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3725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包括用于设置在管廊主体结构的变形缝下方的枕梁,所述枕梁中心线两侧于其底面均开设有柱孔,所述柱孔内设有短柱,所述短柱上端与枕梁之间存在注浆空间,所述枕梁上设有与注浆空间连通的注浆管。本申请针对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主体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在变形缝下方设置枕梁,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将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的主体结构在竖向受力上进行有效同步连接,从而有效控制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主体结构在竖向方向上的位置,最终有效控制地下管廊变形缝处两侧主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变形缝处两侧主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变形缝处两侧主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管廊施工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内的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内涝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美观、整洁、出行,由此地下管廊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动脉。
[0003]然而地下管廊变形缝的不均匀沉降却是地下管廊工程的质量通病。地下管廊基本为水平通长结构并埋设于道路两侧地下,一般每隔20m

30m设置一道变形缝,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的主体结构将会随地下水、地表水、回填土质量、道路地表荷载、周围建筑物产生的侧压力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现象,直接影响到地下管廊工程防水体系的质量,从而容易导致地下管廊变形缝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及窜水,给地下管廊工程的日常运营和长期维护造成极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结构简单、效果显著、施工便捷的优点。
[0005]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地下管廊变形缝的不均匀沉降,直接影响到地下管廊工程防水体系的质量,从而容易导致地下管廊变形缝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及窜水现象。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包括用于设置在管廊主体结构的变形缝下方的枕梁,所述枕梁中心线两侧于其底面均开设有柱孔,所述柱孔内设有短柱,所述短柱上端与枕梁之间存在注浆空间,所述枕梁上设有与注浆空间连通的注浆管。
[0008]本技术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短柱外表面涂有润滑密封层。
[0009]本技术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进一步的,所述短柱分别于枕梁中心线两侧各设置两个。
[0010]本技术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注浆管上设有止水环。
[0011]本技术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注浆管上端密封有可拆卸的堵头。
[0012]本技术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进一步的,所述枕梁为钢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结构。
[0013]本技术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进一步的,所
述枕梁的高度为500mm。
[001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申请针对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主体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在变形缝下方设置枕梁,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将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的主体结构在竖向受力上进行有效同步连接,从而有效控制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主体结构在竖向方向上的位置,最终有效控制地下管廊变形缝处两侧主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本申请一方面使地下管廊结构在变形缝处扩大了受力面积,另一方面使地下管廊结构在变形缝处增加了稳固基础,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结构简单、效果显著、施工便捷的优点,可预制可现浇,大大减小地下管廊变形缝处两侧主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在地下管廊后期的日常运营中可节省大量的维修费用和避免负面社会影响;
[0016]2.通过在枕梁上预留短柱和注浆管,如果后期管廊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不均匀沉降,可以通过注浆管向柱孔内注浆,通过短柱和枕梁的配合对管廊进行提升,调整管廊仓的沉降差,本申请尤其适用于软土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等易于发生沉降的地区。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安装后的纵断面图;
[0019]图2为图1中A

A剖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枕梁平面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管廊主体结构;2、变形缝;3、枕梁;4、柱孔;5、短柱;6、注浆空间;7、注浆管;8、止水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

图3所示,本技术公开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包括枕梁3,枕梁3用于设置在管廊主体结构1下方于管廊变形缝2处,枕梁3的纵向中心线与管廊主体结构1上变形缝2的中心线重合。
[0024]枕梁3可以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等结构,本申请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说明,可采用现浇结构,也可采用预制结构,枕梁3为长方体结构,其高度为500mm,枕梁3的纵向长度比管廊主体结构1的横向宽度长2.0m,枕梁3横向的两侧均延伸出管廊主体结构1.0m,枕梁3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小于C30,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6%。
[0025]枕梁3中心线两侧于其底面均开设有柱孔4,柱孔4内设有短柱5,短柱5上端与枕梁3之间存在注浆空间6,枕梁3上设有与注浆空间6连通的注浆管7,注浆管7另一端向上延伸至管廊主体结构1的底板上方,端头处采用可拆卸的密封堵头。
[0026]具体的,短柱5分别于枕梁3中心线两侧设置两个,分别靠近变形缝2的端部设置,根据变形缝2的长短也可以适当增加短柱5的数量。
[0027]短柱5上涂抹有密封润滑剂,从而便于在后续注浆时,短柱5能够顺利的在柱孔4内滑动,且密封短柱5与柱孔4内的空隙。
[0028]进一步的,在注浆管7上固设有止水环8,用于设置在管廊主体结构1的底板内,提
高管廊主体结构1于注浆管7处的防水性能。
[0029]本申请针对地下管廊变形缝2两侧主体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均匀沉降,在变形缝2下方设置枕梁3,采用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将地下管廊变形缝2两侧的主体结构在竖向受力上进行有效同步连接,从而有效控制地下管廊变形缝2两侧主体结构在竖向方向上的位置,最终有效控制地下管廊变形缝2处两侧主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本申请一方面使地下管廊结构在变形缝2处扩大了受力面积,在变形缝2处增加了稳固基础,另一方面可通过预埋的短柱及注浆管直接有效地控制及调节地下管廊结构变形缝2处的沉降差。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结构简单、效果显著、施工便捷的优点,可预制可现浇,大大减小地下管廊变形缝2处两侧主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在地下管廊后期的日常运营中可节省大量的维修费用和避免负面社会影响。
[0030]其次,通过在枕梁3上预留短柱5和注浆管7,如果后期管廊因为种种原因发生不均匀沉降,可以通过注浆管7向柱孔4内注浆,通过短柱5和枕梁3的配合对管廊进行提升,调整管廊仓的沉降差,本申请尤其适用于软土地区和地下水丰富等易于发生沉降的地区。
[0031]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设置在管廊主体结构(1)的变形缝(2)下方的枕梁(3),所述枕梁(3)中心线两侧于其底面均开设有柱孔(4),所述柱孔(4)内设有短柱(5),所述短柱(5)上端与枕梁(3)之间存在注浆空间(6),所述枕梁(3)上设有与注浆空间(6)连通的注浆管(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短柱(5)外表面涂有润滑密封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协调地下管廊变形缝两侧结构不均匀沉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短柱(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乐于雁南李岩峰周博洋陈田宁何海龙刘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一局集团第二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