的空气流速,有效起到加快散热的效果。
[0028]请继续参阅图2并结合图3和4,图4为本技术外壳体的最优实施例的剖面图。如图2至4所示,机身外壳201两端的内壁上均固定有换气环204。换气环204的表面固定有多个换气管205,机身外壳201内外部的气流通过换气管205交流。换气管205的内径沿换气环204方向向机身外壳201的圆心方向之间减小,此设计的目的是让气体在经过换气管205排出时需要一定挤压力,进而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外壳体200通过弧形支撑结构2034起到缓冲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加速运行中电机100内部的空气流速,有效起到加快散热的效果。
[0029]请继续参阅图3。如图3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200),所述外壳体(200)包括机身外壳(201)和设置在所述机身外壳(201)一端的端盖外壳(202),在所述端盖外壳(202)和所述机身外壳(201)上均安装有多个加强组件(203),所述加强组件(203)包括空心加强筋(2031),在所述空心加强筋(2031)内设置有弧形支撑结构(2034),所述弧形支撑结构(2034)的两端通过百褶状支撑囊(2036)与所述空心加强筋(2031)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加强筋(2031)的一侧开设有限位长槽(2032),所述限位长槽(2032)的竖截面为3/4个圆弧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机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长槽(2032)的两端均开设有限位孔(2033),所述限位孔(2033)开设在所述空心加强筋(2031)上,所述百褶状支撑囊(2036)设置在所述限位孔(2033)内,且部分所述百褶状支撑囊(2036)伸至所述限位长槽(2032)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一冰朱云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益盛汽车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