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2962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中钢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及从所述主体向前延伸的舌片,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接地端子、左右排列于该对接地端子之间的一对电源端子及左右排列于该对电源端子之间的若干其他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所述接地端子及所述电源端子的每一接触部暴露于所述舌片的上下表面,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及每一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均设有一体相连的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并分别暴露所述舌片的上下表面,增大导通截面,进而增加散热面积,从而改善传输大电流的能力。从而改善传输大电流的能力。从而改善传输大电流的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电流插座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可传输大电流的大电流插座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USB Type

C连接器具有正反插功能,越来越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产品中进行传送信号、电源等。一般的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上下排端子、位于上下排端子之间的中钢片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绝缘本体包括主体及从主体向前延伸的舌片,舌片的厚度为0.7mm,为保证连接器的机械耐久性能,中钢片的厚度最小为0.15mm,极限状态下端子的最大厚度0.275mm,导致连接器通流能力被限制。
[0003]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大电流插座连接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改善传输大电流能力的大电流插座连接器。
[0005]为实现前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中钢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及从所述主体向前延伸的舌片,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接地端子、左右排列于该对接地端子之间的一对电源端子及左右排列于该对电源端子之间的若干其他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及每一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均设有一体相连的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并分别暴露所述舌片的上下表面。
[0006]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接地端子和/或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与所述舌片的厚度相同,不大于0.7mm。
[0007]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其他端子设置为上下两排,上排所述其他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所述舌片上表面,下排所述其他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所述舌片下表面。
[0008]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中钢片设置为弹性臂结构,其包括暴露于所述舌片的左右外侧面的主体片,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主体片左右间隔开。
[0009]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中钢片还包括从所述主体片前端向内侧弯折延伸于所述接地端子前方的前片体,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前片体前后间隔开。
[0010]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中钢片还包括从所述前片体末端向后弯折延伸的内片体,所述内片体介于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之间,三者相互间隔开。
[0011]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其他端子的焊接脚一一左右交错排列成一排。
[0012]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脚左右排列成一排,所述其他端子的焊接脚排列在所述电源端子的焊接脚之间。
[0013]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绝缘体包括第一绝缘体及第二绝缘体,所述第一绝缘体注塑成型于所述导电端子上形成一端子模块,所述第二绝缘体注塑成型于所述端子模块和所述中钢片上。
[0014]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大电流插座连接器为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其还包括主金属壳体、上金属壳体及下金属壳体,所述主金属壳体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并且设有插接孔,所述舌片悬空于所述插接孔中;所述上金属壳体包括呈弧形的上遮盖壁、从所述上遮盖壁向外侧延伸的上平面壁及从所述上平面壁外侧缘向下弯折延伸的固定脚;所述下金属壳体包括呈弧形的下遮盖壁及从所述下遮盖壁向外侧延伸的下平面壁,所述上遮盖壁和所述下遮盖壁共同套设于所述主金属壳体外侧,所述上平面壁和所述下平面壁上下贴合在一起。
[0015]本技术大电流插座连接器的每一接地端子及每一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设有一体相连的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并分别暴露所述舌片的上下表面,如此设计,增加接地端子和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增大导通截面,进而增加散热面积,从而改善传输大电流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大电流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大电流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0019]图4为本技术大电流插座连接器的第二绝缘体与端子模块分开的立体分解图。
[0020]图5为本技术大电流插座连接器的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与导电端子分开的立体分解图。
[0021]图6为本技术大电流插座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请参阅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大电流插座连接器100,是一种USB Type

C插座连接器,具有正反插功能,用以焊接于电路板(未图示)上,供插头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其包括绝缘本体10、导电端子20、一对中钢片30、主金属壳体40、上金属壳体50及下金属壳体60。
[0023]绝缘本体10包括先后成型的第一绝缘体11和第二绝缘体12。第一绝缘体11注塑成型于导电端子20上形成一个端子模块,第二绝缘体12注塑成型于该端子模块和中钢片30上。绝缘本体10包括主体101及从主体101向前延伸的舌片102,舌片102呈水平板状。
[0024]每一导电端子20包括向前延伸的接触部201及延伸出绝缘本体10的焊接脚202,焊接脚202左右排列为一排。导电端子20包括左右隔开的一对接地端子21、位于该对接地端子21之间的一对电源端子22及左右间隔排列在该对电源端子22之间的8支其他端子23,其他端子23可以为信号端子或侦测端子等。每一接地端子21及每一电源端子22的接触部201设有一体相连的上接触部及下接触部,分别暴露于舌片102上下表面;接地端子21及电源端子22的接触部201的厚度与舌片102的厚度相同,均不大于0.7mm。其他端子23排列为上下两排,上排其他端子23的接触部201暴露于舌片102上表面,下排其他端子23的接触部201暴露于舌片102下表面。另外,其他端子23的焊接脚202左右一一交错排列成一排,并且排列在两电源端子22的焊接脚202之间。
[0025]中钢片30设置为弹性臂结构,并且设置于舌片102上,在舌片102的厚度方向上,接地端子21的接触部201与中钢片30相互错开,即在左右及前后方向上间隔开,每一接地端子21及每一电源端子22的接触部201设有上接触部及下接触部,分别暴露于舌片102上下表面,如此设计,可以减少中钢片30占用舌片102厚度,便于增加接地端子21和电源端子22的接触部201的厚度,增大导通截面,进而增加散热面积,从而改善传输大电流的能力。
[0026]中钢片30包括主体片31、从主体片31前端向内侧弯折延伸的前片体32及从前片体32末端向后弯折延伸的内片体33,主体片31暴露于舌片102的左右外侧面,与接地端子21的接触部201左右间隔开,前片体32位于接地端子21的前方,与接地端子21的接触部201前后间隔开,内片体33介于接地端子21的接触部201和电源端子22的接触部201之间,三者相互间隔开。
[0027]主金属壳体40为前后中空的筒状结构,其套设于绝缘本体10外侧,并且设有插接孔42,用于供插头连接器插接,舌片102悬空于插接孔42中。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中钢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及从所述主体向前延伸的舌片,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一对接地端子、左右排列于该对接地端子之间的一对电源端子及左右排列于该对电源端子之间的若干其他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向前延伸的接触部及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的焊接脚,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及每一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均设有一体相连的上接触部和下接触部,并分别暴露所述舌片的上下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端子和/或所述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厚度与所述舌片的厚度相同,不大于0.7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他端子设置为上下两排,上排所述其他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所述舌片上表面,下排所述其他端子的接触部暴露于所述舌片下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钢片设置为弹性臂结构,其包括暴露于所述舌片的左右外侧面的主体片,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主体片左右间隔开。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钢片还包括从所述主体片前端向内侧弯折延伸于所述接地端子前方的前片体,所述接地端子的接触部与所述前片体前后间隔开。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电流插座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钢片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欢王帅秦海伟仇金国
申请(专利权)人: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