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控制器壳体和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687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控制器壳体和控制器。该控制器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其内部通过隔板划分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电路板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连接器设置于第二安装空间;屏蔽筋,屏蔽筋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屏蔽筋垂直设置于隔板远离第一安装空间的一侧,屏蔽筋自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延伸至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端,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其在垂直于电路板的方向上的两相对端,相邻的屏蔽筋之间预留间隙,连接器位于预留间隙。通过该控制器壳体能够将连接器设置于屏蔽筋之间的预留间隙中,实现对连接器的屏蔽,不仅起到了抑制谐振的作用,而且,由于不需要另外设置屏蔽件,减少了零部件数量,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器壳体和控制器


[0001]本技术涉及控制器壳体
,尤其涉及一种控制器壳体和控制器。

技术介绍

[0002]在智能驾驶汽车中,ADCU(Automated Driving Control Unit的缩写,指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汽车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ADCU通常需要通过高速连接器连接许多摄像头,比如前视摄像头、环视摄像头等,以通过摄像头来感知外界信息,然后将外界信息传输到ADCU中。
[0003]由于摄像头的频率与ADCU中的高速连接器的频率接近时,ADCU有可能发生谐振,在影响其他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也会对ADCU本身产生影响,造成芯片失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降低了车辆安全性。
[0004]目前,ADCU大多是靠PCBA上的接插件自带的屏蔽结构来抑制谐振的产生,如线束端采用屏蔽双绞线类型的线束或者板端接插件增加屏蔽罩结构,或者在ADCU的壳体上另外设置屏蔽结构件,来抑制谐振产生,这些方法均会导致造成ADCU成本增加。
[0005]因此,如何抑制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谐振,同时降低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器壳体,以抑制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谐振,同时降低成本。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控制器壳体,用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器,所述控制器壳体包括:
[0009]壳体本体,其内部通过隔板划分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0010]屏蔽筋,所述屏蔽筋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屏蔽筋垂直设置于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的一侧,所述屏蔽筋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其在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方向上的两相对端,相邻的所述屏蔽筋之间预留间隙,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预留间隙。
[0011]可选地,在上述控制器壳体中,所述壳体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二壳体;
[0012]所述隔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分隔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分隔板面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侧面接触配合;
[0013]所述屏蔽筋包括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板上的第一子屏蔽筋和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分隔板上的第二子屏蔽筋,所述第一子屏蔽筋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向靠近
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子屏蔽筋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子屏蔽筋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子屏蔽筋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侧面接触配合。
[0014]可选地,在上述控制器壳体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柱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
[0015]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通孔和第二定位通孔,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盲孔和第二定位盲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依次插入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一定位盲孔,所述第二定位柱依次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盲孔。
[0016]可选地,在上述控制器壳体中,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一定位盲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盲孔为腰型孔,且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盲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轮廓的最大尺寸方向设置。
[0017]可选地,在上述控制器壳体中,所述第一壳体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柱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两对角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盲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的中心连线方向设置。
[0018]可选地,在上述控制器壳体中,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第二壳体通过自攻螺钉连接;
[0019]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螺纹连接孔,所述第二壳体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二螺纹连接孔,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连接通孔,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孔为盲孔,所述自攻螺钉依次贯穿连接所述第二螺纹连接孔、所述连接通孔和所述第一螺纹连接孔。
[0020]可选地,在上述控制器壳体中,所述第一壳体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一分隔板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一子屏蔽筋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端组合形成第一机加工面,所述第一机加工面的平面度不超过0.3mm;
[0021]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分隔板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子屏蔽筋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端组合形成第二机加工面,所述第一机加工面的平面度不超过0.3mm。
[0022]可选地,在上述控制器壳体中,所述壳体本体上设置有第一安装耳、第二安装耳、第三安装耳和第四安装耳,所述第一安装耳和所述第三安装耳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的第一侧壁,所述第二安装耳和所述第四安装耳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为所述壳体本体在平行于其长度方向上的两相对壁;
[0023]其中,所述第一安装耳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安装耳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其中一个为圆孔,另一个为腰型孔,所述腰型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壳体本体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安装耳和所述第四安装耳均设有整车连接孔。
[0024]一种包括如上所述的控制器壳体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电路板和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路板位于所述控制器壳体的第一安装空间内,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且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控制器壳体的两相邻屏蔽筋之间。
[0025]可选地,在上述控制器中,所述控制器还包括第一金属件和第二金属件,所述第一
金属件和所述第二金属件位于所述连接器在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方向上的两侧;
[0026]其中,所述连接器在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方向上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所述第一金属件通过第一过孔与屏蔽筋电连接,所述第二金属件通过第二过孔于屏蔽件电连接,所述第一金属件和所述第二金属件与所述控制器的接地线束电连接。
[0027]使用本技术所提供的控制器壳体时,由于壳体本体的内部通过隔板划分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电路板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连接器设置于第二安装空间,屏蔽筋垂直设置于隔板远离第一安装空间的一侧,屏蔽筋自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延伸至壳体本体的第二端,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其在垂直于电路板的方向上的两相对端,相邻的屏蔽筋之间预留间隙,因此,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端和隔板,以及相邻的两个屏蔽筋能够围合形成屏蔽空间,将连接器设置于预留间隙后,连接器将位于上述屏蔽空间中,实现对连接器的屏蔽,不仅起到了抑制谐振的作用,而且,由于不需要另外设置屏蔽件,减少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器壳体,用于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壳体包括:壳体本体,其内部通过隔板划分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屏蔽筋,所述屏蔽筋的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屏蔽筋垂直设置于所述隔板远离所述第一安装空间的一侧,所述屏蔽筋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其在垂直于所述电路板的方向上的两相对端,相邻的所述屏蔽筋之间预留间隙,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预留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本体包括第一壳体和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的第二壳体;所述隔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第一分隔板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第二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分隔板面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侧面接触配合;所述屏蔽筋包括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隔板上的第一子屏蔽筋和垂直设置于所述第二分隔板上的第二子屏蔽筋,所述第一子屏蔽筋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壳体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二子屏蔽筋自所述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端向靠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延伸,所述第一子屏蔽筋面向所述第二壳体的端部和所述第二子屏蔽筋向所述第一壳体的端部分别与所述电路板的两侧面接触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柱的轴线垂直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定位通孔和第二定位通孔,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盲孔和第二定位盲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依次插入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一定位盲孔,所述第二定位柱依次插入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盲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一定位盲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盲孔为腰型孔,且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盲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外轮廓的最大尺寸方向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在平行于所述电路板所在平面上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一定位柱和所述第二定位柱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的两对角位置,所述第二定位通孔和所述第二定位盲孔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定位柱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鲁志鹏马博洋艾秀君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经纬恒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