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温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155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红外温标结构,涉及航天或军工器件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加热模块和黑体,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上设有安装通孔,黑体于安装通孔处装设于上壳体,加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上垫片、下垫片和隔热层,上壳体、上垫片、加热装置、下垫片、隔热层和下壳体从上至下依次叠放,上壳体、上垫片、下垫片和下壳体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上壳体来固定安装黑体,并且将其下方的加热模块设计成上垫片和下垫片之间夹着加热装置的结构,使得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上垫片和下垫片实现了均匀的传递,进而提高了黑体温度变化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红外温标结构的精度;另外,隔热层可以使得热量不易透过隔热层对黑体产生影响。产生影响。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红外温标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航天或军工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红外温标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红外温标结构主要应用于航天器或者军工装备上,对相关装备的运行精度起着重要作用。红外温标结构中需要通过加热模块改变黑体的温度,进而利用黑体辐射和温度的对应关系,在检定或校准辐射温度计时,以黑体的温度示值来修正辐射温度计的偏差。但是,现有技术中红外温标的加热模块的温度均匀性较差,导致红外温标的精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红外温标的精度。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红外温标结构,包括壳体、加热模块和黑体,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安装通孔,所述黑体于所述安装通孔处装设于所述上壳体,所述加热模块包括加热装置、上垫片、下垫片和隔热层,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垫片、所述加热装置、所述下垫片、所述隔热层和所述下壳体从上至下依次叠放,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垫片、所述下垫片和所述下壳体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
[0005]可选地,所述黑体为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加热装置呈平面螺旋线形状,且所述加热装置与所述黑体同轴设置。
[0006]可选地,所述黑体为F46外表面加镀铬膜形成,其发射率为0.95至0.96。
[0007]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型电加热器。
[0008]可选地,所述隔热层包括耐高温涤纶隔热网。
[0009]可选地,所述隔热层还包括复合隔热镀金膜层,每两层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之间设置一层所述耐高温涤纶隔热网,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与所述下垫片抵接,位于最下层的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与所述下壳体抵接。
[0010]可选地,所述壳体还包括防冲击托盘,所述防冲击托盘位于所述隔热层和所述下壳体之间。
[0011]可选地,所述上壳体上设有第一孔组,所述上垫片上设有第二孔组,所述下垫片上设有第三孔组,所述下壳体上设有第四孔组,所述上壳体、所述上垫片、所述下垫片和所述下壳体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孔组、所述第二孔组、所述第三孔组、所述第四孔组和螺栓可拆卸连接。
[0012]可选地,所述上壳体为正方形薄板状结构,所述安装通孔开设于所述上壳体的中心处。
[0013]可选地,所述黑体嵌入于所述上壳体的所述安装通孔中。
[0014]本技术通过上壳体来固定安装黑体,并且将其下方的加热模块设计成上垫片和下垫片之间夹着加热装置的结构,使得加热装置的热量通过上垫片和下垫片实现了均匀的传递,进而提高了黑体温度变化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红外温标结构的精度;另外,通过
位于下垫片和下壳体之间的隔热层,使得热量不易透过隔热层,具有良好的隔热和反射效果,使得黑体的温度变化更加均匀,进而提高红外温标结构的精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红外温标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0016]附图标记说明:
[0017]1、壳体;11、上壳体;12、下壳体;13、防冲击托盘;2、加热模块;21、加热装置;22、上垫片;23、下垫片;24、隔热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19]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供的坐标系中,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002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温标结构,包括壳体1、加热模块2和黑体,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上设有安装通孔111,所述黑体于所述安装通孔111处装设于所述上壳体11,所述加热模块2包括加热装置21、上垫片22、下垫片23和隔热层24,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上垫片22、所述加热装置21、所述下垫片23、所述隔热层24和所述下壳体12从上至下依次叠放,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上垫片22、所述下垫片23和所述下壳体12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
[0021]具体地,结合图1所示,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之间相互扣合,形成了一个内部空间,以放置加热模块2的相关零部件,其中上壳体11上设置有形状与黑体相匹配的安装通孔111,黑体装设于上壳体11的安装通孔111中,加热模块2由加热装置21、上垫片22、下垫片23和隔热层24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自上至下依次叠放的是上垫片22、加热装置21、下垫片23和隔热层24(上垫片22和下垫片23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导热材料制成,隔热层24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隔热材料制成),隔热层24的下方还可选地设置有防冲击托盘13(将于后文介绍),然后由防冲击托盘13抵接于下壳体12内部空间的内底壁上,上壳体11、上垫片22、下垫片23和下壳体12之间可以选用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
[0022]本技术的红外温标结构通过上壳体11来固定安装黑体,并且将其下方的加热模块2设计成上垫片22和下垫片23之间夹着加热装置21的结构,使得加热装置21的热量通过上垫片22和下垫片23实现均匀传递,进而提高了黑体温度变化的均匀性,有利于提高红外温标结构的精度;另外,通过位于下垫片23和下壳体12之间的隔热层24,使得热量不易透过隔热层24,具有良好的隔热和反射效果,使得黑体的温度变化更加均匀,进而提高红外温标结构的精度。
[0023]可选地,所述黑体为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加热装置21呈平面螺旋线形状,且所述加热装置21与所述黑体同轴设置。例如,可以采用电路走线绕圈形成平面螺旋状的加热装置21。
[0024]如此,通过将加热装置21呈平面螺旋线形状绕设,使得其各部分加热更加均匀,并
且将加热装置21与黑体同轴设置,以使黑体的热量变化更加均匀。
[0025]可选地,所述黑体为F46外表面加镀铬膜形成,其发射率为0.95至0.96。F46即聚全氟乙丙烯,是聚四氟乙烯的改性材料,通过在其外表面加镀铬膜,以使黑体的发射率达到所要求的数值。
[0026]可选地,所述加热装置21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型电加热器。
[0027]如此,聚酰亚胺薄膜型电加热器是一种柔性加热器,具有热量分布较为精确的特点,适合于红外温标结构所应用的极端环境(例如真空空间)。
[0028]可选地,所述隔热层24包括耐高温涤纶隔热网,所述耐高温涤纶隔热网位于所述下垫片23和所述下壳体12之间。如此,通过热模拟优化设计耐高温涤纶隔热网,实现优异的隔热效果。
[0029]可选地,所述隔热层24还包括复合隔热镀金膜层,每两层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之间设置一层所述耐高温涤纶隔热网,位于最上层的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与所述下垫片23抵接,位于最下层的所述复合隔热镀金膜层与所述下壳体12抵接。
[0030]具体地,下垫片23下方为五层耐高温涤纶隔热网和六层复合隔热镀金膜层组成的隔热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加热模块(2)和黑体,所述壳体(1)包括上壳体(11)和下壳体(12),所述上壳体(11)上设有安装通孔(111),所述黑体于所述安装通孔(111)处装设于所述上壳体(11),所述加热模块(2)包括加热装置(21)、上垫片(22)、下垫片(23)和隔热层(24),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上垫片(22)、所述加热装置(21)、所述下垫片(23)、所述隔热层(24)和所述下壳体(12)从上至下依次叠放,所述上壳体(11)、所述上垫片(22)、所述下垫片(23)和所述下壳体(12)相互之间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黑体为圆形板状结构,所述加热装置(21)呈平面螺旋线形状,且所述加热装置(21)与所述黑体同轴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黑体为F46外表面加镀铬膜形成,其发射率为0.95至0.9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21)采用聚酰亚胺薄膜型电加热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温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24)包括耐高温涤纶隔热网。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枫李晨申海威彭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宏宇航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